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電視人分享香港電視製作的發展歷程。
電視劇往往是電視台競逐市場的「打手」。
香港廣播電視已有四十六年的歷史,在這段期間電視台的發展風雲變幻,電視劇集不但在港掀起熱潮,更加席捲亞洲,而電視發展不讓商營機構專美,公營台亦透過節目發揮官民溝通的橋樑,製作出不少膾炙人口的劇集。由香港電台舉辦的「香港廣播七十五年--口述歷史座談會」七月廿六日以「電視製作」為題,邀請資深電視人鄺凱迎、蕭若元、蔡和平和黃敬強任嘉賓,分享香港電視製作的發展歷程。電視劇往往是電視台競逐市場的「打手」。
香港電視史發展歷程
香港的廣播電視由麗的映聲及無線電視(香港電視廣播)於五、六十年代成立至今,電視台的競爭從未休止,期間出現過新經營者加入、股權易手、電視台倒閉,以及科技發展帶來的新空間,電視歷史的種種變化令人回味無窮。在香港電視台工作二十七年的鄺凱迎細數這四十多年的發展,電視台總共經歷過五個不同的年代--「開拓年代」、「風雲年代」、「美麗年代」、「創意年代」及現時身處的「飛躍年代」。
一九五七年五月二十九日麗的映聲正式成立,揭開香港廣播電視的歷史,由此時開始至一九六九年,橫跨五、六十年代的時期,可謂香港電視史的「開拓年代」。麗的以收費方式提供服務,成立初期向每個用戶收取廿五元的月費,以當時的水平來說是相當昂貴。到一九六七年十一月十九日,無線電視成立,推出免費服務,亦開啟了香港電視台的競爭局面。
電視台風雲變幻
隨著新經營者的加入,市場競爭愈趨激烈,在一九七零至七九年這十年,電視台進入了「風雲年代」。麗的映聲由於受到無?Y免費服務的衝擊,迫於一九七三年改為免費電視,並易名麗的電視。不久,香港佳藝電視亦加入角逐市場,於一九七五年九月七日成立,成為第三家免費電視台。不過,由於港府在發牌時加入了限制,佳視需讓出部份時段作教育性節目的廣播,形成先天性的缺陷,在面對激烈競爭底下,經營更形困難。不到三年,佳視終於在一九七八年八月二十二日倒閉,結束了三國爭雄的局面。
由八零年至八九年的八十年代,電視業亦跟隨香港經濟走入「美麗年代」。八十年代的香港,經濟急速起飛,而中英會談確定香港回歸,人心亦趨於安穩,電視台的發展亦相當活躍,推出的香港小姐、亞洲小姐這類歌舞昇平的選美節目大受歡迎。與此同時,麗的電視在這十年間亦三度易主。麗的電視的英國母公司在加拿大投資洗衣廠失利,決定收縮東亞地區業務,遂於一九八一年三月把麗的電視出售予澳洲財團。但不出兩年股權又出現變化,商人邱德根透過旗下的遠東集團收購麗的電視股權,並於一九八二年九月二十四日正式易名亞洲電視。七年之後,邱德根把亞視的股權出讓予林百欣的麗新集團和鄭裕彤新世界集團。
鄺凱迎認為,八十年代是亞視最不平凡的十年,除了經歷三次的股權變動之外,亦遇上四級大火。在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亞視發生大火,摧毀電視台大部份設施,當時作為競爭對手的無線電視施以援手,借出寫字樓作為緊急運作。火警撲滅後,亞視仍能在僅有的資源下作有限度的廣播,殊不簡單。此外,亞視亦在八十年代開始,開拓大陸市場,早在八三年,亞視已獲准進入國內市場,與國內合作製作電視劇集。
科技發展帶出新局面
九十年代科技發展一日千里,電視業亦走進了「創意年代」,當時麗音雙語廣播技術出現,圖文電視亦進行測試,以電腦技術創造虛擬背景的虛擬演播也推出。此外,新的收費電視台--有線電視於一九九三年十月三十一日成立,推出了綜合和主題性的電視頻道。
踏入千禧年,科技進一步發展,把香港電視業推入一個「飛躍的年代」,電視傳送方式正走向多元化,包括互聯網、寬頻等傳播技術,業內亦須重新界定「廣播」的定義;而電視訊息走向數碼化,英美等國家亦已推出高解像電視,香港今年也會就此作出全面的研究。新技術不斷湧現,將為香港電視業帶來新的面貌。
電視劇的轉變與突破
在香港電視業的發展過程中,電視劇可謂電視台競逐市場的「打手」,電視劇差不多佔據大部份的黃金時段,資深電視製作人蕭若元指出,香港的電視劇過去的轉變很大。電視劇起步初時,幸運地承襲了兩個傳統,一個是粵劇,另一個是電影傳統。在整個七十年代當中,粵語片正陷入低潮,令到大量的電影人才流入電視業,電視台的道具、服裝等各方面人員都是來自電影界,這方面的發展再配合粵劇的元素,為香港電視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發展較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還優勝。電視劇在香港深受歡迎,收視比率高達六、七成,遠遠高於今日。
