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BRICs到金磚五國看媒體的命名功能

2011-05-13

  金磚五國(BRICS)本年4月10日在中國海南省三亞市舉行峰會,其後更發表《三亞宣言》。自此金磚四國正式變成了金磚五國。從2001年一份高盛報告開始,BRICs提上新聞議程,到了2005年中文媒體把BRICs翻譯成金磚四國,再到2011年變成金磚五國。從BRICs到BRICS,從BRICs到金磚四國,甚至是從金磚四國到金磚五國,這個合作平台的命名及認受過程中,媒體一直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金鏄四國命名起源
  BRICs(金磚四國)出處乃來自美國投資銀行高盛於2001年所提出報告。高盛於2001年所發表這份報告名為「Building Better Global Economic BRICs」中,其中提到七大工業國要配合俄羅斯、巴西、中國及印度經濟的高速發展。這是首次出現BRICs這個名詞,其時尚未見相關中文翻譯及用詞。

  香港《信報》曾於2002年報道過高盛的報告,當中亦涉及BRICs。該文章有一段提及相關資料。其報道:「高盛全球股票基金發表的一份論文「Building Better Global Economic BRICs」中,提到七大工業國要配合俄羅斯、巴西、中國及印度經濟的高速發展,其中俄羅斯和巴西是足球強國,這就可證明一個國家的經濟與其足球發展,是朝著同一方向前進的。」但該文焦點並非BRICs,原文以論高盛一篇有關足球與經濟為報告主題的討論,文中僅以附載資料方式涉及BRICs。

  其後,D. Wilson 和 Roopa Purushothanman於2003年10月1日發表名為〈高盛環球經濟論文編號第九十九號〉的論文報告,這是第二次涉及BRICs的文本資料。自此,西方財經界已開始盛行以BRICs代表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

  兩岸三地文字媒體,包括報章刊物等,開始見相關「BRICs」的報道,但僅以英文名詞「BRICs」為要。香港見18篇,台灣則見20篇,中國內地則見29篇。2004年香港維持18篇,中國內地及台灣則見上升,分別達31篇及46篇。

  2005年是金磚四國中文名字轉變的關鍵年份。「BRICs」中文名詞「金磚四國」首見於台灣媒體。有關「金磚四國」中文名詞的報道情況,下文詳述。至於英文「BRICs」情況,香港上升至27篇,台灣則上升兩倍至92篇,中國內地則見45篇。

  有關「金磚四國」以中文譯名見報的情況,首見於台灣方面。台灣《聯合報》於2005年2月24日發表一篇名為〈長期佈局滾動投資 基金外幣是首選〉。這是台灣媒體首次發表涉及BRICs的名詞的報道。到了2月26日,台灣中天新聞推出名為《金磚四國崛起風雲》的特別報道。由於電子媒體的影響力所致,正如著名學者威廉(Raymond Williams)指出,電視是具備改變社會的媒介。另見,學者列美史丹(Hal Himmelstein)指出,電視的聚焦能力比較文字傳媒有較大的影響力。此舉令到中天新聞推出名為《金磚四國崛起風雲》的特別報道,更能引起台灣地區廣泛關注BRICs的現象。其報章媒體紛紛跟進,形成話題。

  這一個月,即2005年2月至3月,台灣媒體共發表了73篇涉及BRICs的名詞的報道。香港則有一篇,由李怡於同年3月17日在香港《蘋果日報》發表,名為〈金磚四國〉。中國內地則見《21世紀經濟報道》於同年3月17日發表,文章名為〈還原中國商業〉。到了4月16日,香港財經雜誌《經濟一週》發表兩篇分別名為〈金磚四國改變世界趨勢〉和〈印度基金 閃耀金磚迎三通來臨日〉。若計及香港《信報》曾於2002年的報道,這算是香港媒體第三次涉及BRICs的名詞的報道。

  可見,香港媒體首先報道BRICs的名詞的報道,但其未見積極跟進。直至台灣媒體廣泛報道,同時經香港評論家李怡於2005年3月17日在香港《蘋果日報》發表以金磚四國為主題並報道後,本港媒體始見跟進。同年香港媒體的報道共44篇。2006年則見457篇。2007年則見619篇。2008年則見992篇。

  其後,金磚國家的合作和發展出現不同方面的變化。金磚四國外長於2008年5月在俄羅斯會晤,並同意在國際事務上合作。這是金磚四國的合作體制首次獲半官方性質的確認。到了2009年6月16日,金磚四國峰會首次在俄羅斯舉行,會後發表了《金磚四國領導人俄羅斯葉卡捷琳堡會晤聯合聲明》,金磚四國合作體制獲為正式確認。其於2010年4月15日及2011年4月14日,分別舉行第二和三屆金磚國家峰會,但今年4月的舉行的峰會,金磚四國正式成為金磚五國。

  從2005年後,中文「金磚四國」獲兩岸三地的媒體廣泛使用後,媒體亦開始預計「金磚五國」何時出現,以及第五國是那一個國家。但這一次的命名權的發展,與金磚四國不同,因為媒體隨官方起舞,最後由官方確定,這國家就是南非。

  其實早在李怡早2005年3月17日在一篇〈金磚四國〉文章中提到南非,他在文中指出:「高盛的報告中又另以專員介紹南非,說它也具有很大經濟潛力。因此必有人以「金磚五國」(BRICS)的概念取代「金磚四國」(BRICs),「五國」中的S用大寫字母,即指南非。」

  2005年後,媒體開始估算那一個將成為金磚第五國,2006年以南韓為主。香港及內地的媒體曾提到南韓。2007年的金磚第五國行情變化不大,仍以南韓為主。但到了2008年則多了墨西哥和阿根廷。到了2009年印尼、越南和南非成為選擇。到了2010年12月公佈第三次金磚峰會前,行情變化不大。到了12月時正式公佈第三次會議時,金磚四國正式變成金磚五國,BRICs變成BRICS,第五國就是南非。

西方話語權力的展示
  從上述的粗糙分析可見,媒體對政治、經濟和社會現象,往往能直接或間接行使政經現象的「名命權」。但其是否可行,還看客觀條件是否配合。如《信報》率先報道BRICs,其未見中文金磚四國的譯名,同時香港媒體亦未見重視。但了2005年,台灣媒體廣泛報道後,同時引入金磚四國的中文譯名,加上電子媒介中天新聞的專題報道,令到台灣地區人民對金磚四國關注,直到香港媒介報道,加上香港的經濟景氣改善,始能配合新聞發展,媒介樂於報道,金磚四國的定名漸漸地獲得認同。其中關鍵期為2005年2月至3月之間。從此以後,中文媒體以金磚四國名稱作報道的數量大幅上升,以BRICs名稱則於2007前持續下降,但到了2008年以後則維持穩定。這個現象又說明甚麼,是否說明英文的重要性,還是以英語為主要語言的西方世界仍主導著財經世界的思維方向?

  至少從BRICs到金磚五國的新聞發展,BRICs本身從一開始就是西方話語權力的一種展示方式。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學生反修例運動中網絡關係解體的實證調查

宋昭勛、吳靜、胡欣立
2021-01-11

警隊與社交媒體

黃子健、馬偉傑
2017-05-08

2016年度新聞與社交媒體使用行為調查

馬偉傑 周展樑 葉詩穎 伍淑冰 梁俊仁
2016-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