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台的節目具文化歷史及教育價值。
香港電台於十月二十九日就未來發展方向舉行了公眾諮詢會,但早上的討論,就如副廣播處長吳錫輝當日所述:「意外地演變成一場有關知識產權的戰場」。事緣諮詢會舉行的當天,有報導謂本港八間大學院校,因香港電台將部份節目版權轉售了一私人公司,院校從此要向該公司把這些節目買回,才可供校內播放,遂引發了這場有關知識產權的爭論。其實,筆者認為,有關港台節目的知識產權問題,根本與其定位問題同出一轍。故此,欲就這篇文章討論這件事所牽涉的多個方向的問題。早於一九九九年,八間院校與香港電台達成協議,港台讓院校以教育名義,將部份港台節目錄製成光碟於大學內播映,其後還把這權利伸延到可供大學網頁下載。但大約今年八月,大學接到通知,謂港台已將部份劇集售予一間國際影碟發行公司(洲立影視有限公司)。今後大專院校如欲播放這些劇集,就要支付平均港幣一千七百元一集的版權費。一些經典的香港電台電視劇集如《獅子山下》中的《天生我材》或《父子情》更叫價二千元。這一批的叫價劇集總共六十小時,包括《Y2K》系列及《傑出華人系列》其中數集。而據悉,港台有意在下一階段向獨立公司招標,出售約二百小時的電視劇集,相信也是較有名(有市場)的經典劇集。這條數可謂漫長。
為此,八間院校曾與洲立公司接觸,要求該公司對教育機構作出減費(甚至豁免),但遭拒絕。在香港電台公眾諮詢會上,助理廣播處長(電視)張文新聲稱,將會與該發行公司商討對教育機構作出減費的可能。
知識產權成漁人之利?
這件事的曝光,正值香港電台檢討其公營方針的當時。故此,除牽涉知識產權與教育的角力外,還包括香港電台逐漸邁向商業化所產生的問題。
知識產權在近年是備受爭議的課題,亦被視為杜絕盜版、挽救香港創意產業的方法。保護知識產權在學術界中更是重要不過;但學界作為教育機構,本身亦處於兩難局面,一為保障學術產權著作,二為提倡吸取知識的自由,以負起其教育社會責任。
香港電台的節目一直是珍貴的教材,以至大專院校成為港台節目的大用家之餘,亦是推廣港台節目的渠道。為尊重節目製作的產權而要付錢恐怕理所當然,但觀乎商營電視台也都只是要求十元一年的象徵式費用,香港電台節目的版權費也委實昂貴。此例一開,大專院校面臨的是每集龐大開支,在教育資源不斷削減的當下,如何負擔下去?更令人擔心的是,縱使一所公營機構掏腰包支付另一公營機構以舒緩後者的財政,但不論香港電台現時與洲立影視有限公司的合約協定如何,估計收費中可觀的一大部份利潤始終歸於該財團,那我們要問,在這個維護知識產權的安排中,誰是最終受益者?
其實即將舉行的世貿會議,其中一個重要議題,是「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而理查斯(Richaros)亦指出,好些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的基本原則及精神,是保障版權持有人的利益,但結果卻建立及維持版權持有者長期的壟斷。香港電台現時將部份節目轉售給財團,將不平等情況 劇化,而這個問題正是世貿針對的其中理由:反對財團收購版權,再以高價賣出從中取利。現時大財團壟斷怎樣加劇世界貧富懸殊的局面,經已有不少討論。港台此舉萬一變相協助大公司賺錢,恐怕有鋤弱扶強之嫌。
走在政治及商業的夾縫中
香港電台一直在殖民時代,以至回歸後致力秉承公營廣播在香港的理念。香港市場小,商營運作主導,港台做到堅持「不偏不倚」的製作準則,提供符合社會整體利益出發的文教節目,在社會非主流議題上發聲,甚至在民主觀念仍在發展的階段,負起監察政府的角色,提供輕鬆幽默、嬉笑怒罵的時事評論節目,以諷刺手法吸引廣大政治意識不高的公眾去關心政事。公營廣播,根據澳洲廣播公司的看法,是「提供資訊、娛樂、教育及文化提升」。香港電台可以說達到這方面的標準,在今天有關文化議題日漸重要的香港環境內,製作甚具歷史價值的經典節目,豐富香港的文化遺產,提升港人文化認同,這一點是值得記一功的。
但是,香港電台近期將其經典節目的發行權售予私人(國際)集團,反映公營機構怎樣要經起財政考驗及商業市場營運的競爭及壓力。作為一個以公帑為主要財政來源的機構,港台要面對公費削減的威脅,及面向市場競爭,精簡架構以開源節流。就連港台的模範-英國廣播公司(BBC)也越來越要走大眾化、商業化的路線,將節目趨向娛樂化,以挽回觀眾,加上其與英國政府的不咬弦,未來面對商業運作的壓力,勢將更盛。
另一邊廂,香港電台不時被有關人士提醒要恰如其份。「誰是老闆:就該為誰說話」令港台處於政治操控與市場競爭的兩種壓力中。在政治方面,港台承擔為政府喉舌的責任,以至其諷刺時弊式議事節目被視為陰陽怪氣、不識抬舉,是典型的把「公共」與「政府」混淆的媒體模式理論。
在此間牽涉的,當然也是把政府與人民的關係混淆,現今政府既不是古代中國社會中的父母親,公帑也是人民的稅收供給。港台的「老闆」是公眾,政府民眾最少的關係是工作的關係,而公共媒體為民眾負起監察政府的角色。中國大陸近年在改革下媒體經歷翻天覆地的改變,香港電台的政治定位看法,絕不能仍然固步自封。
面向公眾,教育「公共」
英國廣播公司目前亦處於類似局面,政治上面對政府加緊操控的前景,營運上亦要逐漸走向市場化。誠然香港與英國的文化、政治經濟有頗大的差異,不能一併而論。但在整個公司化討論,我們要堅持的是香港電台必須「面向公眾」,以提升符合教育公眾、平衡社會不同群體的興趣,為政府、公眾,及不同社群作橋樑,以至為民眾監察這些不同範疇的使命。根據賀克(Hawke)所言,在市場化的媒體政策中,人民必須理解,媒體消息不能單以個人喜好主導的消費理念出發,最有效及符合社會整體利益的消費,乃是一種公共群體理念為依昄的消費模式,才會達致一種有持續性的市場模式。
一個公營模式理應致力推動一種公共媒體消費的模式,謀求達到政府、民眾及媒體的最可持續的關係,而香港電台亦有責任栽培在香港現時正萌芽的公民社會理念,令香港的民主進程在健康下成長。而要配合上述發展,政府更責無旁貸,須發展一套完善的文化及媒體政策,培育成熟的、多元思考的「媒體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