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政治與宗教

2005-06-14
傳媒在報導新教宗選舉的相關新聞,也帶些揭秘形式。
曾蔭權的虔誠教徒形象能否為其選舉拉票?
近數個月間,報章、電子傳媒都湧現不少聖堂、祈禱的文字及影像:本地的,有正在角逐特首補選的前署理特首曾蔭權有關的新聞;國際上的,有(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離世,到新教宗當選上任的消息,使尤其天主教教會在媒體上曝光少有的活躍起來。本文就嘗試探討這些影像的含意,又怎樣反映傳媒、政治,及宗教三者的微妙關係。

虔誠教徒的閱讀含意

在特首補選進行甄切之際,傳媒的焦點都似乎放在曾蔭權身上,報導曾怎樣會見各界人士爭取支持。不少工商界翹楚、社會知名人士亦紛紛出來挺曾,採訪更是每天貼身追訪的,從曾每天早上踏出戶外餵魚一刻,到返回辦公室開展一日的公務。而不缺少的是曾怎樣每天「如常」到教堂祈禱。如常祈禱便與傳媒的「如常」報導互相輝映,傳媒的常規化、儀式化及日常化的追擊報導手法,盡見一斑。而本來也非民主的選舉方式,經傳媒這種鋪天蓋地式的報導曾的一舉一動,也似乎發揮了其議題設定的功能。從曾在總堂望彌撒,到百忙都抽空到教堂祈禱,到他在聖母前緊閉雙目,恭敬祈禱的神情,可以斷定曾的虔誠。

其實曾蔭權的虔誠教徒形象,早已深入民心,但自從(前)特首董建華盛傳辭職起,作為署理特首的曾蔭權便成為傳媒焦點,尤甚至他還未公佈參選特首補選的期間。而這個虔誠,亦與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逝世拉上關係。(前)教宗逝世後,傳媒不斷報導本地不少有天主教背景的名人均表示哀傷,而曾及其太太更成為採訪焦點,指曾除了高度讚揚教宗是偉大領袖,更顯得十分悲痛,在參與追思彌撒時黯然落淚。

作為虔誠天主教徒,每日祈禱、教宗逝世時感到哀痛是極為可以理解及恰當的。筆者感興趣的是媒體儀式性披露政界人士的宗教形象所產生的含意,以及怎樣反映傳媒一貫對宗教(天主教)的處理,當中顯示宗教與政治的微妙關係。

傳媒對宗教的處理手法

早前,專欄作者徐詠璇提到曾蔭權作為虔誠教友的形象,究竟是否為其「加分」,亦喻意傳媒這種報導方式是否已經做了曾的競選宣傳機器。在未討論這點之前,媒體與政界人士在這個範疇中可以有幾種可能閱讀及含意:第一,政客的宗教信仰,反映其人格,甚至專業操守,以至領導才能;第二,政客可能倚仗「神」的庇佑,為他的競選助一臂之力,甚至增加其日後的管治能力。

這些閱讀,背後也引申另一個問題,就是傳媒對宗教的一貫處理手法,而在近期一本著作,及教宗逝世的新聞中亦可見一斑。

由盛傳教宗患重病、彌留,到逝世,以及後來的選舉新教宗的步驟(黑煙與白煙的意思),都有異常仔細的報導,反映傳媒以及社會對天主教會所知甚少,以至一旦這類事件發生,媒體就大量報導一番,(這也反映天主教會一向對傳媒的看法,不輕易向外發放資訊的關係)。報導的手法,也帶些揭秘形式,足以反映經年的羅馬教會在世俗社會中(Secular Society),仍存在相當的神秘感。在有關新教宗選舉的新聞,也提到「主業會」(Opus Dei)的介紹,這組織亦是近期暢銷小說《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中提到的組織,顯出新聞報導不知是否亦借助這些連繫來增加報導的「趣味」。

宗教信仰塑造政客形象

也許因為(天主教)教會的「神秘」性 ,使宗教信仰成為方便的政治籌碼。曾蔭權在傳媒中的虔誠形象,使人聯想到美國總統布殊,他的虔誠教徒形象經常在電視新聞上出現。在美國的競選政治中,參選人的宗教背景並成了其中焦點。在布殊的競選活動中有這樣一句口號:「布殊必定當選,因天主(上帝)是共和黨員」。究竟天主是否/為何是共和黨員,又或者布殊是否大言不慚地認為天主因他而投向共和黨陣營是當然問題,但布殊欲「借助神力」參選是明顯不同。

在討論宗教信仰怎樣塑造政客的形象時,華德(Wald)指出,信仰及宗教有明顯的人格及道德含意:參選者挾有「天主子民」的崇高品格、忠實、仁厚、友愛、嚴守律規,他/她必定有高度道德水平,遵守傳統價值,例如家庭價值,而因參選人是「依神的肖像造的」,即使他未必能擁有絕頂才能,但也能倚仗上帝的隱形之手而得以勝任。

觀此,曾蔭權在傳媒中的虔誠形象,似乎能為其選舉達成宣傳效果,為其拉票。最近報導指曾致函堂區神父,為「香港能選得好特首」,以及他個人「能毫無保留為港為國工作,光榮天主」而祈禱,但惹來一些教友不滿。有報章更指曾在場合中「不斷標榜」他為虔誠天主教徒。

據美國一項調查指出,不同宗教組別中,愈傳統的,就愈不支持公民自由/權利,亦不能忍受差異,包括種族、性傾向等。天主教徒就被視為「中間份子」,既不太保守,也不太開放。固然這些調查或會流於過份簡單化,以偏蓋全,但反映教徒與其政見或民主取向未必有直接關係。

早前香港主教陳日君在報章中指出,天主教徒未必一定是好特首,試圖打破社會對教徒的「標籤」想像,傳媒亦報導過曾試圖游說陳日君支持董建華,結果反被勸喻他辭職。傳媒怎樣呈現這兩位同是「天主子女」但挾著不同權力來源的領導人之間的交錯,將是值得探討的課題。

媒體扮演的角色

從來政治及宗教的關係都是微妙的。但在這政治不明朗、社會分化、經濟不穩定的香港社會氣候下,當港人似乎以篤信命理為生活文化一部份時,以參選人宗教作為競選籌碼,以增加其認受性可能被視為理所當然。

在這裡,首先,傳媒必須理解其在影響公眾輿論上的重要角色,故特別在競選期間須更小心處理報導對某參選者的宣傳作用。雖然競選人的宗教背景也可能成為選民考慮的因素,卻應該更看重其政績、明確的政綱及抱負。其二,在傳媒作為社會各界的溝通橋樑,應以客觀平衡的方式處理,在報導有關宗教事宜,應避免獵奇式報導手法,以免加強社會對這些組織的標籤;三,在確認宗教及政治兩大社會權力轉營之間的協商上,傳媒應提供一個平台,讓這些界別打開對話之餘,逐漸擴大這些機制的透明度,以推動社會內的民主溝通及進程。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活在後真相的信息戰年代

傅景華
2019-09-28

從報章報導看近年香港大學生形象的變化

黃浿沂
王碩禧
鄭梓峰
鄭曉怡
莫浩廷
蘇鑰機
2019-03-08

港股資訊類電視節目的大陸市場需求

莊太量
路遙遙
2018-02-09

個性迥異的大學學生報

潘樂遙
蘇鑰機
2017-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