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廣播將面臨的挑戰

1998-04-15

  相信大家都同意,即將到來的二十一世紀將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作為同資訊業息息相關的廣播媒體無疑會受到巨大的沖擊。而且,隨著中國在世界上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不斷提升,再加上越來越多的華人移居海外,可以預見的是,市場對華語廣播的需求也將日益增加。身為華語廣播的一份子,如何把握這個契機,鞏固甚至加強本身的市場地位,就是我們在下一個世紀將要面對的最大挑戰。

迎接數碼時代的來臨

  毫無疑問,二十一世紀將進一步確定數碼廣播時代的到來。事實上,國際電腦網絡 (Internet) 的出現使數碼網上廣播成為了事實。據不完全統計(不包括美國在內),全球目前共有近二百九十家網上電台,其中華語網上電台有大約二十多家。

  不過,奠定數碼廣播未來主導地位的則仍然是數碼聲音廣播 (DAB) 這種新技術的面世。其實,英國廣播公司 (BBC) 早在七十年代末期就開始研究數碼聲音廣播技術,但直到近幾年才研究成功。現在,一些歐美國家都計劃在今年稍後時候正式推出數碼廣播,而據悉香港和新加坡也會在幾個月後進行試播計劃。雖然目前數碼聲音廣播仍然處於初步階段,但預料在未來十年內將會取代傳統的模擬廣播技術成為未來廣播業的主流。不過,數碼廣播目前仍是一個新鮮事物,要真正做到普及化則還需要一些努力。

廣播進入多媒體互動化

  無論是數碼聲音廣播還是網上廣播,其中一個突破就是它們都具有多媒體的功能。網上廣播在這方的能力大家可能已經相當熟悉了,但是我們可能不知道的是數碼聲音廣播技術在這方面也不遑多讓,因為數碼收音機也可以同時傳送文字或者圖像。

  廣播的多媒體化將徹底改變傳統的節目製作方式。我們一方面要像以往一樣提供聲音廣播之外,同時還要處理各種文字和圖象資料的傳送。這意味著我們在製作廣播節目時,愈來愈多地要考慮到各種不同媒體的需要。也就是說,我們要扮演多重角色,即是廣播人,同時又要充當影像製作人和出版編輯。這對於某些傳統的廣播人來說,可能會是一個不容易接受的痛苦轉變。

  廣播的互動媒體化將打破傳統的廣播模式,使節目製作更直接感受到市場的影響,因為廣播媒體更容易獲得市場對某個節目的反應,對決定節目發展方向會有很大的稗益。但這樣也會有一個危險,就是可能過於受到市場的牽制而犧牲了一些製作上的創意。

廣播頻道劇增帶來競爭壓力

  數碼聲廣播的出現將使電台頻道以倍數增加,再加上那些新興的網上廣播電台,廣播業市場將出現前所未有的白熱化競爭。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環境下,廣播業所需要的資本投資額也會越來越大,尤其是從傳統的模擬廣播系統轉為數碼廣播系統的過渡階段,一方面需要添置整套新的設備作為數碼廣播用途,但同時又不能放棄原有的聽眾而要繼續維持模擬廣播。這對財力不足的小型電台來說,可能是難以承受的財政負擔。一些靠政府提供經費的公營電台也會因缺乏資源而拖慢了數碼化的步伐。

市場環境變化的影響

  自從七十多年前電視出現以來,一些人已經對電台廣播判了死刑,認為肯定會在電視的沖擊下面臨淘汰的厄運。但是,七十多年後的今天,這項判決並沒有成為事實,即使在電視業發達的國家或者地區,電台仍然扮演著主要的媒體角色。

  不過,不能否認的是,固定電台聽眾有老化的趨勢,越來越少的年輕人有經常收聽廣播的習慣,這種情況對於國際廣播電台更為嚴重。這一方面反映出現代生活節奏的變化以及媒體方式的多樣化,但同時也突出了目前電台節目的製作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年輕人需求的問題。如何在廣播中注入新的元素,扭轉這種趨勢,是每一位廣播人都面對的一個難題。

  電台廣播的專門化也意味著節目製作人本身必須有豐富的專業知識,甚至本來就是一位專業人士。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廣播的深度,滿足聽眾的要求。

同業競爭呈現新氣象

  全球華語廣播業長期以來主要有兩大勢力。一是由政府提供經費的公營電台,其中絕大多數是國際廣播電台。其次是針對某地區聽眾的地方電台,而且以商營電台為主。至於這些電台目前遇到的困難和未來的發展前景,以下分別簡述之。

  隨著冷戰的結束,一些好像英國廣播公司 (BBC)、美國之音 (VOA) 這樣的老牌國際廣播電台,都在不同程度上面對著重新定位的問題。因為這些電台基本上都是在冷戰時代東西方意識形態對抗的背景下誕生的,而且都是由各有關政府提供經費來源。除了極少數外,這些國際廣播電台的華語廣播現在都開始受到相當嚴重的經費削減壓力,其中部分更因此被迫減少甚至結束部分的廣播。當然,仍然依賴已經過時的短波廣播技術也是國際華語廣播聽眾不斷下跌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

  長遠來說,數碼廣播的出現,特別是數碼短波廣播的研究成功,無疑將為國際華語廣播帶來新的生命。但是,如何在數碼廣播普及之前,盡量減少聽眾的流失並適當調整本身的發展方向,將是決定他們未來生存的一個重要課題。

  隨著中國的不斷開放,愈來愈多的中國人移居海外。過去十年內,在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歐洲和英國以及一些東歐國家都建立起一個個新的華人移民社區。這些新華人移民社區的形成也促進了華語廣播的發展,不少新的華人社區電台都是在近幾年內創辦的。他們普遍在製作技術上相當先進,但是嚴重缺乏專業製作人才,再加上市場規模普遍較小,廣告收入不足,因此在節目製作經費上也比較有限,而節目質量參差不齊。

  國際電腦網絡的出現使這些地方電台也可以透過「上網」擴大本身的聽眾覆蓋範圍,打破以往的地域限制,成為國際廣播界的一分子。不過,要真正做到這一點,這些華語地方電台必須要放開視野,調整本身的節目內容,盡量減少地方色彩。

華語廣播未來的合作前景

  近幾年來,不少國際華語電台都向社區電台提供轉播節目,甚至免費提供有關的技術支持。這種合作安排對雙方都有利。一方面國際華語電台可以間接增加聽眾,以補短波廣播的不足。而社區電台則以此降低節目製作成本,增加收益。不過,這種合作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的問題在於國際華語電台是以全球聽眾作為節目製作的對象,而且製作模式較為保守,往往未能完全照顧到某些地方聽眾的口味,使人有一種格格不入的感覺。

  要解決這一問題,其中一個有效辦法就是進一步加強在節目製作上的合作,特別是一些大型節目製作上的合作,來增進彼此之間的溝通。同時,也盡量在節目製作上互為補充。例如,國際華語電台可以較多地發揮在國際時事報導上的長處,而社區電台則更多地側重於當地華人社區報導。

  此外,增加節目製作人員的互訪交流,也是提高國際華語廣播業的其中一個途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次的研討會就顯得極為重要了。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美國傳媒參訪考察隨筆

陳易安
2016-08-10

兩會採訪手記

香港電台中文新聞部
2016-03-23

Turkish Social Media and Its Impact on Democratization

Emrah Aydemir
Junhao Hong
201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