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倫敦奧運採訪體驗

2012-09-13



  「2012倫敦奧運」瞬間已成為歷史。根據官方統計,7月27日至8月12日期間,有超過30萬名記者及來自世界各地傳媒朋友前往倫敦採訪,加上數以十萬計遊客從歐洲各國蜂擁而至,倫敦大小街道頓時喧鬧起來。

  倫敦奧運猶如一個馬拉松式體育與文化活動結合的嘉年華,我們三人有幸前赴倫敦親身採訪是次四年一度的盛事,過程中有不少珍貴體驗可與大家分享。

倫敦奧運貴精不貴多 (劉蓮)
  我已是第五次踏足倫敦,看見紅巴士、紅色電話亭、郵筒等英國標記,感覺份外親切。我在奧運開幕前三日抵達倫敦,機場的準備完善,早上清晨時分步進大堂便見到一群穿著整齊制服的奧運義工,精神抖擻地在奧運特設櫃台為前往欣賞奧運賽事的遊客服務。義工們來自不同行業和階層,年齡由18歲到80歲的英國市民及學生均可參加。奧運義工數目約共十萬人,在街上協助遊客的奧運大使共七千人,開幕禮表演義工一萬人,這充分體現倫敦奧運貴精不貴多,足夠便可的原則。

  在倫敦市內採訪的傳媒朋友,均可登記成為倫敦新聞中心成員。新聞中心位於倫敦中心位置,西敏寺地鐵站一出步行3分鐘便到,旁邊聖占士公園是單車比賽舉行地點,新聞中心門口更是火炬傳送途經路線之一,極方便記者落腳。新聞中心在奧運舉行期間更是24小時開放,每天有不同大小記者會舉行。登記那天,新聞中心的英國帥哥更以普通話與我聊
天呢!

  倫敦奧運會的舉行亦標誌著倫敦東部的重新發展。除了奧運會主要場館集中在倫敦東部,例如位於地鐵站Stratford旁全新興建的奧運公園,令到倫敦東部交通及居住地區得以重新發展及規劃。至於倫敦奧運會開幕禮當晚,倫敦市政府更特別在倫敦東部的戶外大型公園,例如地鐵站Mill End 的Victory Park維多利亞公園,及Bethnal Green的Porter Field公園,設置戶外電視直播奧運會開幕盛況!我置身其中,就像在聯合國一樣,每當代表國家的持旗手出場時,屬於自己國家的旅客當然落力歡呼,就連旁邊其他旅客亦報以鼓勵掌聲,真的做到與民同樂的目的。這點相比起四年前身處北京參與京奧採訪,王府井大街銀幕大電視全部關掉反高潮做法好得多。

  我有機會訪問了一位開幕表演義工韻姿,她同樣在京奧及倫奧擔任義工,她表示參與倫敦奧運開幕禮表演義工遴選時,工作人員用心地詢問她的喜好及意願,務求讓表演者勝任最適合角色。結果她成功獲取錄並在開幕禮當晚擔任護士角色,與其餘九千九百多位義工一起載歌載舞呢!

  倫敦奧運舉行過後,比賽場館會分拆成較細的運動場地,供倫敦市民繼續使用,達其可持續目標,這方面無疑比京奧做得更好。

受訪人物印象深刻(羅曼穎)  
  從來沒有想過會在廣播生涯中採訪奧運,這次倫敦奧運之行,對我來說就像一趟神奇之旅,所見所聞遇到的人及碰到的困難,都是千金難買的寶貴經驗。

  非常感謝曾接受我訪問的倫敦朋友們,一向以為奧運只是屬於世界各地的運動精英,其實奧運也屬於每一位居住在這個城市的人,包括這些與我萍水相逢的受訪者。像來了倫敦只有兩年的香港留學生Polly,她不但參與開幕禮的演出,還協助大學到選手村進行「運動員牙齒健康研究計劃」。移居倫敦二十多年的吳呂南博士,本身已是社區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他更是倫敦少數的華人義務警察。在奧運開幕當天,他分文不收連續站崗16小時也絕無怨言。