香港電視劇在發展的首個階段是仿照話劇的形式,以現場方式直播而不經剪接,早期受歡迎的劇集如《清宮殘夢》,都是由話劇《清宮怨》改篇。當時由於電視台屬於專業性行業,吸引不少人才加入,包括來自本地大學和海外留學的大學生,而電視劇的風格也不停在轉變,就如引入了外國處境劇風格的《七十三》,就是其中的例子。其後,當電視台續漸採用菲林製作,外景拍攝的機會亦增加,帶動了實寫劇集的興起,麗的拍攝《十大奇案》這類反映現實的劇集,當時來說亦是很大的突破。
無線電視、亞視在早期的發展當中,兩台的風格有相當的差異,這主要由於雙方人才在師承方面有很大的不同。無線電視吸納的人才如徐克、嚴浩,都是在外國修讀電影,深受西方影響;而亞視方面,蕭若元及麥當雄都沿襲粵語片的傳統。
電視台早年播放的劇集都是半小時的電視劇,其後才演變出長篇及中篇劇集。七十年代曾在麗的電視時代開創長篇劇先河的蕭若元指出,大型長篇電視劇在近三十年來,在內容方面的變化不大,走不出「三個半」橋段,這「三個半」橋段包括主角成長經過、見證時代發展和歷險故事,再加復仇故事這半個橋段。
蕭若元認為,對於電視製作來說,製作費用和技術並不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創作和內涵。過去二、三十年,香港通俗文化在大中華地區享有領先地位,因為在創作和內涵方面受的限制最少。電視劇製作為商業而生存,以市場為依歸,所以十分重視觀眾喜好。對於國內市場,只要能通過檢查,香港的劇集可以戰勝當地製作的電視劇。
香港的電視劇在七、八十年代迷倒萬千觀眾,但時至今天,受歡迎程度大不如前。另一方面,近年來自台灣、日本、南韓的劇集日漸受歡迎,蕭若元對此表示心痛,認為原因是香港的製作在內涵方面沒有進步。此外,他又認為,香港製作人才的拼搏精神亦大不如前,以早年麗的時代為例,電視台九百個員工,可以製作每天三小時劇集,另外還有新聞和其他娛樂節目,這個製作量莫不令到外國同業感到驚訝,這都是有賴當時的製作人員對工作的投入和拼搏,他們為了工作,可以幾個星期不回家睡覺,反觀今天的電視製作人員,就缺少了些這種拼勁。
除了電視劇集之外,香港的綜合性節目也曾創下不少輝煌成就,亦是有賴早期電視人員的幹勁。以早年無線電視製作的《歡樂今宵》為例,這個長壽節目,已成為健力士的紀錄。創作這個節目的蔡和平表示,《歡樂今宵》這是受到外國節目所啟發,並因應香港市場情況而作改良。這個節目的成功,在於其直播形式,以及選擇到合適人才,並能配合當時的時代發展,因為當年香港人辛勤工作,回家後都希望有一些可以一家人共同欣賞的娛樂。
公營台填補商營節目不足
在香港電視業發展當中,一向以商營電視台為主導,電視台為加強競爭優勢,製作節目以大眾的口味為依歸,不過,肩負著官民溝通使命的公營電視台--香港電台,拍攝的電視節目不少也深受大眾歡迎。曾經擔任經典實況劇《獅子山下》導演的黃敬強表示,要達到官民溝通和政令宣傳的目標,硬銷未必奏效,反而劇集是最好的方法。
香港電台在七、八十年代製作不少寫實劇都令人印象深刻。黃敬強說,港台早期拍攝寫實劇集是環境使然,並不是刻意創造的風格。七、八十年代是香港的黃金時期,當時電視業匯聚大量人才,包括出身於兩間大學、浸會書院及外國修讀電影的人員。而這些人在七十年代有自己的親身的體驗,部份經歷過六七年暴動和保釣運動,所以更會積極改善香港的環境。由於七十年代香港的本土意識日漸興旺,拍攝《獅子山下》有其實際意義,當時政府希望把香港人以香港為臨時居所的意念,改變為香港是我家的看法,而《獅子山下》可以透過故事反映香港人面對的衛生、治安及其他社會問題,故事結構正好交待政府希望帶出的訊息。此外,當年港台在拍攝電視劇方面,十分重視資料搜集,直至八十年代,仍有專人負責剪報,這些資料不少引發拍攝電視劇的橋段,令到製作的電視節目都有寫實的味道。
隨著資源的增加,港台漸漸擴大及增加其他類型的電視節目。繼《獅子山下》之外,八十年代中亦有《執法者》這類較有動感的劇集,其後更進一步拍攝其他節目,用以配合政府政策、反映社會實況和對邊緣團體的關注。此外,港台所製作的不同類型節目,包括:時事及公共事務、教育、文化及紀錄片等,亦填補了兩間商營電視台節目類型的不足。
事實上,無論是商業或公營的電視台,都曾為香港電視歷史創下輝煌的一頁,使到香港的家庭享有精彩的娛樂,更令到香港電視業雄踞亞洲。不過,隨著鄰近地區的電視劇製作水準不斷的提高,越來越多本地電視人才把發展重點轉移到國內,加上電視媒體的不斷演變,香港電視發展形勢將面臨更大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