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新聞報導角度的選擇

1997-04-15

  十九世紀美國報人博加特說:「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人即使是瘋子,也不會去咬狗,他的說法不免有些偏頗,但是卻非常形象生動地說明新聞須側重事物的反常與變異。

新聞角度的效應

  香港電台電視部「傳媒春秋」節目編導新聞往往有它一定的隱蔽性,處於不同的觀察角度,也會使新聞採寫產生不同的效果。下面有兩個例子可以說明:

  九七年一月十八日,《新報》刊登了一條新聞,主題是:「大陸去年掃毒成績顯著」,副題是「破案八萬七千宗,檢海洛英逾四噸」。消息主要是根據中國公安機關破獲毒品違法犯罪案件不完全統計數字寫成,突出顯示中國禁毒工作的成績。文章信手拈來,平舖直敘,看似客觀報導,實為宣傳鼓動。

  同一天,《東方日報》版也刊登了同樣內容的一條消息,主題是:「大陸道友料達百萬問題嚴重」,副題是:「去年破毒案近九萬宗拘十一萬人」。報導除根據中國公安機關公布的統計資料,還指出:「有關當局表示,去年吸毒者的登記人數比九五年激增了至少百分之卅七。不過,毒品專家指出,實際人數應高達一百萬人。」比較《新報》與《東方日報》的報道,可以看出,同樣內容的新聞,記者處於不同的觀察角度進行選材和剪裁,突出的主題會帶給讀者不同的感受。

  《東方日報》報道,似乎提出了一個問題;「破獲毒品案件的成績愈大,反過來豈不是說明大陸吸毒的人數愈多?」「東方日報」的角度抓住了這篇新聞的實質,即大陸吸毒問題日趨嚴重,值得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反觀《新報》的報道,呈現在讀者眼前的,好比露天採礦式的寫作,只是展現數字,既沒有提出問題,也沒有點出實質,而在報導中有這樣一段話:「(從)周五召開的國家禁毒委員會全體會議上獲悉,一九九六年,全國禁毒取得了很大成績,為實現九五期間一九九六至二○○○年的禁毒工作目標開了個好頭。」這未加分析的述,又給讀者一個印象:是否今後至二○○○年,禁毒破案取得更大的成績,報紙就不斷地報導下去。

莫把公關當新聞

  其實,這兩篇報導依據的消息來源是相同的,都來自於中國國家禁毒委員會九七年一月十七日會上公布的材料,為什麼會有截然不同的角度呢?

  問題在於《新報》的報導將消息來源官方機構提供的公關材料,當作了新聞報導處理。而《東方日報》的消息則從這些破毒案數字背後,提煉了具有新聞價值的主題,從而將公關角度轉換為新聞角度。

  我們知道,官方機構或一些公司企業為改善自身形象,加強與公眾的溝通,常常向新聞媒體發布這類「新聞公關」稿。它的特點是,形式上具備一般新聞事件的基本要素(例如時間、地點、人物等,),但這類稿件多突出或選擇正面角度,為發布人的機構或企業評功擇好,樹立形象。試想,當我們的記者編輯全盤接受這類稿件,並將之當新聞發布出去,豈不是將新聞與公關混為一談,誤導公眾嗎?

  當今,公關行業蓬勃發展,它既為新聞業的資訊採集,溝通傳播帶來便利,同時也為新聞事實的提煉和選擇帶來困惑與挑戰。

賣米的哲學

  現代生活節奏如波濤媖湧,人們在工作忙碌之餘,還渴望獲得新的認識和信息。然而每天發生的新聞事件又非常之多,很多人沒有充裕的時間看報,就看新聞標題或導語,如認為有深入了解的必要,再看新聞報導內容。西方新聞學者將「導語」比喻為新聞的「柜窗」,形象化地說明人們可以通過「柜窗」陳列的最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樣品去選擇他所需要的東西。

