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珠格格》熱反映香港電視文化危機

1999-08-15

  亞洲電視憑台灣入口電視劇《還珠格格》,黃金時段收視飆升,逼得無線黃金時間節目編排陣腳大亂,一洗自老闆林伯在台灣入獄以來的頹風。

  然而,無線與亞視這場三十年收視戰爭,亞視也曾有過幾次凌厲攻勢,令無線腰斬節目,但亞視限於資源,無力打持久戰,幾次四方觸目的好成績,最後全都無以為繼,曇花一現,令人可惜。只說明了一個事實:一時的新意,捕捉一時的戰機,可以爭取收視戰爭短期的戰果,但要累積長期的成效,如收視慣性與廣告客戶的信心,對手因一時疏忽,遭突襲成功,待喘定站穩陣腳後,始終還是一場攻堅持久戰,比拼電視台的整體實力。論往績,這正是亞視的弱門,接著的日子,才是決定亞視以後食粥食飯的關鍵時刻。


《還珠格格》在中、港、台均帶來熱潮,表現了一個大中華電視世界的圖畫。

跟當年包青天情況相似

  無線在收視連番失利之後,行文時,正全面改動黃金時段的節目編排,最大的動作是把一早疲態畢露,兼在資源緊縮之下、革(新)無可革的《天地最前線》解決,把三線劇集連成一線,加強明星效應(打出鄭伊健的卡士),再加上當前流行的清裝劇,希望藉此加強慣性收視的作用,把流失的觀眾搶回來。亞視也繼續緊咬清裝劇,但真正的攻勢其實是希望以從無線出身的張衛健,去留住觀眾。守尾門的劇集《真情》,仍是陣中最弱的一環,十時之後的時段,亞視寄望於去年曾有極好口碑的《尋找他鄉的故事》,始終對亞視較有利。幾年來,無線與亞視久未打過像今次一樣的硬仗,八月中旬的戰情,可能會讓我們看出香港電視文化今後往何處去的端倪。

  今天的《還珠格格》,差不多是當年的《包青天》翻版,一套只有老闆睇好的台灣電視劇,打橫放在黃金時間最好的合家歡時段,奇蹟出現,收視由小好,變成大好,把對手打個措手不及,後來無線與亞視為爭奪誰是「正牌包青天」,由鬧雙胞到濫拍,才結束這場包青天之戰。不過也證明了,利用入口劇打收視,亞視能用,無線也能用。所以亞視高層一直擔心,無線會來爭奪《還珠格格二》,瓊瑤要求三倍第一輯賣價,亞視也立刻應承。

  上次是無線的錦上添花,今次是亞視的雪中送炭。

從無心插柳到乘勝追擊

  最初,亞視在全晚的黃金時段中,全陣排了三套入口古裝劇,其中兩套更是以清代中頁宮廷為題材,這種節目重複,完全放棄本地製作的排陣方法,幾近不可思議。雖說古裝劇曾是亞視強項,但從《雍正皇朝》三改播映時間,可以看到亞視最初並沒有全盤計劃,到後才乘勝追擊。當然,世事常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這次亞視可謂借助海峽兩岸的力量,以華人社會中最強的兩套製作,來力壓純香港製作的港劇,香港電視台無法拍製《雍正皇朝》這種大型的半虛構半真實的歷史劇,香港不單缺乏道具布景的支援,最重要是沒有可寫這種題材的編劇,在《雍》劇播映初期,無線打第一陣的是《狀王宋世傑第二集》,正好告訴了我們香港人不能搞大視野的東西,我們最擅長的正是宋世傑式的小聰明。


本地電視台欠缺拍製《雍正皇朝》此類大型歷史劇的支援。

  但稍後,當電視劇移去可讓上班族收看的時段時,我們又發現那些平日不大用心看本地電視節目的觀眾回流了。人們愛用比較《水滸傳》和《雍正皇朝》,來比較兩台處理國內製作的手法,顯然,亞視比較重視它們,而且自《三國演義》,已建立了一套較見效的加工方法。較差播映時段(如《水滸傳》放周末晚一周一次)、刪剪太多與附加分析不足,都減低了觀眾收看的興趣。

  至於真正把無線打個落花流水的主角《還珠格格》,對香港電視人,最多只有一至兩項因素,使他們拍不來,就是香港沒有像趙薇與林心如的演員,特別是前者。有報章用社論去討論《還珠格格》熱,說把香港電視人的創意比了下去,其實不完全正確。《還珠格格》的故事頗有台灣土味,也婆婆媽媽,作者瓊瑤把清裝片與少女戲混合,加幾分中國版王子與公主童話、武打與奇情,但瓊瑤是個講故事高手,計算準確,選角高明,把小燕子塑造成一個中港台家傳戶曉的人物。


無線重排失利陣地,《天地最前線》被逼腰斬。

大中華對本地電視文化

  亞視本來因為沒有能力持續拍製劇集,才不得不依靠外援,劇集一直被譏為不夠時代感,香港生活感不強,卡士又弱,最後亞視高層以種種合理或不合理的理由,大幅減產自製劇集,全線依靠外力,說是妄自菲薄,或兵行險著也好,這次似乎好運齊來,連播映鄭少秋劇集,香港股市也沒有大跌,新管理層上台後,總算交出了一點成績。其實與其說是亞視這一仗打得漂亮,不如說是無線輕敵,跟不上形勢。

  這一陣子,無線黃金時間的排陣有許多漏洞,除了因工廠式大量生產,使劇集質素日劣之外,更迷信自己的有比對手更佳的制度,與更多的資源。這皆曾是事實,但在黃金時間內擠塞著千篇一律、來來去去都是同一班演員的製作,便一早呈現了敗象,無線一向強調自己比對手更貼近香港觀眾,更能觸摸香港的時代脈摶,時裝劇一向所向無敵。結果是無論哪種題材,哪種故事,最後都因為依從相同創作公式,變成同一樣東西:警匪與案件推理劇,無一例外。由於偏重時裝劇,無線幾乎「喪失」了製作古裝劇的能力,近年連重拍本來拿手的金庸武俠小說,也因欠缺卡士與行貨心理,漸失水準。

  本來的強項,反過來變成了弱點。


亞視收視節節上升,老闆及高層急不及待開香檳慶祝。

三地觀眾口味日趨接近

  另外,無線對入口劇集的吸引力,估計不足,也反映了昧於形勢,隨著中台兩地電視製作水準日高,已逐漸超越了香港電視製作,早由幾年前的《包青天》開始,至《三國演義》,到今天的《雍正皇朝》與《還珠格格》,已清楚表現了一個大中華電視世界的圖畫,香港不再置身事外,也不高人一等,香港觀眾對中台兩的電視製作態度是開放,三地的觀眾口味,原來沒有多大差異,香港本地製作對古入口裝與歷史劇,更毫無招架之力,或許有一天,最能拍出金庸原著神髓的劇集,是內地電視台製作的,或許,這一天已不太遙遠了。


無線劇集收視連番受挫,疲態畢露。


  今次,無線就算能重整陣勢,把亞視的攻勢鎮壓下去,但高質素的中台劇集,仍會源源不絕湧入,兩台最後可能會以入口劇集互相對撼,如果真的出現這一天,香港電視文化將徹底改變。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是市場太小還是競爭太少

李敬華
2019-06-06

從數據看香港電視變化

李敬華
2018-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