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民日報》權威人士訪談報道看匿名消息來源之運用

2016-07-15

  《人民日報》於2016年5月9日刊發之訪談長文〈開局首季問大勢-權威人士談當前中國經濟〉,其以匿名和權威士人方式說明其消息來源,若從新聞消息來源理論來說,這是一種匿名的訪談或報道,這種不公開之消息來源之新聞報道,其可靠性及受訪者之目的性等,均具爭議。

  然而,針對是次之報道,本港報章媒介翌日紛紛報道及評論,然其有趣者乃當中不少報道或評論,均涉及「誰是權威士人」之猜謎角度,可見權威士人之可靠性不但沒有受到任何質疑,反見重視,媒介以猜透「誰是權威士人」作為新聞點。


消息來源基本說明

  針對消息來源之定義和說明,新聞學者之論述百花齊開,也見不同的看法。阿維他等(Atwater & Fico)指出,消息來源可分為三類,一是印刷文件,如官方文件或新聞稿,二是活動消息,如記者會,三是個人消息來源,如官員、組織發言人及專家學者等。

  新聞學者麗確(Carole Rich)指出,消息來源可以分為人物、資料、電子信息、公共檔案等四類。麗確指出,人物消息來源是最可靠及可信的,同時可以利用直接引語,加強文章趣味性。資料性的消息來源則意指期刊、剪報、年鑑、書籍等方面。電子信息則針對網絡方面。公共檔案則是官方已公開資枓,如政府的報告或公告、法庭資料等。

  另見學者鄭瑞域指出,消息來源從廣義及狹義兩方面理解。廣義方面泛指能作為新聞材料的任何資料,這些資料是新聞工作者透過人物訪問,收集之文件和觀察所得。其中人物訪問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狹義則意指人物而言。他指出,消息來源的人物可以分為當事人、舉事人及評論人。消息來源亦是原始的守門人,他們是事件第一媒介。

  維基斯巴(Voakes)則認為,消息來源乃新聞引述中提及且可確認的個人、組織或實體。另見榮斯等(Shoemaker & Reese)則認為消息來源是提供資訊給媒體組織用以轉換為個人與團體,如特殊利益團體、公關活動,或甚至其他新聞媒體。


匿名消息來源之運用

  本文擬提出兩個問題,一是匿名消息來源的使用及價值,以及權威消息來源的意義和分析。按維基斯巴和榮斯之說明,可見部份學者則相信消息來源終始以記名和具清晰身份為要。學者史丹偉(Maija Stenvall)在"Unnamed sources as rhetorical constructs in news agency reports"之文章中指出,凡以匿名作為消息來源者,便誤解成獨家或重要之新聞,以致理解成為相關之新聞必然具有重要的新聞價值,這是一種誤解。

  全球兩大新聞社,包括美聯社(AP)和路透社(Reuters)均傾向具名的消息來源為新聞基本原則;同樣地指出,匿名消息不利新聞原則。他們相信新聞必須存在三個基本元素,分別是準確(accurate)、平衡(balanced)和清晰的消息來源(clearly sourced),甚至進一步理解成為:「因為有人如是說,事件才合理地呈現。(something is so because somebody says it)」

  一般而言,匿名消息來源往往寫出消息來源的方向性,如路透社使用者,包括警方(police), 官方(officials), 消息人士(sources), 目擊者(witnesses) and 分析家(analysts);美聯社則以官方(official), 軍方(military), 目擊者(witnesses)、當局( authorities)以及消息人士(source)等等。可見,所謂匿名者,其實報道亦盡量寫出某種消息來源的方向性之暗示,以讓讀者了解消息來源的方向,同時亦以為說明其消息之真實和可靠性。