  透過吳博士的介紹,我認識了幾位在東倫敦區居住了好幾十年的華僑,她們見證了這區的轉變,有好的有壞的,人流多了地區繁盛了,但也同時帶來了品流複雜的外來居民和飆升的罪案率。奧運就在她們家附近舉行,但昂貴的比賽門票和繁瑣的網上訂票手續卻令她們望門輕嘆,頂多只能到奧運公園旁的大型商場Westfield閒逛。不過,她們仍然期待能有一天遊覽奧運公園,因為將來那裡會永久開放給市民和遊客使用。

  像這些老華僑一樣,無論在唐人街做生意的華人,還是居住在倫敦的英國人,他們面對交通擠塞、買不到門票、市中心人流稀少影響生意等問題時,也是以包容態度接受。事實上奧運舉行前,倫敦人反應普遍冷淡,但驚喜的開幕禮過後,倫敦人的投入程度卻使我大開
眼界。

  在倫敦的十多天裡,有兩位人物特別令我印象深刻。一位是來自江蘇的農民陳冠明,他為了宣揚奧運精神,兩年多前獨自騎著三輪車從北京來到倫敦,途經東南亞、中東及歐洲,經歷過水災和零下三十度的嚴寒天氣,可謂發揮了另類奧運精神。另一位是來自上海,年屆88歲的吳成章先生,他曾參加1948年的倫奧籃球賽。時隔六十四年,他重遊舊地與當年對賽過的英國球員見面,那一個場景我只能用神奇來形容!

  奧運把一切夢想串連起來,不知道四年後仍否有機會到里約熱內盧,再度追訪別人的夢?

體會採訪「執生」(程振鵬)  
  六年來,第二度造訪英國倫敦,恰巧兩次都是因為工作關係而來,但今次意義重大,就是肩負起採訪2012年倫敦奧運的工作。對此,心情頗複雜,一方面我不喜歡倫敦,故並不視此行為優差,但另方面能有此難得機會參與奧運相關的工作,又覺相當興奮。

  出發前、航機上,心情還是迷茫,擔心自己缺乏經驗,未能把任務完成;猶幸抵埗後,當可以好實在地接觸到相關的工作資料與了解到採訪的範圍時,心神才定下來。

  鑑於我今次的採訪工作,主要是報道倫敦奧運的周邊花絮,將比賽以外的所見所聞帶到香港聽眾耳邊。故此,我的通行能力和採訪範圍是有限制的。如果沒有門票的話,我是不能進入奧運場館、甚至奧運公園內。這樣的設限,對於一個遠赴倫敦採訪奧運的小記而言,除了沮喪,還是沮喪!

  還好,香港傳媒壓根兒就是有一種打不死的精神,這回我把它發揚了。最後,為了打破這個採訪困局,我還結合了中國人一句老話,就是「出外靠朋友」。在倫敦我結識了一位新朋友,他的身份很重要,因為他是在奧運公園內工作的技術人員,結果,在我再三請求之下,他以一個巧妙的安排,讓我光明正大地進入了奧運公園,繼而走進了奧運主場館—倫敦碗。就是這樣,我在不用買票、不用花錢、不買黃牛的情況下,完成了這次倫敦之行的重要部份,讓聽眾得悉容納多個主要比賽場館的奧運公園,以及倫敦碗,其內裡所見所聞,否則所謂的「走遍倫敦看奧運」也會遺下一片空白。

  說得動聽是「機靈」,說得難聽是「蠱惑」。總括而言,今次到倫敦採訪奧運,讓我體會到於外地工作「執生」的重要性。為了聽眾的福祉、為了把任務完成,「蠱惑」也少不了。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兩會採訪手記

香港電台中文新聞部
2016-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