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速時代:新聞道德靠邊站

2001-02-15

  要快人一步,還是要慢工出細貨?如果要快,那麼要多快?我們若選擇了要快之後,又有沒有條件與空間,去犧牲其他可能更寶貴的東西,例如質素,又例如公平,甚至事實的真相?快與犧牲質素,是否已淪為惡性循環?

  對在二零零零年以至二零零一年的傳媒工作者,這一大堆可以簡化為如何速度與質素相對拉力的問題,更有切膚關係。

一個快一個慢,一個不願認錯

  這邊廂,以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絡)為首的美國傳媒,因為要搶快,與及過去總統新聞常見的模式慣性的影響,鬧了世紀罕見的錯誤報導當選結果的大笑話。這究竟是個別新聞工作者老貓燒鬚直覺判斷錯誤,還是表現了更深層的傳媒行業文化逆轉問題?

  另方面,本地新聞工作者,每每把報導錯誤歸咎於三項原因:

一、是死線的錯,因為要夠快(趕軍令如山的死線)與鬥快(行船爭斬纜,要趕在競爭對手之前);

二、是前線記者和編輯的錯,他們太過年青,缺乏常識與經驗;

三、是新聞當事人或被訪者的錯。總之,都是別人的錯。但真是這樣簡單?

  總之,都是別人的錯。但真是這樣簡單?

  然而,那邊廂,在標榜追上現代專業要求,幾年內有望與國際傳媒看齊的中國傳媒,特別是國營媒體,仍因為審查制度、政治需要、官僚主義與既定的辦事方式,仍出現時報導快時慢的現象,如在報導打擊法輪功的新聞上,有涉嫌是法輪功練習者在天安門自焚,事件發生日子與新華社報導,便出現多天的時間差,對於各地所謂法輪功學員劃清界線或被捕消息,觀眾不容易從內容判別報導的時間性。跟當前國際媒體生態形成強烈對比。這究竟是表現了社會主義新聞學的優越性,還是其他問題呢?寧願犧牲速度,也要政治正確。

  時間觀念不強,是許多第三世界媒體的特色。但時間觀念的強弱,卻跟社會生活需要,有密切關係。當個別社會民眾生活比較簡單,欠缺符合西方媒體新聞定義事故時,時間觀念不會強起來,亦可堪理解。

  傳媒工作壓力沉重,因為傳媒工作者常處於兩難的處境,要在兩難中找尋平衡。在工序綿密的信息工業生產線上,每個人都不過是大企業的零部件,生產任務既要快,亦要精緻,但精緻的東西,常要多一點時間,在一切以工作流程時間為首要的現代傳媒生態中,愈快愈好,已成工作守則第一條。

  這是西方或資本主義社會的媒體競爭模式,從前,人們曾相信「新聞」的其中一個定義是報導昨天發生的事,六、七十年代媒體的消費者,曾相信這一個簡單已明的新聞定義。

工業社會與信息社會的來臨

  隨著後工業社會與信息社會的來臨,信息與新聞,後者即以特定經過迎合大眾媒體消費市場需要的特定信息,傳遞與流佈的速度,亦隨著社會生活日趨複雜,速度變得愈來愈快,信息從信息源,傳播到信息接收或消費者的手上的渠道,愈來愈分工精細,運作效率亦愈來愈高。

  新聞的定義變得也愈來模糊與廣泛,今天見諸於各種傳媒中的新聞,有昨天的故事,今天正在發生的故事,和明天將會發生的故事。過去、現在與明天,同時並存於承載信息量巨大的現代媒體。

  個別信息在媒體之上與在大眾記憶的停留時間,亦愈來愈短促。

  戰後最大的媒體信息革命是正式確立每日新聞的可行性,日報雖然不是戰後才出現,但早期的報刊,其實搜集不到足夠的資訊量供每日發表,二次大戰催生了人們對更快速與及時的戰爭新聞報導,戰後日報與晚報和週報,仍大受因戰爭與戰後重建而加速了經濟發展所衍生的龐大城市白領群的歡迎,那是「傳統報刊」的,與長篇新聞故事的黃金時代。

  社會生活雖然隨著嬰兒潮世代的來臨,而變得日漸複雜起來,但人們對能知到昨天或今早發生的事情,已很滿意。晚報的興盛與衰亡,代表了多個社會生活與媒體趨向匯集的結果,是活在多個狹縫中的產品。

  在晚報暢銷的時期中,已隱約窺見城市社會大眾對更快的信息的需要。許多白領讀者晚報的需求,其實除了個別是因為突發新聞的吸引外,平日多是因為股市行情與即日投資指南,但以香港當年的晚報為例,它們最大的缺憾,也在這類,就是與其說是晚報,不如說是中午報,最遲午後一時便要發售,無法刊登全日股市收市,但只有這樣才可以發揮即日投資指南之用。大家可想到,當其他能提供即時媒介趕上來,開發這類信息的市場時,出版時間欠缺彈性的印刷媒介,便被新媒體所淘汰。

廿四小時新聞與即時新聞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媒體市場的最新發明是二十四小時電視新聞,如CNN的成立與後來的BBC(英國廣播公司)的跟進。

  其實二十四小時電台新聞出現得更早,但影響力遠不及電視新聞的震撼。二十四小時新聞的出現,像徵一個媒體分工的新時代來臨,不僅改變了觀眾的接收模式,也改變了新聞採訪工作的方式,每日死線由多條不同時段的死線取代,「報導」新聞,變成為「跟隨」新聞事件發展,跟隨很快又變成「目擊」與「引導」新聞事件如何發展。