  史丹偉進一步把這些匿名消息來源分成三種,分別官方(officials)、目擊者(witnesses)和分析師(analysts)。官方(officials)則意指官方機構中的要員或接近新聞核心者。目擊者則意指親睹事件發生的過程者。分析師則是一些人物(actors),但往往專業身份來說明評論故事。他們(消息人士)要求匿名,理由可以理解成多種原因,第一,包括害怕負面的影響(Fear of reprisal);第二,因為政策所限,官方消息人士不能自由發表看法;第三,時間上不配合,不宜過早以官方身份發布消息;第四,議題過於敏感,不宜發表非正式的消息。但是,為了有效善用新聞語境,了解各界持份者或民意的取向,便以匿名方式發布消息,讓議題或事件有其轉彎之餘地,亦可津貼社會成本。


權威消息來源之內涵

  如是,問題又回到上文提及之看法,一般人往往以為匿名者之道可能反映新聞之重要性。當中若匿名者寫成權威,其意義或新聞層次自然大大提升。首先,人物消息來源可以分作個別人士、權威或專家、單位或團體或機構代表、政府及民意代表等方面。個別人士可能是事件的目擊者、個案的相關人士;權威或專家則是指某領域中的專門研究者或學者,同時他們應該就某方面的專業擁有權威的威望,且為社會公認的專才或德高望重的人士、或者是官方中具份量之要員;單位或團體或機構代表則是某單位的發言人或代表,其言論代表該構機的看法或意見;至於政府則是官方的意見代表。民意代表則意指議員。可見,權威人士或權威消息來源本身有一定的份量,若見說明權威者,亦暗示記者編輯本身力圖說明相關消息之份量、可靠和真實性。

  德蒙福特大學(De Montfort University)教授保羅曼寧(Paul Manning)在《News and News Sources》一書指出,消息來源本身往往具有目的性,同時亦是社會和政治權力中的一環;其中來自官方或半官方的消息來源,其必然跟國家或政府利益方向走。同時在新聞產過程中,許多這類消息來源本身均會視為權威消息來源(authoritative or accredited sources)。


討論

  《人民日報》2016年5月9日刊發之〈開局首季問大勢-權威人士談當前中國經濟〉一文,其以匿名方法為訪談人物之身份說明,文章刊載當天首版下頁,另見頁二全版,洋洋文章,以討論中國目前的經濟為要。綜合其說明,以及本港報章之報道和評論獲得以下的看法。

  據慧科資料顯示,以「人民日報」和「權威士人」搜索,共計82則,其中報章54則,網站28則。本文以報章為分析基本,理由是報章仍是主要的新聞消息來源。由皮尤主辦《新聞業精進計劃》(Project for Excellence in Journalism)於2009年分析,傳統報章仍見可讀及可靠性。

  本文相信可以三方面來分析是次本港報道相關之內容。首先,綜合〈開局〉一文之關鍵要點,可獲一些關鍵詞以便本文之說明,如L形、供給側、去槓杆(槓杆)、放水、開門紅、(恢復市場)功能之定位等。其二,權威人士本身亦見其耐人尋味之角度;如是本港報章亦見針對上述兩大方向來報道和評論。其三,權威士人已為年內第三次發表看法,提到其歷史背景者,亦見其中。

  針對權威人士文章的關鍵詞說明。L形乃意經濟增長持續走。供給側全稱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意為從提高供給品質出發,以改革及推進結構調整,從而提高供給,並改善需求變化;中央於2015年11月10日第一次提出「供給側改革」概念,其時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1次會議,國家主席習近平會上表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

去槓杆(槓杆),槓杆意指資產回報與權益之比例,比例高,回報高,但同時風險亦高,如2008年次按危機,投行的槓杆達35到40倍之譜;去槓杆便以減少槓杆率為要。

放水,意指中央不會向市場主動注入資金或刻意增加流動性。

開門紅,宋代已見之用詞,其新春門戶掛紅者,這裡意指首季開局經濟數據理想;見《人民日報》於2016年4月14日報道,標題為〈我國經濟首季實現"開門紅"〉,文章稱:「投資增速有所回升、出口逐月回穩向好、製造業出現積極變化、新登記企業較快增長……。」

