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養:香港經驗與大陸近期研究發現

2007-06-14
  自媒介素養教育於上世紀三十年代逐漸興起以來,在世界許多國家已經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社會運動。香港的媒介素養教育運動自九十年代末興起,有學者究其原因,歸結為九七之後,一方面香港媒介的自我審查危害到媒介公信力,另一方面市場驅動新聞業大行其道,總體上導致了香港的傳媒環境快速劣質化,引起公眾不滿。與此同時,經歷了政治過渡期的香港民眾公民意識提升,民間組織成為媒介素養運動最重要的推動力量。

本港傳媒教育的推動力量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屬下教育及訓練部門,專門將傳媒教育作為服務內容之一。而成立於一九七三年的突破機構,除了出版系列性的媒介素養教育普及讀本之外,還為老師和家長設計媒介教育訓練課程,為青少年設計工作坊、夏令營,以及網上互動平台和專門開發的媒介教育遊戲。二零零一年並得到「優質教育基金」六百萬港元資助,專門用來推行「傳媒及資訊意識教育計畫」。

  成立於一九九七年的明光社關注重點在於「傳媒、性文化及社會倫理」。同樣也是「優質教育基金」資助,以「拒做傳媒奴隸獸,誓做傳媒FIT人」為口號,開展公眾媒介素養教育活動。同時明光社認為「監查日益污染的傳媒」是該社的一項重要工作。在其網站上,有一個專門的投訴熱線,公眾若對電視、電台節目、電影、廣告、報刊雜誌、漫畫、光碟及互聯網內容有所不滿,則可以通過三個途徑投訴,一是可以發送電子郵件給明光社,該社甄別若投訴屬實,內容會在其網頁上刊登,以引起更多公眾關心;二是向廣播事務管理局投訴;三是直接向各媒介或行業協會如香港記者協會、香港報業評議會等投訴,所有相關的電話號碼都在網站上公佈。

  二零零零年,香港傳媒教育協會成立,除了來自香港有關高等院校的教師和研究人員外,其主體成員多來自上述推行媒介素養教育的民間機構,目的在於「教導年輕人如何認識、分析、運用和監查大眾傳媒,一方面培養他們成為精明和有品味的傳媒消費者,另一方面鼓勵他們監查和改善傳媒,作個既有責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公民。」

  由政府部門來推廣媒介素養教育的實例在西方並不多見,英國通訊管理局(Office of Communications,簡稱OFCOM)是將媒介素養教育定為主要工作目標的少有個案。與英國類似,香港廣播事務管理局將有限監管與培育公眾相結合,從一九九九年開始,為了加深公眾對有關廣播電視節目規制的認識,著力於進行「媒介識讀」推廣工作,主要目的在於培養「家長和學生觀看電視節目時的判斷力」,以及「請家長參考電視台提供的節目資料為子女選擇合適的電視節目。」

  而香港電台作為公共廣播機構,在媒介素養推廣和公眾參與方面,扮演著獨特角色。如製作播放媒介素養教育電視節目《點解兒童不宜》,以及電視系列節目《傳媒萬歲》,幫助公眾尤其是青少年深入瞭解從媒介機構的運作流程、媒介產品的生產過程到媒介文化的意義和作用等內容。香港電台eTVonline開辦的媒介教育網站Point@Media,推動青少年參與媒介內容製作,比如「傳媒初體驗計畫」就是包括青少年錄影/漫畫作品徵集評獎、講座、工作坊、類比採訪等在內的系列活動。

國內的媒介素養研究調查

  近年來媒介素養教育和研究,在中國大陸也越來越引起學界關注。目前我們正在進行的大規模實證調查,著眼於將媒介素養視為現代社會公民素養的重要組成部份,探究媒介素養概念化,定義不同維度的特徵,及其與公眾認知、媒介使用、媒介功效意識、媒介參與等維度之間的理論關係。

  研究驗證了媒介素養概念是多元的,它由一組反映媒介技能的變數,和對媒介生產知識的瞭解這兩個主要維度組成;其中公眾的「追求趣味」與「媒介與現實世界的區別」、「媒介生產知識」和「對媒介偏見的判斷」這三個相對嚴肅的變數,在對媒介素養的貢獻上享有同等地位。這一點提醒我們,無論傳播學者還是媒介素養運動的推動者,都不能忽視大眾媒介使用時的娛樂動機。

  在有關媒介生產知識的問題中(見附表),半數以上受訪者回答正確,其中北京公眾的媒介知識普遍好過廣州。我們注意到,對於那些很難通過接觸媒介來掌握的媒介生產知識(如「中國媒介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國家撥款」),給出錯誤答案的比例要多於較容易通過媒介內容直接瞭解的知識。由此看來,媒介素養運動強調專門針對公眾普及媒介知識,的確十分必要。

  研究發現,個體頭腦複雜度對媒介素養能力的形成影響很大,儘管這種認知能力的獲取在早期社會化過程中很難剝離媒介的影響,但是研究證實了具有一個相對複雜的頭腦確實讓人在接觸媒介時,能夠通過選擇,對媒介內容進行具有挑戰性及分析性等活躍的闡釋,並抗拒或拒絕接受某些內容。認為媒介內容膚淺的人能夠清醒地認識到媒介真實與現實世界的差異,他們消息靈通知識豐富,能夠看穿媒介偏見而且鄙視低級趣味,完全可以被視為媒介素養運動的「正面典型」。在對媒介社會功能的看法中,「內容多元」這個唯一與中國大陸媒介主流內涵相悖的因數,在強化公眾對媒介的主動識別與批判意識方面具有積極作用,這驗證了媒介素養推動者對於另類媒介在公眾媒介素養培育上啟蒙意義的推測。

公眾的媒介參與功效

  儘管媒介素養的宣導者十分看重以賦權(empowerment)為主要特徵的參與式社區行動範式,但研究發現,公眾的媒介參與功效意識,對媒介參與意向產生直接正向的顯著影響。也就是說,外在的媒介參與功效意識,即公眾對自己的媒介參與意願是否能夠得到媒介呼應的預期和信心,直接決定其他們是否會採取媒介參與行動。

  從這個意義上看,媒介素養教育所關注的,通過參與媒介最終達成參與社會的目標,其重點就不能僅僅鎖定在公眾一方,上述變數關係告訴我們,公眾是否信任媒介、是否相信媒介會對此類參與行為有所配合,才更能誘發通過媒介達成某種個人或社會目標的參與意向。注意到這一點,無論對於媒介素養運動剛剛起步的中國大陸,還是在香港的進一步深入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註:本文資料來源於國家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媒介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國式公關」

劉書賢
2021-03-31

中國傳媒上的「奉勸」

錢鋼
2020-05-15

香港財經新聞教育模式

宋昭勛、吳靜、趙應春
2016-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