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台的公營廣播角色

2005-11-15
香港電台堅持製作高質素節目。
朱培慶在網上寫blog分享感受。
要談香港電台的角色,我們可以先從公營廣播機構本身的概念出發,再從香港電台在香港這個獨特的環境所提供的服務作討論。

公營廣播機構

公營廣播機構在傳播學上有其特定的定義與任務。根據世界電台電視議會(World Radio Television Council)定義,公營廣播機構是一所不受制於商業或政府利益,為公眾服務的傳播機構。過去,公營廣播服務的出現,是因應技術規限-大氣電波的有限頻譜資源。這說明大氣電波是公民所擁有的大眾的寶貴資源;公營廣播利用全民所有的資源廣播,她需要面向每一個公民,鼓勵公民接觸及參與公眾生活,啟迪知識,拓展公眾視野,使公民更好地了解世界。

公營廣播機構因此肩負著「提供資訊、教育及娛樂」三大功能,這是一九二七年英國廣播公司成立時,其第一任行政總裁John Reith提出的理想。這三大功能說明公營廣播機構的服務,是服膺於公眾利益,代表市民大眾,反映他們的想法,這些理想至今仍被視為公營廣播機構重要的使命,得到廣泛認同。

現今社會的廣播模式可分為私營、國營及公營廣播。公營廣播的出現,簡單來說是由於公眾不信任市場主導下的商營廣播機構,對政府的國營廣播機構能否提供不偏不倚的報導也存疑,因而有公營廣播機構的出現。

公營跟私營廣播之間最大的分別,便是私營廣播是以盈利為最終目的,而公營廣播則以製作高質素節目,服務公民為目的。

在財政來源方面,世界不同的公營廣播機構有不同的營運模式,部份的公營廣播機構是以牌照費為主要收入,也有倚賴公共基金及贊助的。例如,澳洲的公營廣播機構(ABC)經費來自政府;英國廣播公司(BBC)及日本放送協會(NHK)的財政收入來自牌照費;也有不少公營廣播機構採用公帑和商業資助的混合模式。另外,現今也有公營廣播機構以吸納廣告、開闢繳費服務或推出全面的商業活動,以資助其主流服務。但須注意的是,這些收入都不會成為機構的主要收入來源,以免公信力受影響。

新西蘭電視台(TVNZ)的經驗或許可以給我們一個參考。新西蘭電視台於一九八八年重組,成為一所要自負盈虧的國營企業,經費主要來自廣告收益,多年來,新西蘭電視台都面對一個兩難局面,既要肩負公營廣播的職責,又同時要為爭取廣告收益而製作的大眾化節目,或大量外購成本較便宜的海外電視製作,公眾近年提出新西蘭電視台過度商業化的質疑,新西蘭政府也得再給予新西蘭電視台撥款,讓她可以更好扮演其應有角色。

英國廣播公司曾經於四大洲二十個國家進行研究,指出公營廣播財政應遵從四項基本原則,包括其財政必須充裕,使公營廣播機構可以與商營服務抗衡而不至於被「邊緣化」。其次,其財政必須獨立,毋須面對商業及政治壓力。此外,其財政必須是可預期及穩定,而財務上的增長也應符合公營廣播的成本,公正和簡單。

香港電台每年從政府得到四至五億元撥款,我們曾經概略計算,即每名市民每天給予港台兩毫經費。在公共資源投入方面,這個數額是多是少?從表(一)的海外公營廣播機構例子說明,香港電台獲得的公共資源投入是較低的。

公營廣播通常是透過法例成立,她不是一個政府部門,不會直接由政府管轄,一般是由一個獨立的管理委員會去經營,她享有充份的自主權,同時也應免受政府和官僚的干擾。一些國際性組織如:國際公營廣播聯盟(Public Broadcasting International)、世界電台電視議會(World Radio Television Council)、英聯邦廣播協會(Commonwealth Broadcasting Association)和亞太廣播聯盟(Asia-Pacific Broadcast Union),都是很關注公營廣播服務,不時舉行會議探討公營廣播服務議題。

然而,數碼年代來臨,受眾有多種渠道取得其所需的資訊,加上科技、通訊與廣播的匯流,今天,受眾的自主性很大。由於頻道眾多,傳遞方式五花八門,受眾已由被動的接收者轉而成為具有主動權的「用家」。公營廣播機構在回應這種與受眾關係的根本變化,必須堅持獨立性、製作高質素節目及提高效益。

香港電台歷史背景

香港電台起初是一群熱愛廣播的「發燒友」,於一九二八年,利用私人廣播器材,在中環畢打街郵政局三樓設立了一個廣播室,每日廣播兩小時開始的。

翌年,香港政府成立一個民間組織「香港廣播節目委員會」,並把這個私營廣播電台交由工務局的電器部管理。到了一九三二年的時候,香港電台由郵政大廈搬到告羅士打行三樓,同時電台也交由郵政局管理。