(恢復市場)功能之定位,按權威人士之說法,其針對股市、匯市、及相關市場,宜立足於市場功能,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之調節作用,加強市場監管為要。有原文之經濟角度之分析可見雷鼎鳴教授於2016年5月20日在《信報》所發表的文章〈中央「權威人士」的經濟觀〉。

  從相關文章之量化分析,L形見23次,供給側見12次,去槓杆5次,槓杆11次,放水5次,開門紅5次,恢復市場功能定位為2次。若按原文針對有關鍵說明次序,亦以L形為重要者,在首頁首六段已見說明,同為首個提問之內容。其他關鍵詞亦大致按原文序次。


表1:文章針對權威人士意見之關鍵詞運用的量化統計

關鍵詞運用

次數

L形

23

供給側

12

去槓杆(槓杆)

5 (11)

放水

5

開門紅

5

(恢復市場)功能定位

2

 

  另外,有關權威人士之猜想,相關文章共17條文章涉及推測權威人士之身份,當中提到不同的想法合共22次。所有文章全為評論,僅見一條《蘋果》文章為報道,標為「官媒:中國經濟L型運行短期經濟見底憧憬落空 A股挫近3%」,文章導言寫道:「【本報訊】中央突吹經濟淡風,A股嚇跌!多次在《人民日報》大談經濟的「權威人士」昨再在頭版出現,直指中國經濟為「L型」,較早前官方指的「U型」或「W型」更保守,變相要令經濟反彈憧憬落空,暗示再放水及托市機會不大,由於有揣測指「權威人士」就是中共總書記習近平,A股即受觸動昨挫近3%。」

  然在眾多猜想中當然以習近平為多,筆者相信最重要之理據乃權威人士看法中之點滴端倪,其跟習近平過去兩年提到之經濟理念,十分相近,其中最明顯者乃供給側,習近平過去兩次在公開場合提到供給側;李克強則提過供給側,亦同時強調需求側。另外,財經小組領導則見5次;李克強3次;劉鶴2次;周小川也見1次。同時,強調權威人士「不是國家領導人」也見3次。其中劉鶴是中央財經領導小組下的中央財經辦公室主任,該辦公室是專責經濟工作的中央領導小組,可見劉鶴職位舉足輕重,自然亦惹起大家之猜想。


表2:報章對權威人士身份之猜想量化統計

估計人物

次數

習近平

8

財經小組領導

5

李克強

3

不是國家領導人

3

劉鶴

2

周小川

1

 

  最後,有關權威人士之報道,年內已是第三次,故是次報道評論中,相關報道提及者計20篇,沒有提及者34篇,其餘者沒有清晰地提到年內第三次,但提到這是「再次」者。

  如上述,新聞學理論均以準確、平衡和清晰消息來源為本,是次權威人士之訪問報道,原則上不符合清晰消息來源之要求,但各界沒有質疑相關報道的說明之真假,反見增加其可靠性及份量。筆者認為相關理由有三個。首先,《人民日報》具有官方權威之背景,其報道或評論已視為中國政府或北京之一種看法;第二,《人民日報》以權威人士稱謂,似乎說明其消息來源比權威更權威;第三,權威人士已年內第三次,其見累積效應。


結論

  《人民日報》權威士人之報道,其消息來源以匿名方式處理,本身存在不確定性,但反而成為本港媒介焦點,猜想誰是消息源更是新聞報道重點之一,本身就是最猜不透的角度。有關這位權威人士之爭議及故事,其實一直沒有停止。新華社旗下《經濟參考報》於5月18日發表評論文章,擬為「權威人士」之看法稍為「收水」,文章強調各界勿曲解「權威人士」之看法,誤會「權威人士」反對刺激、寬鬆、投資等;「權威人士」不過強調把控、好度、不過頭而已。

  可見,權威人士之文章似乎已類型化,作一種新聞現象之觀察,筆者為其跟傳統理論見其矛盾,但大家樂於接受之餘,也跟著起舞,十分有趣。



附表:《人民日報》權威人士訪談報道相關資料

報章

標題

權威人士之說明或推測

文章類型(評論/報道)

針對經濟內容及關鍵詞

提及年第三次

蘋果

蘋論︰ 神秘「權威人士」在謀殺A股?

