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sculinities and Hong Kong Cinema 》

2007-01-12
「電影.男」—理解港產片的新線索
書名:《 Masculinities and Hong Kong Cinema 》
作者:Laikwan Pang & Day Wong
出版社: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日期:2005 年

  性別議題是香港電影研究一直受忽略的領域。然而,在可數的港產電影評論中,談「性/ 別」的,往往是偏向針對電影文本中女「性」身份和情慾的再現、女性身體被凝視(being gazed),和「父權中的女人」受剝削等問題;而所謂洞見,來來去去都以西方「女性主義」性別覺醒的濫觴居多。

  過份專注以「女性」作為研究對象,傳統女性主義的電影批評,曾一度出現作繭自縛的困境。但隨著九十年代男性運動的到來,如今可再次高飛。關於「男性 」(masculinity)的重「生/ 新」討論,送給電影學者和影評人的禮物,就是以逆向操作方式重構和反哺「女性主義」。特別對二戰後的本土電影而言,這可能是建立香港電影研究不可或缺的新元素。

  由兩位女博士彭麗君和黃結梅合編的《Masculinities and Hong Kong Cinema》,開宗明義說明男「性」是眾數。換言之,她們拒絕以慣常採用的反映論(reflectionism)去分析電影裡的男人,反對以一種定型陽性特質跟一種固定的意識形態對號入座。她們嘗試說服大家,即使在同一時期,或屬同一類型的電影,各影片傳遞的男性特質都是雜踏紛陳的。例如,充滿陽剛味的香港新派武術片,胡金銓電影跟張徹電影的男人就很不同。

  為還未受注視和未被足夠聽見的「男性」概念顯影和發聲,這結集的作者以不同「電影.男」的話題作了多層次的分析,當中包括小津電影專家/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德斯勒(David Desser)教授、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英語系馬聖美教授、戲劇博士/國立台大外文系的沈曉茵、溫哥華西門菲沙大學的女性研究學助理教授梁學思、澳門大學的江紹祺博士和香港科技大學的谷淑美博士等人。粗略而言,由七十年代香港電影如何靠「陽剛轉向」打入好萊塢的政治經濟面之探討,到諸如肉身人際面的男同志活在「直社會」中的待遇,再到《銀河映像》如何呈現負資產社會情景中的多樣貌的後「九七」男人和同盟(homosocial bonding),及至女觀眾如何解讀電影中的李小龍和成龍的不同,可謂包羅甚廣。

  這本書值得向香港電影研究愛好者推薦,但因部份篇章行文有點艱澀,有可能成為新意念廣泛傳佈和交流上的限制,因此筆者稍為感到有點可惜。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國式公關」

劉書賢
2021-03-31

界與戒

朱文洛
2019-10-28

透視新聞老總的管理心法

蘇鑰機
2016-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