從《頭條新聞》再看 香港電台角色與定位

2001-11-15

  公營廣播這個源自西方的概念,已非首次成為回歸以後如何落實一國兩制的爭議點。中國內地向來只有國營而沒有公營廣播,官方媒介作為政府宣傳工具向來是中方人士的共識;至於編輯獨立、言論自由、監察政府等西方專業規範,更非中國人所熟識的概念,在中西兩地媒介文化差異下,要互相了解對方的立場,事實上是十分不容易。

親中媒體再次發難

  回歸以後,親中人士最需求的,是在有限的大氣電波,尋找有代表親中意見的頻道。目前本地的媒體市場主要仍由商營媒介主導,商營媒介為了市場效益及避免開罪廣告商,自然流於淡化嚴肅政治,追趕市民低俗口味;在本地媒介市場,親中傳媒從來並非主流位置。雖然如此,並不表示他們不需要或不渴求與主流媒體對話,或讓輿論了解他們的觀點。而回歸以後,這種需求變得更加理直氣壯。

  這次親中報章及愛國人士再次就香港電台節目《頭條新聞》發難,表面上似乎是衝著個別節目及對政治諷刺節目口味的不同而來,背後推動的卻是中西方對公營廣播機構概念不同,及親中媒體希望擴展它們在本地主流媒介的影響力,特別是這幾年特首推動的政策不行,本地主流媒體支持不力,成為歸咎原因之一。以此看這次中方傳媒批評《頭條新聞》的力度,顯然比之前的更大。除了親中報章對節目的「口誅筆伐」、幾十人到港台抗議,聲稱《頭條新聞》誤導市民,特首也開腔批評《頭條新聞》「低級趣味」;連《人民日報》(網上版)也有署名文章大肆批評。整體來說,今次親中人士對香港電台所發動的「圍攻」,可說是歷來之冠。

民意與輿論共識

  雖然親中力量一廂情願希望香港電台轉變為國營媒介角色,但過往數十年歷史,本地觀眾對港台節目已有一定期望。像這次事件以後,不少輿論與民意調查都傾向支持《頭條新聞》的表達方式,例如像十月廿五日報載民主黨發表的一項調查,顯示有66%被訪市民認為,《頭條新聞》以嬉笑怒罵手法諷刺時弊,有助紓緩市民壓力。至於港台扮演的角色,則有超過六成人士認為,港台首要任務是反映各階層的意見,只有一成被訪者同意港台需為政府政策宣傳。對於特首批評《頭條新聞》,有55%市民認為會影響港台編輯自由。

  似乎在大部份市民心目中,已經認同香港電台作為反映民意的人民喉舌,多於作為官方喉舌角色,親中人士要勉強港台扮演政策宣傳任務,在民意認受性方面可能出現困難,一旦媒體的公信力(當然又是另一個西方概念)下降,亦會逐漸失去市民的支持。在大部份媒體市場開放的地區,媒體的政治獨立性與民意支持度成正比。港台拿納稅人的錢去為市民提供公營廣播服務,內有審計處監察,外有民意輿論批評,收視及收聽率亦反映市民對港台路線支持度,港台使用的大氣電波及政府資源既屬公共資產,理應由公眾決定這個公營機構該如何為社會大眾提供服務。至於節目品味問題,每個社會都有不同標準,亦應由大眾口味釐定有關標準,媒體才能有效與群眾溝通。

港台尷尬位置要正視

  到底香港電台屬於政府還是屬於市民?這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所以才出現目前的角色混淆,與及來自不同政見團體的爭拗。結構上,香港電台是政府部門,屬特區政府架構的一部份,理應聽命於政府;但在功能上,香港電台卻扮演公營廣播機構的角色,而這方面的角色已有一定程度的公眾認受性。但與其他地區公營廣播機構不同之處,是香港電台作為本地公營廣播機構,是缺乏法理基礎,依賴的只是過往港台與政府同意簽署的一份《架構協議》。

  《協議》開宗明義:香港電台編輯獨立。協議又訂明:廣播處長為電台總編輯,負責制訂一套符合《港台節目制作人員守則》的編輯管理制度,藉以提供公正、均衡及客觀的新聞、公共事務及一般節目,俾能為市民提供資訊、教育及娛樂。但這份《協議》的內容並非不可改變,不同的政府官員對公營廣播的角色有不同理解,公眾的期望亦可隨時間而轉變。目前港台位置的尷尬,就因為身處於政治功能與政府政策,與及因缺乏法理基礎,名不正言不順的夾縫下。這個身份及位置問題港府若不正視,同類爭拗將無日無之。

公司化再上議程

  回歸之前,因為中英政治爭拗而擱置了港台公司化此建議。如今大局已定,港台在本地社會所扮演的角色問題亦應有明確定案,否則只會繼續成為不同政見團體角力的場所。香港作為亞洲區內的傳播大都會,實在有需要發展自身的公營廣播媒體,以平衡主流商業媒體之不足;回歸前香港亦曾出現不少有關壯大本地公營頻道的討論,可見輿論有此訴求,但可惜因為回歸在即,一切牽涉到結構性轉變的建議都未受重視;如今經濟情況轉壞,公營廣播機構的社會角色問題自然並非特區政府首要關注的議題。

  雖然短期難以寄望政府在這方面有何建議,但對於港台發展的前路,社會及輿論其實可以開始認真探討不同方案;若社會上真有明確訴求,可以由輿論推動政府重新考慮香港電台公司化的方案。事實上,要落實公司化須涉及很多問題,以及牽涉到龐大的人力物力,社會各界要就如何符合公眾利益達到共識亦不容易,相信需要一段長時間討論,才能探究出理想的方案。

一國強勢下兩制如何自處?

  香港電台建議尋找專業調查公司,以焦點小組形式研究公眾對諷刺類節目的認受性作為探究民意的做法,是治標不治本的,不過是繼續倚仗民意支持節目的製作路線。事實上,在經濟上逐步要與中國內地融合的壓力下,在政治上仍然要維持兩制的獨立性是十分困難的。但港台要繼續成為本地媒介的公營機構,除了有民眾訴求外,在客觀上亦有示範作用,無論對國際社會,以及台灣,一個獨立公營廣播機構的存在是有政治象徵意味,以顯示香港傳媒類型的多元化,言論自由得到充份保障,令香港符合作為亞洲區國際城市的身份。

  長遠而言,港台有需要走向公司化,才能有效解決目前動輒得咎的局面,有助提升其編輯自主的專業任務,港台應獨立於政府外,才能貫徹其作為公營廣播媒體的角色;當然這方面發展亦須得到各方共識,港台公司化才可順利推行。另一方面,親中人士對頻道的渴求亦不能忽略,最終還是需要設立一特別部門專為港府宣傳政策的頻道,以減低親政府和中方人士對港台的批評,及滿足政府及親中人士對政府喉舌的要求,當然這方面發展亦也必須得到市民認可及支持。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公共廣播的宿命

文乃揚
2020-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