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教育電視‧配合教育新方向──香港電台電視節目顧問團會議後記

2001-11-15

  今年九月,報章雜誌就教育電視學校節目的內容和成本,報導不絕,引起各方關注,於是「改革教育電視、配合教育新方向」順理成章成為本年度香港電台電視節目顧問團會議的議題。

  每屆的節目顧問團,均由社會各界組成。由於今次討論教育電視學校節目,故此特別邀請曾參與製作節目或提供意見的人士,當然少不了關心子女學業的家長教師會成員。

教育電視 累積印象

  教育電視學校節目已播映卅年。老師、學生與社會大眾,透過日常接觸,點滴累積,匯聚成一個普遍的看法,學校節目就是:過時老套、節奏緩慢、對白生硬、演出稚嫩等等。這種種印象,聯手製作節目的教育署和香港電台,同應負責。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廣播處長朱培慶在大會開始時,說出社會上不斷有要求教育電視改革的聲音,並承諾聽取大家的意見,並作出改進。隨後台上的嘉賓分別就自己所代表和熟識的範疇發言,引發討論。

  概括而言:兩小時多的討論均環繞四個範疇:一、節目定位;二、節目內容;三、製作模式;四、發放渠道。

服務卅載 該存該廢?

  經歷了卅年的變化,教育電視學校節目的歷史任務是否已經完結?與會人士清晰地表示,教育電視仍有存在價值,但以什麼定位存在,卻意見紛紜。

  教育署高級助理署長李慶煇解釋,起初設計學校節目時,是希望集中資料搜集的工作,透過編寫和製作,製成電視教材,應用於課堂之內,使老師在教學時有所支援,不致「單打獨鬥」。

  對今時今日的學校節目,大會自然是不會滿足於上述的簡單用途。縱然學校節目作為一個視像媒體,可以幫助老師講解抽象難明的觀念,大會仍認為不應把內容局限於課程之內,甚至應避免課本已有的內容,以免重複及浪費資源,同時應遠離課室學校,擴闊視野。

  大家都認為除了中、英、數、社會、科學等課程,還有很多題材,例如性教育、公民教育、心理成長,甚至一些邊緣科目或不受課堂重視的題目,均可考慮製作。有人提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學校節目應否只提供淨化的訊息給同學?應如何處理社會的真實面?如何為學生準備將來要面對的社會?

  其實,在推行教育改革時,除了要得到教育工作者支持外,家長的瞭解和支持同樣重要。在教育電視中推行家長節目,正好讓家長看到子女們在校學習的情況和整個教育系統的概念。家長時段還可以包括提供資訊供家長處理子女在行為上或學習上的問題。

  有與會人士認為教育電視可更進一步,把觀眾層面擴闊,包括新移民、老人、家庭主婦、中三畢業生等,不再局限於學校教育,轉移至實踐全民教育,提供終生學習渠道。大會上有人建議,在講求創意的環境下,教育電視不應受制於教育署課程發展處。

電子世代 互動先行

  另一個討論焦點是教育電視的互動性。嶺南大學特別為今次會議所做的調查,發覺老師使用教育電視學校節目,仍以傳遞知識為首要任務,鮮有發揮視像媒體的互動性。

  有老師認為,現時的學校節目缺乏跟進討論的大綱和工作紙,無法在看完節目後繼續探討。與會人士覺得,若節目的編寫和製作,特別安排故事情節的發展,預留空間讓學生討論、表達意見、鼓勵思考、勇於表達、更符合現時教改的精神。

  目前的節目模式,基本上是拍給同學觀看,有人建議讓學生參與節目的製作,透過製作過程,亦是一種學習,而節目所傳達的訊息,正是年青人所思所言,其他同學分享之餘,各人亦可表達一己意見。這可視為內容上和廣義上的互動。

  當日談及的互動,比較多是應用上的互動。作為教協會長的張文光,自然希望教育電視有如一個資料庫,提供老師需要的視像資源。由於如此,有老師建議學校節目無需固定長度,三、五分鐘皆可,視乎內容需要而定。

  循此方向的討論,大家已默認單純的電視播送,追不上時代的要求,派發視像光碟(VCD)和互動光碟(CD-ROM),供學校使用,甚至建立專責網站,讓老師隨時下載,製作自己的多媒體教材。

  這個趨勢是無可抗拒的,故此香港電台在教育署的支援下,在去年建立了一個教育電視專網www.eTVonline.tv,老師可從科目、節目名稱、內容關鍵字等不同方法,尋找所需資料。

成本效益 是廉是貴?

  談到學校節目的成本問題,平均每十五分鐘的製作費為二十八萬三千元,相比外判的二十七萬多,仍然較貴。與會人士指出,雖然跟外國同類的學校節目相比,香港的製作費仍較廉宜,但是假若製作了的節目沒有學校使用,仍是資源浪費,所以有人建議運用市場機制,讓學校出資購買,藉此顯示用家的態度。教聯會長楊耀忠指出,教育事業不能用市場機制來衡量成敗,正等如用偶像來傳遞教育訊息,會有可能強化崇拜偶像的心態,蓋過教育的意圖,做成喧賓奪主。

  無論怎樣,大家基本認同視像媒體在教育方面所擔當的重要角色。署理助理廣播處長張文新強調,不管誰來製作這些學校節目,也不應放棄這媒體。從大會所播放英國教育電視頻道Channel 4的簡介中,說明在電腦和互聯網未徹底普及之前,保留電視廣播,是可照顧弱勢社群的學習和知情權利。

  署理教育電視台長蕭景路承諾會節省百份之十的節目製作費,用以發展互動節目和服務。中大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曾榮光坦然指出,根據大家的要求,似要建立專用的教育頻道。

  近年來,學校節目的若干改進,與會嘉賓亦有論及,例如製作跨科目跨年級的題材,與及提供中英文字幕版本的節目。其實在去年,還製作了「課程先驅系列」和「家長教育系列」,均屬學校課程以外的題材,奈何今年沒有繼續,加上社會要求改革的速度,快過學校節目的更新,以致部份變化,未為人知悉。

  在未來的日子,香港電台與教育署需要取得共識,為教育電視學校節目重新定位,奠定發展的方向。

(附註:上文是綜合撮要當日的討論,如欲參考詳細的會議紀錄及觀看視像片段、與及翻查嶺南大學的調查報告、學校節目的歷史簡介等等,請登入www.eTVonline.tv。)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公共廣播的宿命

文乃揚
2020-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