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的慣性運作坑害了BBC

2005-02-07
BBC: 員工示威表達不滿.
製作嚴謹的BBC仍出現傳媒慣性的運作模式.
二零零三年英國貝利雅政府跟隨美國布殊政府的決定,出兵伊拉克。BBC 國防記者吉利根(Andrew Gilligan) 在新聞節目中質疑政府的誠信,導致政府與BBC 互相指控,加上BBC 線人生化武器專家凱利博士 (Dr. Kelly) 突然身亡,英政府委任大法官赫頓勛爵(Lord Hutton) 調查,調查報告認為凱利之死無可疑,報告嚴厲批評BBC,認為BBC 的內部編輯審核機制失效,才會導致一位記者在沒有證據下可以公開質疑政府的誠信。BBC 主席及總裁在二零零四年一月相繼辭職,數千BBC的員工上街示威,個別BBC 的地區電台還以罷播作為抗議。


審查機制存在

到底BBC 的內部編輯審核機制是否失效,是經營媒體者極為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這個問題自然要由BBC 的管理層來回答。根據BBC 前總裁戴克二零零四年九月出版的《Greg Dyke Inside Story》一書所載,BBC 是有嚴謹的機制。二零零三年五月下旬,記者吉利根從凱利博士口中得知政府對伊拉克生產大殺傷力武器的指控有誇大之嫌,再經過六天的多方求證,二零零三年五月廿八日吉利根向第四台《Today》 節目的編輯表示要報導這個新聞。《Today 》節目的副主編再知會了主編馬殊(Kevin Marsh)。馬殊一九七八年自牛津大學畢業,主要的時間都在BBC渡過,在廿多年新聞工作中,也曾處理過多宗敏感的政治新聞。 馬殊對吉利根的報導提出了一連串的查問,包括:(一)消息來源是否一如記者所說是屬於高層官員?(二)消息來源的職位是否與事件有關?(三)消息來源過去的紀錄是否可靠?(四)消息來源是怎樣告訴吉利根的?(五)吉利根是否有很準確的紀錄?馬殊本人亦透過自已在政府內的兩個消息來源,間接印證了吉利根報導的可靠性。經過反覆核實,馬殊決定五月廿九日早上七時三十分在節目中播出。雖然BBC 有上報機制,馬殊作出這個決定時,並沒有考慮要向上級報告。當天的頭條新聞是盟軍用集束炸彈轟炸伊拉克,《Today》 節目還邀請了國防部的官員來回應,吉利根的獨家新聞只是放在第二位。馬殊也按照過去的慣例,囑咐記者與節目主持人會在六時至七時互相對談,宣傳下一個小時的節目內容。一系列的慣性安排,使問題無可避免的逐步浮出,而具體就出在這個沒有稿件的對談環節上。

吉利根在早上六時零七分與節目主持人的對談中說了甚麼話,令到BBC 的主席及總裁相繼辭職?

吉利根說:其中一位主管參與起草政府匯編的高級官員告訴我們,事實上政府把「伊拉克四十五分鐘內有能力發動生化武器攻擊」一句放入匯編前有可能知道這句說法是錯的。我們的消息來源說公佈前一星期匯編內容是很平淡的 ︰︰我們的消息說,(政府)下令要把匯編寫得生動一些,刺激一點及下令發掘更多事實。

為赫頓大法官批評與事實不符的有:「政府把『伊拉克四十五分鐘內有能力發動生化武器攻擊』一句放入匯編前有可能知道這句說法是錯的。」及「(政府)下令要把匯編寫得生動一些,刺激一點及下令發掘更多事實。」

BBC 內部的檢討和吉利根事後翻閱筆記紀錄,也承認上述的說法沒有根據。吉利根的自辯說由於那是很隨意的交談,又是早上六時的直播節目,說話時不免有點隨便,可是他在新聞報導的內容上沒有犯這些錯誤。對於政府下令一詞,吉利根承認他的線人凱利博士並沒有用過這一個詞,前總裁戴克則認為唐寧街十號的確促請情報官員把匯編寫得更有力一點,這個「要求」與「下令」相距不遠,不能苛責。

從以上的描述,我們知道BBC還是有一套很嚴謹的程序,審核記者的報導、覆核記者的消息來源。問題出在BBC 的「慣性運作模式」。《Today》 節目的慣性運作,是會把新聞節目中的部份新聞內容界定為重點新聞,而報導重點新聞的記者,會在新聞播出前的一個小時與節目主持人輕輕鬆鬆的對談幾句,以收宣傳之效,而這些對談的內容,是沒有稿件的,也不需要主編事前的審查。結果就因為這幾句輕輕鬆鬆的對談,被大法官嚴厲批評。

事後孔明,面對一個重大嚴肅的課題,是沒有「輕輕鬆鬆」的餘地,新聞媒體也不應該機械地套用「慣性運作模式」,更不能夠不事先準備就用現場直播的方式表述。記者在表述事實時,往往喜歡交替使用不同的詞句。在交替使用時,往往會不自覺的把一些不大肯定的詞句,轉換成更強烈的、更為肯定的字句。於是政府的催促和請求,變成了「下令」。這個毛病也不是記者的專利,一如戴克在他的著作中指出,政府的草稿匯編也從「伊拉克有可能 (may be able) 在四十五分鐘內發射生化武器」演變成「伊拉克軍方能夠 (are able) 在四十五分鐘內發射生化武器」。

BBC 對政府批評的回應,也是一種慣性運作。這也難怪,一如BBC 國際新聞主編森遜對BBC 與政府關係的歷史回顧:「在蘇彝士運河危機、越戰、福克蘭群島、美軍炸利比亞、北約軍攻擊科索沃及塞爾維亞等事件上,BBC 總是全面的報導敵對一方的觀點,以致作戰內閣經常懷疑BBC 到底是不是敵人的臥底。」在二零零三年五月廿九日播出吉利根的報導前,英首相貝利雅在三月十九日致函BBC 主席及總裁,批評BBC 經常把新聞與評論的分野模糊了。吉利根的評論一出,BBC 的管理層還是慣性的全力支持記者,沒有及時作出有效的檢討。CBS 大概是汲取了BBC 的教訓,很快就錯誤的新聞報導作出檢討,把對機構的損害減至最少。


慣性運作是雙刃劍

CBS 與BBC 的教訓是深刻的。「傳媒的慣性運作」是一面雙刃劍。對電子傳媒和處理危急事件,慣性運作是最快及最有效的。它有過去成功的經驗支持,工作人員也熟知過去的一套運作,在具體運作中又不會在員工中產生許多疑問及不穩定的因素。慣性運作的最大危險,在
BBC的上述個案中也顯露無遺,慣性的操作往往不能針對個別特殊的情況作出相應的調整,以至管理層對危機處理的敏感度不足,這些都是媒體經營者、管理者時刻要警愓的。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公共廣播的宿命

文乃揚
2020-04-30

美國傳媒參訪考察隨筆

陳易安
2016-08-10

Turkish Social Media and Its Impact on Democratization

Emrah Aydemir
Junhao Hong
2015-07-16

The BBC: A British Success Story In Danger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2015-04-05

Renewing the BBC Royal Charter: A cause for concern?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
2015-03-19

對公共廣播服務的承擔

張楚勇
2013-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