後來電台持續發展,於一九三八年,香港政府把這電台正式交由郵政局管理,而「香港廣播節目委員會」只扮演顧問的角色,到了一九五一年,廣播工作由政府公共關係處接管,一九五四年,香港電台又脫離政府公共關係處,成為獨立部門,由廣播處長主管。從此,香港電台便游走於政府部門及公營廣播機構的身份之間。

港台在香港的獨特角色

香港電台是香港唯一的公營廣播機構,首要職責是為港人服務;製作優質節目、追求卓越、取信於民是我們最近訂定的目標。那麼,我們在市民心目中的地位是怎樣,市民如何評價我們的節目?

最近,我們委託香港中文大學傳播研究中心,調查市民大眾對香港電台所提供服務的意見。調查以隨機抽樣方式,用電話成功訪問一千一百一十名十八歲或以上市民。結果顯示,超過七成被訪者對港台整體印象良好,接近八成受訪者認為港台應監察政府,批評政府政策;近六成受訪者認為港台不應為政府政策「講好說話」。

這個結果清楚反映市民對香港電台作為公營廣播機構的要求,對於長久以來關於港台應否成為政府喉舌,宣傳政府政策的爭議,看來應就此告一段落,讓我們前瞻性地、更具體地以服務回應市民訴求。

跟傳統的公營廣播機構不同,我們並非由一個獨立的董事局運作,體制上港台是香港政府的一個部門。營運上,港台根據三份文件規管日常工作。我們與政府訂立了「架構協議」,說明香港電台編輯自主,依循一套有效的既定程序運作,而廣播處長是香港電台的總編輯。我們又與廣播事務管理局簽訂了「諒解備忘錄」,自願接受廣管局的規管。另外,參考海外公營廣播機構的製作人員守則,香港電台經反覆討論,把節目製作標準及編輯方針,以書面形式於一九九八年訂定「節目製作人員守則」,增加電台運作的透明度及問責性。

在財政來源方面,香港電台的經費來自政府撥款,今年的經費約四億三千萬港元,可是近年收費電視、網上收費電視、網上電台、數碼廣播的發展一日千里,香港電台若要在這百花齊放的大環境下繼續為大眾服務,必須投放龐大的資源去發展。然而,面對政府近年削減資源影響,香港電台經歷非常艱難的日子。

我們沒有因此而停下來。在新媒體環境中,成為舉足輕重的廣播機構是我們一直秉持的目標。隨著數碼年代來臨,香港電台也不停思考如何回應社會因著新技術發展而帶來的訴求。

近年我們在傳統的廣播模式外,開拓了新平台。二零零四年初,港台的年青人網上電台Teen Power (http://teenpower.rthk.org.hk) 啟動,這是由年青人當家作主的自由空間,鼓勵大家透過文字、聲音、視像等不同媒介,一展身手,凝聚年青人的創作力量。Teen Power的咪前與幕後班底都是和大家年紀相若的年青人,他們自己負責策劃、製作、主持節目、網頁設計、宣傳等各範疇的職責。在傳統廣播模式以外,打造一個屬於年青人的空間。

個多月前,我們推出一個針對年青網民的節目《原林部落》,以輕鬆活潑的方式提供本地及國際新資訊給大家,也歡迎聽眾及網友於網上寫blog (http://blog.rthk.org.hk/nblogger/),彼此互動交流。我於剛過去一個星期為節目寫blog,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看到我的blog,也可以留言給我。

剛才說到今天的受眾已不再是單向的接收訊息的一群,他們要求有個人選擇,從「廣播」到「度身訂造」,香港電台已邁出了第一步,發展流動播放器。我們的概念就是RTHK On The Road,把過往有些地區接不到大氣電波或互聯網去不到的地方,而又想享用香港電台的製作的話,利用不同的下載方式,接收節目,港台網站 (www.rthk.org.hk) 的Podcasting和Video Podcasting已在試驗中。

香港電台會繼續透過我們專業的團隊,為公眾提供高品味、回應社會需要和反映香港文化價值的節目,發展成一個更可信、更開放的機構。


(*編按:廣播處長朱培慶應香港樹仁學院新聞與傳播學系邀請,於二零零五年十一月八日於該校演講,本文為講稿原文撮要。)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公共廣播的宿命

文乃揚
2020-04-30

The BBC: A British Success Story In Danger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2015-04-05

Renewing the BBC Royal Charter: A cause for concern?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
2015-03-19

對公共廣播服務的承擔

張楚勇
2013-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