  關於導語的寫作,台灣資深新聞工作者王曉寒先生在他的一本著作中曾講過一個故事,大意是:四十多年前,有一位老闆開了一家米店,那時賣米不像現在超市按包出售,大部分是零賣,由他太太負責門市,生意非常好。有一個時期,他太太生產,店裡由他做生意,不到幾天,零售的顧客愈來愈少,他不明白原因何在。後來有一天,他仔細觀察了他太太做生意的方法,才悟出了其中的奧妙。原來他太太賣米時,生怕給得太多,比如顧客要買兩斤,她第一瓢只少不多,然後一點一點加到兩斤;而他賣米時,生怕給的不夠,第一瓢只多不少,然後一點一點把多出的拿掉,儘管最後重量一樣,可是顧客的心理上有一種錯覺,以為他太太的心好,一瓢不夠,還不停地往上加,而他是把已經給了的,又不停地拿掉。

  他還舉了一個例子,九四年三月十二日,有一位台灣旅客在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玩吃角子老虎,贏得了一百多萬美元的彩金,美聯社第二天發出一則電訊,分為七段,第一段導語只有一句話,寫的是:「一名來自台灣的男子成為百萬富翁」。然後一段一段地補充說明,很像「生怕一次給得太多」。

標題導語實例

  看了這段故事,聯想到本港新聞媒體中的導語,卻也是「生怕給的不夠」,而且「應有盡有」,例子可謂俯拾皆是。《大公報》九七年一月廿三日一篇題為「兩岸航運界在港磋商,榕廈高雄通航達共識﹂的報導,導語是這樣寫的:「海峽兩岸航運交流協會昨(廿二日)與台灣海峽兩岸航運協會在本港舉行會議。經過一天的會談後,兩岸航運界的民間溝通取得了預期成果。兩岸代表(應說兩岸航運界代表)就福州、廈門與高雄之間的船舶試點直航的專業技術問題達成許多共識,雙方並簽署了會談紀要,預期最快可在三月份時實行通航。」

  這段導語中,有些話沒有必要,有些話可以壓縮,似可改為:「大陸和台灣航運界代表昨在本港舉行會議,就福州、廈門與高雄之間的船舶試點直航技術問題達成共識,並簽署了會談紀要,預計三月份可通航。」

  又如《東方日報》九七年二月十五日報一篇題為「尖東江湖夙怨再起腥風血雨,『社團』叔父被群毆爆鼻昏迷」的報導,導語的寫作離要求更遠:「正處『多事之秋』的尖沙咀區昨凌晨又起腥風血雨,一名疑輩分頗高的社團『叔父』陪同數名大陸富商昨晚在尖東半島中心一夜總會喝酒,席間與另一有『新×安』背景的向姓男子生齟齬,席散後往附近停車場取車時,突遭十多名大漢圍毆,鼻骨爆裂,受傷昏迷倒地,警員接報到場將三名擬截乘的士離去的青年截獲,帶署調查。」這篇報導記述一名有黑社會背景的男子被襲擊的經過,全文約六百字,導語其實只需說明該男子突遭十多名大漢毆打,受傷昏迷,警方接報到場,拘捕三人帶署調查即可,卻佔用了四分一的篇幅,作了較完整的表達,並以「多事之秋」、「腥風血雨」等不必要的形容詞,徒予人以畫蛇添足的累贅之感。

  回顧那位賣米的老闆娘,能以第一瓢「只少不多」的手法,抓住顧客的心,對記者寫作新聞導語,實在是很值得借鑒的。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活在後真相的信息戰年代

傅景華
2019-09-28

從報章報導看近年香港大學生形象的變化

黃浿沂
王碩禧
鄭梓峰
鄭曉怡
莫浩廷
蘇鑰機
2019-03-08

港股資訊類電視節目的大陸市場需求

莊太量
路遙遙
2018-02-09

個性迥異的大學學生報

潘樂遙
蘇鑰機
2017-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