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in Thought and Action》

2004-07-15
語言的效用

書名 : Language in Thought and Action
作者 : Dr. Samuel I. Hayakawa
出版社 : Fifth Edition Harcourt, Inc.
出版日期 : 1991年1月

「七一」遊行人士叫喊「爭取零七零八普選」、「還政於民」、「爭取民主」。站在語言學角度,口號不僅是口號那麼簡單,因為語言對受眾的思想和行為,有著不能忽視的深遠影響。

語意學權威早川博士(Dr. Samuel I. Hayakawa)在他的經典名著Language in Thought and Action中指出,語言有一種「指示性」功能,可以用來指導並影響別人的行為,及促成未來事情的發生;利用不斷重覆語句,動人言辭,發揮這種刺激情緒的力量,美化未來圖譜、模糊現實,令聽者跟隨。

書中舉了一個非常有趣的例子:有一位競選人答應「保護工會」,工會同儕就投他一票,他上台後通過了一些法律,支持者怪他失信,他卻說是「為了保護工會會員不致受流氓份子所操控。」,殊不知他最初的意思,可能真是這樣子;他使用的是一種並不明確的「幻想指示」語言,令選民自己以為競選人所說的話是明確而具體!

若仔細留意,很多政客的政綱,內容是空洞,往往把不同抽象層次的語言混為一談。早川博士的論據是:最抽象的思想,同時也可能擁有最普遍的效用;而利用最高抽象層次的名詞,就最容易攪亂別人的思路,使他們想不清楚。否則,講者就要改用較低抽象層次,兼具指示性和說明性功能語言,和講出運作中的明確定義。例如「民主」這類最高抽象層次名詞,是指重新分配政治權力?還是自己想執政?未來的人事體制又有甚麼具體變化?

不過,並不是有學問的人就能分辨言辭和其中所代表的事物是否有必然的關係,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幼稚的領域,加上內定觀點的影響,不少人祗要聽到「共產黨」、「資本主義」這類名詞,就立刻產生仇恨的感情反應。又或者每逢學者或其他位居顯要的人士開口說話,便認定他/她們所說的內容,有意思兼且可信。

此外,書中提及一個重要的理論,即「二元價值觀」,這非黑即白的觀念,亦嚴重影響了我們對接收語言的分析能力,容易草率推論,影響判斷。對於一般的政治思想,看成不是「民主」,便是「極權」;不屬於「正」派,便必定屬於「邪」派,「真理」的一方,便要排除「異論」!

香港九月選舉在即,我認為這本書是新聞傳媒工作者必讀的書。讀畢,我們會更懂得「怎樣說話,怎樣聽話」。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國式公關」

劉書賢
2021-03-31

界與戒

朱文洛
2019-10-28

透視新聞老總的管理心法

蘇鑰機
2016-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