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新聞網的威力和影響力

2006-10-16
韓國OhmyNews成為公民新聞的典範。
  在地鐵車廂裡,倆小口子為了些瑣碎小事爭執,互數對方不是,車內的乘客都靜靜地聽着他們的一言一語,很是有趣。第二天,他倆的絕妙對白便在網上流轉開去,真人演出,無花無假。 只是倆小口子完全在不知情下,無端端成為了網上的新聞人物 ...... 似曾相識?
  「Citizen Journalism」--一個近年引起各界關注鬧得熱烘烘的現象,令人再度思考甚麼是記者?甚麼是新聞道德?怎樣去分辨新聞報導與評論?怎樣去界定新聞價值?傳統新聞媒體又是否唯一的新聞渠道?

公民新聞的影響力
  「Citizen Journalism」被譯作公民新聞、國民新聞、或市民新聞,一般指讀者將自己所見所聞利用網絡作為平台去報導,大部份的報導都是自己第一身的經歷。現時公民新聞的形式有以文字、圖片、聲音和影像出現。文章處理的手法,可以是由讀者直接放上網頁上而不經篩選編輯,亦有些是經網站負責人編選後才刊載在網頁上。
  雖然公民新聞是公眾自發性的新聞報導,但不要以為這只是烏合之眾,成不了氣候。最近連傳統新聞機構CNN亦在網上推出CNN.Exchange I-Report公民新聞網,歡迎網友投稿。CNN早前在報導黎巴嫩衝突事件時,便轉播了YouTube網民的新聞錄影片段。相信很多人對YouTube不會陌生,「巴士阿叔」的金句「你有壓力,我都有壓力」事件,引起了香港人、甚至海外人士的談論爭議,鬧得滿城風雨,亦令到大家對公民新聞開始關注。
  要數公民新聞網的威力和影響力,不可不提的是韓國OhmyNews。英國《衛報》(Guardian)稱讚OhmyNews是「當今非跨國媒體中最具影響力的新聞網站」。當中令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在二零零二年韓國總統大選前夕,當時因為總統候選人盧武鉉的競選伙伴鄭夢准突然倒戈,令到選情告急。OhmyNews發揮了公民新聞的力量,透過民眾以文字、影像、圖片等,將總統選舉的戰況分秒必爭地不斷報導,在十二小時內吸引將近五十萬人次瀏覽網頁,而盧武鉉上任後的第一個專訪便給了OhmyNews。現時OhmyNews不單有韓語版,更有英文的國際版;不只在互聯網,手機亦可觀看OhmyNews的新聞報導。OhmyNews創辦人吳連鎬(Oh Yeon Ho)提出「每位市民都是記者(Every citizen is a reporter)」的慨念,在網頁上打正旗號「公民新聞:理論與實踐」(Citizen Journalism : Theory and Practice)。
  究竟「記者」是否真的可以是全民皆是?公民新聞又是否真的可以取代傳統新聞制度呢?

發展的有利空間
  要成為一名記者,最起碼的條件要識字能書寫。根據零五年聯合國的統計數字顯示,美國的識字率達百份之九十九點九、南韓百份之九十七點九、香港百份之九十三點五。各國都致力教育普及化,大部份市民都是能讀能寫,寫得好或壞則見仁見智。況且,十居其九的公民新聞網都是兼容多媒體創作,不以文字書寫,亦可以圖片、影像等代替。
  具圖片、影像拍攝功能的工具,在市面上非常普遍,其中以手提電話最為普及。估計零七年全球手提電話用戶將超過二十億,現時美國手提電話用戶約有二億,中國更高達四億,手提電話已是大部份人隨身必備的物件。以YouTube網站為例,很多網民都是在事件發生時,即時以手提電話拍攝,然後將圖片或影像傳送到互聯網上,效率高而且更是第一手資料。
  再者,具備寬頻上網的電腦用戶亦越來越多。據美國IMS資料顯示,零五年初全球寬頻上網的用戶約一億五千萬,估計零九年用戶人數將達四億。寬頻上網令到無論上載或下載多媒體更見方便,所需時間不多,無疑令公民新聞有更有利的發展空間。
  人民識字率高、互聯網技術提高、寬頻上網和多媒體手提電話的普及,都為公民新聞提供有利的客觀發展條件。公民新聞無疑可補傳統新聞的不足,可以發揮如報料熱線的功能,令到有關的新聞資料更多,內容可以更豐富。接收者可以從更多的角度去看一件事,對事情的認識會更清楚,減少新聞發佈被部份人士和機構所壟斷或獨專的情況。大部份公民新聞記者是自發性,當中有小部份是可獲得薄酬,但一般並不會視為一行職業,推動力往往是基於個人的滿足感,因此在新聞報導上,可大大減少因受僱機構的文化和背景影響而有所偏頗。

存在問題與隱憂
  在公民新聞當中,令人較為憂慮的是客觀性和質素問題。任何人都可以將自已親歷其境的事情,以第一身去報導。新聞報導的取態往往會是自己個人的觀點,難以用一個客觀、持平的態度去處理,而且亦難避免有人會借助這個公眾空間混水摸魚,發放一些有利自己或甚至失實的報導。
  有時候由於一些公眾人士過份投入,更會造成一些社會問題。例如去年英國倫敦地鐵、巴士受到恐怖襲擊,部份在場人士竟然不去幫手搶救傷者,而是急忙拿顙膃釧褔廜洃讞弮v像功能的手機拍攝現場的情況。在這種危急、惡劣的環境下,我們是否真的想看見這麼多的自發記者?再者,這些公民新聞記者無須有記者證,他們的身份可以是隨時出現,可謂防不勝防。你在公眾場合上的一舉一動都可能是公民新聞的題材,無須預先張揚,你的舉動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在互聯網上公告天下,那豈不是全民都可以是狗仔隊?人人都可以是受害者?那麼新聞發佈的個人操守又有誰去監控?公眾的私隱權又有何保障?
  至於公民新聞運作的模式,OhmyNews可以作為借鏡。 OhmyNews並非是一個全開放式的平台。該網站有九十五名全職員工,本身有編採的制度。如果公眾要投稿往OhmyNews,他們首先要登記成為該網站的公民新聞記者,並且需遵守有關的記者守則。而所投的新聞稿會先由網站的員工選取,再去核實資料內容,有需要會作出修改,然後才會發佈。這個模式並非完全的放任政策,可能會對公眾人士參與作為公民新聞記者有所限制。然而這種做法,正好讓新聞的質素得到保護,公信力得到維持。
  新聞發佈對公眾的影響較大。遇上一些災難性的事件,例如恐怖襲擊、禽流感、銀行財政出現問題,新聞報導只要稍一不慎,便可能會即時出現公眾恐慌。大家也許還記得SARS期間出現超市搶購的情景。當時只因一名少年貪玩,製作冒充一個新聞網站,並發佈虛假消息指香港會被隔離,而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因此公民新聞網的運作模式,很不宜仿效Wikipedia那般讓任何人隨意書寫新聞內容,然後再由其他人補充或改正。因為新聞的影響力太大,公眾的反應可以只是一瞬間的事情,一旦失實的新聞公開發佈,那種可能出現的威力,哪還來得及等待其他人去改正呢!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學生反修例運動中網絡關係解體的實證調查

宋昭勛、吳靜、胡欣立
2021-01-11

活在後真相的信息戰年代

傅景華
2019-09-28

香港傳媒高層訪京團背後

呂秉權
2018-10-22

假新聞 Vs 新聞自由

彭家發
2017-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