跌市元兇, 幕僚

評論

中共高層權力鬥爭

經濟

習經濟新思路 權威人士又解讀

非常權威, 習近平, 神秘

評論

L形, 回應中央政治局會議

商報

「權威人士」已三次把脈

傳統手法, 不可能國家領導人,應為財經小組領導

評論

現況說明, 客觀, 正確

星島

《人民日報》專訪 可能是習近平

可能是習近平, 財經小組領導, 李克強

評論

指點迷津

經濟

「權威人士」再把脈 內地增長呈L形

沒有

報道

L形, 潛力足, 軔性強, 全面說明

大公

中國經濟走勢呈L形 權威人士解讀:勿以加槓桿硬推增長

沒有

報道

L形, 全面說明

大公

「權威人士」一年三談經濟

傳統,不可能是國家領導人, 應為財經小組領導

評論

沒有

沒有

頭條

還有幾年要捱

不是普通人物, 最高領袖

評論

分析見系統,三點綜合:L形, 放水, 供給側

信報

「權威人士」疑為習或其智囊

神祕莫測, 習近平, 財經小組領導, 習近平首席經濟顧問劉鶴

評論

L形

沒有

商報

國信中心料Q2增速6.7%

沒有

報道

L形, 供給側, 去槓杆

沒有

經濟

1年3度談經濟 誰是「權威人士」?

