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犬儒到指鹿為馬

2012-07-13

  三年前,離開採訪前線後寫了《犬儒與病態—一個前TVB記者的自省》,檢視個人在制度下的怯懦無能,滿以為犬儒退縮應該是做人的底線了。但今年以降大陸草菅人命、無視法律和人權的事件無日無之,令人寢食難安。香港從特首選舉、僭建風波及至40萬群眾七一上街表達訴求,無論新舊特首、港府高官和建制派人士均歪理連篇、謊言掩蓋謊言,國民教育來勢洶洶、洗腦活動早已遍地開花。

愛國教育 = 黨綱大全
  由左派背景教育工作者聯會(簡稱教聯)營辦之「國民教育服務中心」於2007年成立;早於2004年,時任教育統籌局秘書長羅范椒芬和局長李國章未經招標即批准資助教聯成立大埔「國民教育中心」。兩中心每年獲1300萬元公帑,向師生推銷國情交流團、培訓班,又出版教材套。今次備受爭議的《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已送往全港各中小學,由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編製,所長為前港區人大代表薛鳳旋。

  教學手冊「中國政治」欄目以「進步、無私與團結的執政集團」形容一黨專政的共產黨,又指中國政府用人唯賢,定期官員更替防止貪污及瀆職。「經過多年的變遷和蛻變,民主集中制實現了一個擁有高度同質性和相對團結的統治集團…中國執政集團以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為主,管治理念和方向相近,確保了政權延續性和社會穩定。」

  教聯會會長及「國民教育服務中心」主席楊耀忠認為教學手冊全面客觀地介紹中國,「若教師不用是浪費」。本身是福建中學校長兼中心董事局成員黃均瑜指手冊補充市面上的負面教材,若因壓力回收是「政治審查」。黃校長被記者問及中國的執政團體是「進步、無私與團結」是否基於事實時?黃均瑜理直氣壯地說:「基於事實,它的黨綱是這樣寫。」

「指鹿為馬」成施政底色
  從選舉種票至「請臨記」反拉布,建制派賊喊捉賊演技逼真,加上公務員團隊彷如鸚鵡學舌、公然顛倒黑白,梁振英甫上場,「指鹿為馬」已變成施政底色。行政會議成員張震遠回應40萬市民上街時說:「尋日咁多人上街,反映也證明到梁先生一直以來所提出香港需要改變,咁多人出來,代表不同訴求,是求變嘅聲音…」

  胡錦濤訪港期間警方使用滅火筒般大型胡椒噴霧對付示威者,警務處助理處長趙慧賢解釋,大支裝與細支裝屬同等級武器,成份一樣,胡椒濃度同為10%。針對梁振英家中僭健問題,各官員紛紛以「不小心」、「疏忽」、「非關誠信」等字眼含混過去。面對「平反六四」的解讀,時任港區人大及特首辦主管羅范椒芬指「而家根本仲未定性,因此平反什麼?我要思考一下。」身兼平機會主席的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認為「歷史最終裁決是人民,而非統治者,有時覺得叫平反六四是無聊」。

維園的燭光Vs方政的尊嚴和骨氣
  我不能理解要求「平反六四」有多無聊,只是想到方政。

  1989年,方政是北京體育學院的大四學生,學生幹部、黨員。他拿過男子五項全能、正準備畢業後往廣州華南師範大學體育系當理論課老師。

  「六月四日凌晨兩點左右,整個廣場已經被包圍了,坦克和部隊將我們往紀念碑周圍擠壓。凌晨四時侯德健、劉曉波和戒嚴部隊達成撤出廣場的協議,學生就從廣場的東南角往前門西大街往西走,當大隊步行至六部口時,從後追趕而來的坦克先釋放黃綠色濃煙的毒氣彈,一下子呼吸困難。」方政依稀看到坦克前面的炮筒,它開行速度非常快,因為要照顧同行的學妹,他本能地將學妹推往欄杆邊時,坦克已從後將他輾過。

  「天安門母親」丁子霖在2005年寫的《瘋狂的坦克》有他的身影。

  「這麼多年來他沒有工作,沒有穩定的收入。他想從事殘疾人體育事業,但因為他的『六四』傷殘者身份,路又被堵死了;他在海南開過臨時的小賣部,因難以維持停業了;後來,他與別人合夥開了個小飯店,卻又不慎失火焚毀了。過後,他又利用僅有的文化知識搞起了『家教』,以此來維持一家三口人的生活。命運對方政是殘酷的,但他始終自強不息,雖屢遭失敗,卻從不氣餒。他保持了「八九」那一代人的尊嚴和骨氣。」

  今年國殤日前夕,方政從美國順利入境。他坐著輪椅或撐著義肢走訪了「六四紀念館」,又為紀念民運而絕食的香港學生打氣,他的出現是六四23周年紀念活動「活的見證」。

  三年前,我在方政離開中國未久在三藩市訪問了他。

  經過了廿年的生活磨練,連參加殘疾人運動會也被拒諸門外,兩會及敏感時期定必受公安關照,敢和他保持聯繫的朋友很少。出國前也被告誡不好「亂講話」,否則回國難。

  碰面前擔心飽經憂患的方政會否精神恍惚、難以溝通?結果剛相反,方政思路清晰、談個人經歷很平和。失去雙腿的後遺症,是穩坐半小時腰腹以下肌肉開始疼痛,我們談話間他必須不間斷做伸展動作。

  方政被坦克輾過後大量失血,能生存是奇蹟,只是六月底從醫院回學校審查就來了。「當時要界定你是不是暴徒,暴徒就是對部隊有暴力行為。我肯定不是暴徒,我們是從廣場撤出來,而且坦克是從背後來的。」過了這麼些年他提起「暴徒」一詞依舊耿耿於懷。

