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傳媒記事簿

2008-05-15

CNN辱華言論華人沸騰 
香港火炬手名單千呼萬喚

  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主持人卡弗蒂(Jack Cafferty)在四月中一個新聞評論節目裡發表了一番辱華言論,引起中國政府的不滿,中國外交部要求CNN和卡弗蒂本人收回惡劣言論,並向中國人民道歉。事後,CNN雖發表一簡短聲明,仍無法令事件降溫,觸發世界各地華人發起連串抗議CNN行動;事實上,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偏見自「三.一四」拉薩騷亂事件後愈來愈明顯,在奧運聖火在海外如倫敦、巴黎等傳遞過程中,故意將西藏問題與奧運掛鈎,放大「藏獨」的報導,批評中國人權,因此引起海內外華人的強烈反應。

  相對於世界各地華人的反應,香港人對事件的看法卻相對客觀及冷靜,香港既明白西方新聞自由及人權的傳統,另一方面,又了解西方及中國在文化及核心價值方面的分歧,因此並未出現激烈的抗議行動,反而多在輿論平台討論中國應如何化解這次公關危機。

   事實上,奧運聖火在五月初抵港,作為中國傳送的第一站,港人更關心火炬手的安排,由於香港的一百二十名火炬手名單遲遲未公佈,月初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前人大常委曾憲梓等分別表示獲邀成為其中一員,令輿論擔心火炬手的位置成為政治權力的象徵,歪離奧運的原意,一時鬧致滿城風雨,令部份原獲提名的人士如特首曾蔭權等亦決定放棄跑第一棒。港府最終在四月底公佈一張代表不同界別的名單,以顯示他們的代表性。


*    *    *

民間電台復播公然挑戰政府 
檢控人員如何協助傳媒報導

  停播三個月後,民間電台在四月下旬宣佈復播,繼續以「公民抗命」的態度在旺角行人專用區廣播。當日參與的有五名泛民派立法會議員及支聯會主席司徒華,事後眾人均收到電訊管理局的「調查通知」,要求他們「在十四天內出席會面,協助調查一宗懷疑違反《電訊條例》(一零六章)的案件」。不過,其中三名議員都表明不會理會,只有其中一人接受邀請。與此同時,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馬時亨指出,政府對於破壞法治的行為是「零容忍」,電訊管理局已蒐集到民間電台廣播的證據,若律政司覺得證據充足,政府會檢控參與非法廣播的人。

  刑事檢控專員江樂士公佈每年一度的刑事檢控科的工作回顧時,被記者問及到有關選擇性檢控的問題,他強調政府的檢控工作合符公眾利益。而在同一記者會上,他同時向傳媒派發一張「檢控人員如何協助傳媒報導」的簡介,當中就檢控人員如何應對傳媒提問作出建議及指引。其中一項指出,檢控人員不應就法庭判決向記者發表意見。香港記者協會認為,在判決之後,檢控官一向充當類似政府發言人的角色,表達對判決的意見,若以後檢控官不就案件結果發表評論,會令記者難以在法庭得到第一手資料。特別對重大的案件,記者難以得到即時回應,記協質疑檢控當局為何要改變一貫做法。


*    *    *


資深體育主播伍晃榮逝世 
無綫港台新節目關注貧窮

  資深體育主播伍晃榮因血癌逝世,當天的電子傳媒都用了很長的篇幅報導,而翌日報章亦大肆報導,甚至以頭版圖文並茂。有行家認為,以往報導名人逝世,多數以他們對國家及社會大事的貢獻或影響力去評價,因此主要集中報導政經界名人;但近年媒介對這類名人的興趣漸為淡化,如近期逝世的國務院前副總理、前外交部長吳學謙,前立法局議員雷聲隆和關廉豪等,死訊都不及深入民心、為體育新聞帶來娛樂性的體育主播伍晃榮,可見是否為觀眾熟悉,較社會公職或政治的影響力更重要,成為媒介決定會否大肆報導的新標準。由於傳媒的重視,有網民亦剪輯了伍晃榮的一些體育新聞報導片段,上載到網站;而無綫亦決定把他主持的《新聞話事人》專輯重播。

   無獨有偶,港台及無綫都先後在四月初及月底推出有關香港貧窮問題的節目,香港電台電視部在四月五日起播出實況劇《活在邊緣》,以戲劇形式,描寫在貧窮線下掙扎求存的人,希望能喚起社會對這群人的關注;而無綫收費電視的娛樂新聞台與翡翠台,同時在四月下旬推出邀請知名藝人拍攝的紀錄片《一百萬人的故事》,探討本地貧窮問題,引起廣大的迴響。網上的討論區尤其熱烈,不少人對此節目產生共鳴,對那些貧困的受訪者深表同情;但亦有輿論批評節目過於煽情,完全沒有提供貧窮成因及解決方法等多角度考慮。


*    *    *


收費台要求政府修例轉播高清 
特首強調報紙優勢不會被取代

  有收費電視台要求政府修訂《版權條例》,准許收費電視營辦商透過系統把兩家免費電視台的數碼電視廣播信號傳送給客戶,認為此舉可以令數碼廣播的滲透率在短時間內大幅提高至九成。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馬時亨在四月中的立法會上解釋,由於擔心會打擊電視台投資數碼廣播的意慾,因此政府暫時無意修例。不過,若收費電視有意轉播數碼節目,可自行跟免費電視台協商轉播安排。馬時亨又指出,年初至今機頂盒已降價兩成,相信在北京奧運前,數碼廣播覆蓋率可由現時五成上升至七成半。

  行政長官曾蔭權四月底出席由報業公會主辦的最佳新聞獎頒獎禮,他致詞時表示,雖然互聯網普及和出現「全民皆記者」、資訊爆炸等現象,但大眾更加需要專業篩選及深度分析,才能在雜亂的資訊中分辨真偽,這正是傳統報紙媒體的強項。他又認為,報紙已在社會上建立了一定的公信力及肩負起為政府施政把關的監察角色。即使傳媒生態怎樣改變、傳播技術怎樣更新,報紙只要堅守追求真相和承擔社會責任這道最後防線,維持內容的原創性及公信力,便無需懼怕其他媒體帶來的威脅。而新聞工作者,若做到「膽、正、命、平」,無論報紙在運作模式上有任何改變,都不會被時代淘汰。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十二月傳媒記事簿

梁麗娟
2021-12-31

十一月傳媒記事簿

梁麗娟
2021-12-01

十月傳媒記事簿

梁麗娟
2021-11-02

九月傳媒記事簿

梁麗娟
2021-10-04

八月傳媒記事簿

梁麗娟
2021-09-02

七月傳媒記事簿

梁麗娟
2021-08-02

六月傳媒記事簿

梁麗娟
2021-07-02

五月傳媒記事簿

梁麗娟
2021-06-02

四月傳媒記事簿

梁麗娟
2021-05-04

三月傳媒記事簿

梁麗娟
2021-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