國家領導人機會不大, 經濟顧問劉鶴

評論

沒有具體內容

明報

「權威人士」三現《人民日報》

習近平, 周小川, 財經小組領導

評論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星島

「權威人士」罵散A股

強而有力

評論

特區政府應學習, L形, 開門紅

明報

權威人士:內地經濟呈L 形 《人民日報》稱不再靠投資催谷A 股即瀉3%

沒有

報道

L形, 去槓杆,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全面說明

星島

中國權威人士: 經濟L形運行 避免「大水漫灌」 亢奮後經濟更糟

沒有

報道

L形, 潛力足, 軔性強

沒有

文匯報

中國經濟將L型運行 權威人士:不能加槓桿硬推經濟增長

沒有

報道

L形,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全面說明

經濟

經濟定調L形 股債缺水難受

沒有

評論

L形, 去槓杆, 供給側, 開門紅

商報

「權威人士」定調A股短期利空

沒有

報道

針對股市之分析, L形, 去槓杆

沒有,但提到再次

蘋果

市場料習近平放風

習近平, 毛澤東多次在《人民日報》以匿名「權威人士」出鏡

評論

否定經濟反彈定調, 《人民日報》否定李克強的做法

沒有

信報

黨報唱淡中國陷L形增長

沒有

報道

L形, 供給側改革, 去槓桿

蘋果

官媒:中國經濟L型運行 短期經濟見底憧憬落空 A股挫近3%

習近平

報道

L形, 開門紅, 股滙樓政策取向回歸定位

商報

A 股將開啟去工具化進程

沒有

評論

L型, 開門紅, 高槓桿, 匯股債樓銀行風險上升

沒有

經濟

高槓桿是原罪 內房股要規避

中央最高層

評論

針對提及高槓桿, 高槓桿是「原罪」,去庫存

沒有

文匯報

權威人士再為中國經濟指向定調

最高決策層

評論

L型, 明確中央將採取的政策措施,觀點新穎,內容豐富,政策性和指導性都很強, 三方面:L型, 去槓杆, 供給側。對香港來說,應是一個正面而積極的信號

沒有

信報

官媒唱淡損氣氛 恒指勉強彈一彈

沒有

報道

唱淡經濟, L形

大公

去槓桿堅定 A股商品齊冧 貨幣政策難寬鬆 滬指兩日挫5.5%

沒有

報道

低速增長, 減槓桿, 回歸自身定位

明報

資金再外流股市未改中期弱勢

沒有

報道

L形、減槓桿, 回歸自身定位

蘋果

國策透視:不肯開名的習近平

匿名權威人士, 毛澤東創辦的中共傳統

評論

L型

頭條

A股夏日吹寒風

沒有

評論

L形, 不放水

沒有

經濟

中央心焦經改慢 落實須兩板斧 

沒有

評論

供給側, 改革政策不走樣、不變形

沒有

信報

經濟復甦不穩 A股未虞大跌

沒有

評論

L形

沒有

經濟

上證下望2700區

疑似代表習近平

評論

一、L形;二、不應放水,去槓桿;三、去產能,供給側

商報

國家隊撒手股災4.0或來

沒有

評論

L形;去杠杆;恢復市場功能定位

沒有

成報

官媒引述權威人士:內地經濟走勢屬L型

沒有

報道

L型, 供給側

沒有

經濟

防範金融風險 穩增長讓位

沒有

報道

高槓桿, 穩增長, 供給側調結構

沒有

經濟

夜期倒跌122點 短綫看外圍

沒有

報道

L形

沒有

晴報

A股失守2900關 創2個月新低 恒指受累 升勢乏力

沒有

報道

L型

沒有

文匯

內地商品期貨遇「黑色星期一」

沒有

報道

針對商品期貨市場,無法救的企業堅決關閉;不要動輒搞「債轉股」

沒有

信報

阿爺「溫馨提水」 怕你忽然受驚

沒有

評論

L型, 其他「權威人士」的訪問內容則比較陳腔濫調

沒有

大公

務實看中國經濟轉型

沒有

報道

三重點:L形, 去槓桿, 股匯樓功能定位+開門紅

沒有

文匯

多重利空 滬指大跌近3%

沒有

報道

股匯樓市不能工具化,回歸各自定位

沒有

明報

市場憂走資人幣兩周最大貶幅

沒有

報道

調結構重於保增長

沒有

都市日報

美國隊長帶旺IMAX

沒有

評論

L形,官媒帶頭唱淡,目的控預期:經濟未現曙光;放水解決唔到問題

沒有

經濟

上證走勢弱 炒股不炒市

沒有

評論

寬鬆預期落空

沒有

經濟

放水預期下降 避開金融內房

沒有

評論

寬鬆預期落空

沒有

文匯

憂內地政策變 人幣再走貶 分析:美加息預期倘升溫恐添走資壓力

沒有

報道

L型

沒有

頭條

鋼鐵煤炭股沽壓大 滬指失守2900累港股

沒有

報道

L型

沒有

信報

權威評論踢爆回穩「慌言」(穆真)

估計乃克強總理

評論

L型, 回應國務院公布提出14條意見,促進外貿回穩向好

沒有

文匯

財險沽壓消化 伺機低吸

沒有

評論

徹底拋棄寬鬆貨幣加碼的幻想

沒有

信報

放水幻滅 A股即挫3%

沒有

報道

徹底打擊市場放水預期

沒有

經濟

商品價下跌 澳紐加元挫

沒有

評論

流動性進一步寬鬆預期落空

沒有

星島

恒指候高小注開淡

沒有

評論

徹底拋棄加碼寬鬆貨幣的幻想

沒有

am730

港股連跌5日後僅彈46點 憂政策收緊 滬指挫2.8%

沒有

報道

高槓桿是「原罪」, L型

沒有

經濟

黑色系期貨 遇黑色星期一

沒有

報道

去槓桿

沒有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學生反修例運動中網絡關係解體的實證調查

宋昭勛、吳靜、胡欣立
2021-01-11

中國傳媒上的「奉勸」

錢鋼
20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