  二十四小時新聞為九十年代末、難度更高的即時新聞舖路,即時新聞曾是網絡新媒體的賣點,但在燃燒資金殆盡之後,人們又發覺只有新舊媒體共同協作,新媒體才能繼續實驗在線即時新聞的實驗。

  本來二十四小時新聞強調報導的連續不斷性,而即時新聞則強調媒體與受眾的互動性。二十四小時新聞,不一定是即時新聞,即時新聞也不一定是二十四小時不眠不休地播送,但今天人們已給寵壞,厭倦所謂時間差,傾向把二者等同。

  雖然只有少數媒體能名符其實提供即時新聞,而不是抄襲重複或剽竊其他媒體的消息,但新媒體的即時新聞,仍可以理解為,是以網上資訊資料庫加搜尋引擎支援的二十四小時新聞的變奏,人們嘗試把電視與報紙在網上結合,但當下實試的初步結果,是各自突出了兩種媒體的短處——電視新聞的淺薄與報紙的支離破碎與粗糙。

  在線即時新聞改變了新聞工作對速度與死線的觀念,今天,無時無刻不是死線。人們只要一想到某宗新聞時,便希望在網上或CNN一類頻道中找到,這種不斷強化的大眾期望,已成為推動現代即時新聞的最大力量,迫使信息提供者拼命追趕與滿足,有時為求滿足夠快的要求,傳聞就算未經證實、未得到當事人回應、只有單方面來源或資料不全的消息,寧錯莫遲,也會匆匆上載或播出。同時當修改與認錯漸成家常便飯,受眾多只有短線記憶之際,傳媒工作者只能在一同壓力中,選擇性地承受,這便意味著一個新的後道德時代,已經來臨。

科網股災與dot-com泡沫爆破

  今天,信息工作者在分工日趨細密瑣碎混亂,舊媒體在新媒體的一輪衝擊後,新聞寫作變得更濃縮與非傳統規範化,流程被擾亂,人手被拉薄,資金被浪費。新媒體在科網股災與dot-com泡沫的爆破後,裁員無日無之,網站一個一個倒閉,只餘下幾個實力雄厚與商業模式較清楚的網站在支撐大局。

  但強調與尊重傳統新聞道德與工作規範的時代,在種種原因下,已一去不返。今天,新聞工作,只餘下專業的空殼與割喉的競爭意識。

  還是一兩年前,人們對新媒體的來臨,驚為天人,寄予無限的冀望。新媒體即時方便、快捷廉價、聲色藝跨媒體、全天候傳播、滲透力強、突破國界、可活用資料庫的支援,許多舊媒體做不了,或是做得不夠好,如即時互動與大量背景資料的支援,新媒體都駕輕就熟。

  然而,這是早熟了的期望,新媒體的來臨,或以操作新媒體的態度去管理舊媒體,當時已有亦問題不少。例如,即時新聞的質素保證。新聞質素一事,十分抽象,什麼叫做不好易講,什麼叫做優質難提。一般學院派會以四種條件去評核,一是準確,報導根據事實如實報導;二是公平,讓正反相方都有發言機會,不會只有一面之辭,如有評論亦持平公正;三是合法,合符「正當法律」的要求,沒有誹謗、侵權(如版權、個人資料保密)、不藐視法庭等;四是時效,在最快的時間內,讓大眾知悉其事,以伸張大眾的知情權。

  但我們都知道現實世界充滿羅生門式的故事,世事不是黑白二分,不是人人都熱衷發言,也不是人人會明白公平正義為何事,更不是所有人都守法——或明瞭法律,但鬥快要贏,卻是人的天性。所以在四項原則或條件中,以第四條時效,影響最大。四個條件其實可能互相衝突,質素和速度有時成反比,例如,要符合公正持平的原則,便需投放多一點時間與資源去查證,是傳媒內部會議常見的議題,但又常是「追求速度派」贏出。

  早有評論認為在舊媒體的世界中,傳統道德的約束力仍基本上可以發揮作用,但在新媒體,或是一腦子新媒體主意的傳媒人,或許會以新媒體的登場,像新經濟與舊經濟的關係一樣,可以打破過往的成規。持有這種想法的傳媒人,究竟有多少,或者無法估計,但戰後以來,不管中外,傳媒沒有其他時期出現過像過往幾年的混亂。

  或許,這便是追求極速發展的大趨勢下,必然的眾生相。傳媒追求各式各樣的極速,不管是寬頻的傳播送,還是獨家新聞的發表速度,我們都像活在搖搖晃晃的急行列車之上。

  中國要穩定壓倒一切,那麼現代傳媒便正追求速度勝過一切的奇蹟。

  最後,應該一提的是,美國傳媒偷步但錯誤報導,不是新媒體惹的禍,「涉案者」都是資深傳媒工作者與主流媒體。有關事件的細節,已經被廣泛報導過,這裡從略。事件有其獨特性,兩位候選人的票數如此接近,最後在幾百票上爭持,多年未見,總統選舉是單一焦點新聞——誰當總統,各媒體都想搶先,心急之情,是可以想像的。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活在後真相的信息戰年代

傅景華
2019-09-28

香港傳媒高層訪京團背後

呂秉權
2018-10-22

假新聞 Vs 新聞自由

彭家發
2017-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