  他退黨了;雖熟悉共產黨思維但他拒絕妥協。

  公安的威嚇和學校領導的勸諫統統不管用,本來領導應允他只要同意是「軍車傷人」就能過關,偏偏他的硬性子佔了上風。結果校方拒絕給他畢業證,方政失去了身份,也開始無盡的折騰。為什麼想起方政?不單因為他出現在維園悼念的晚會,更因為飽受摧殘的他居然沒有放棄誠信。「八九」那一代人的尊嚴和骨氣,丁子霖說的。

  23周年聚合了十八萬人的燭光與不忘。當晚六時多數以十萬計人潮開始逼爆銅鑼灣百德新街、記利佐治街、東角道一帶進入維園。方政連日勞累,有點感冒;他從過道往前台移動時,群眾爭相握手、鼓掌,在台上他看見佈滿各個角落的燭光,人潮異常擁擠卻又秩序井然。這一刻他強忍淚水。

  「我作為一個六四的倖存者,作為一個在那場屠殺中活下來的一個人,我真的非常非常感謝你們。當我看到這一片燭光的時候,我真的是太震撼了。我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其實說什麼都是多餘的。

  我剛才來的時候,很多人給了我很多的鼓勵,他們把我看成英雄,其實我知道我很慚愧,我只是廿三年前那場運動一個普普通通的參與者,我只是作了當時一個學生應該做的一切,你們這些所有的懷念、所有的讚美,應該屬於那些捨身的亡靈們。」

  方政素樸誠懇的發言將集會推向高峰,我留意坐在背後兩位十多歲、坐在輪椅上的學生熱烈鼓掌。他們由老師帶領早早進場,為了出席活動要比「健康人」作更多準備,他們全程用心聆聽、緊握小燭光同唱「自由花」、「中國夢」,眼神那麼專注,好像害怕一眨眼就會遺漏細節。

  台上的方政本是體育健將,失去雙腿後拿過全國殘疾人運動會輪椅標槍及擲鐵餅冠軍。同樣依賴輪椅出入的年青學生和方政好像毫不相干,卻又每天經受著類似的折磨。這晚,在維園的星光下他們的祝禱意義何在?

1949以來的傳媒命運與國事風雲
  大陸著名媒體人、《唐山大地震》作者錢鋼自2004年起出任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傳媒研究計劃主任,今年三月第四次以《通傳媒、識中國》在港大教公開課,以「觸摸歷史」、帶同學們「回到現場」,追溯1949年以來的傳媒命運,以事實為經、證據為緯,從新聞媒體的角度審視中國新聞自由及傳媒人的坎坷遭遇。表面上我們在讀媒體人命運,實際也在檢視災難深重的近代史。

  課程開初,錢鋼老師發給同學們從1949至2012年之《時間軸》,那是一份對開的A3空白頁,上端為《國內外事件》,下端為《中國傳媒事件》。我們從「新中國」堅持「階級鬥爭為綱」的毛時代、高舉「鄧小平理論」的鄧時代、強調「三個代表」之江時代,及至貫徹「科學發展觀、建構和諧社會」為綱之胡時代,抽絲剝繭、一路走來。《時間軸》起初是空白的,到了最後逐年都被密密麻麻的事件所填滿。都說鑒古識今,從系統性知識中,驚見瘋狂年代的言論和官民呼應,居然和今日的政客之「指鹿為馬」出奇地相似。

  建制派經常掛在口邊是「民主要循序漸進」、快則亂。卻原來1945年的毛澤東曾經是「民主先鋒」,著名民主人士黃炎培訪問延安時,毛澤東計劃奪取江山的武器就是民主:「我們已經找到新路,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1957年,毛澤東在發起「反右運動」之前,也曾經用假民主「引蛇出洞」。「老幹部可不可以批評?可以批評。政府有缺點也應該批評。……憲法規定人民有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小小民主都沒有,就只有官僚主義,這樣就逼出一個大民主,所以出來罷工罷課了。」

  回歸十五年,香港之三任特首以梁振英最擅長狡辯,其中以西九調查報告結論對他此表示「遺憾」,他卻回應「還我清白」最為經典。不管如何取巧,梁振英和毛主席當年之優雅可差遠了。翻譯家傅雷之回憶可堪玩味。「毛主席的講話,那種口吻、音調,特別親切平易,極富於幽默感;而且沒有教訓口氣,速度恰當…他的馬克思主義是到了化境的,隨手拈來,都成妙諦。講話的邏輯都是隱而不露....真是藝術高手。」

  大陸近年有「五毛黨」以網民身份監控網絡、製造輿論、瞎編數據、製造民意,達至維穩目的。「五毛」這新興行業除了前景美好,還實踐多勞多得,底薪以外,每發一帖得「五毛」。香港是特區,足以令尊貴的官員及建制派人士見風轉舵的包括政治身份帶來的經濟利益和無形權力。香港「國民教育服務中心」用公帑編的《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說是提供「另一種聲音」,以他們的根正苗紅,一定熟讀紅書紅歌,相信很快就能編出經典如魏巍歌頌解放軍之《誰是最可愛的人》,激情如胡風,常感嘆「時代太偉大」。又或者像詩人郭沫若寫出對毛澤東崇拜登峰造極之作:


  「在一萬公尺的高空,
  在104的飛機之上,
  難怪陽光是加倍地明亮,
  機內和機外有著兩個太陽!」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財經新聞教育模式

宋昭勛、吳靜、趙應春
2016-11-24

拒絕廢話的自由

傅景華
2015-05-02

學生記者調查:漸趨成熟的新聞採訪與社交媒體應用

馬偉傑, 李麗芳, 戚韻瑤, 黃錦瑜
201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