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互聯網發展政策不容太保守

2008-09-15
內地網民瀏覽維基百科曾受限制。
  今年暑假(七月五至十二日),筆者率領了十八名就讀不同學科的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學生訪問位於甘肅的蘭州大學,並參加由他們安排、一連八天以絲綢之路為骨幹的西域宗教及文化考察交流團。這一項是學院為學生悉心安排的暑期通識活動。

  是次考察交流團充份體現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名言。從蘭州市內的基督教教會、郊外的穆斯蘭教現代教派靈明堂和處於西關的傳統穆斯蘭清真寺開始,團隊到訪過青海藏傳佛教的塔爾寺、張掖傳統佛教的大佛寺,最後參觀了充滿佛教歷史的敦煌莫高窟。路上學生們不單止是上了一系列很精彩豐富的歷史課程,以身體力行和互動的學習方法去深入了解中國西域遠古宗教和社會文化,同時也透過大家在旅途中彼此互相交流,上了一堂輕鬆而充實的社交課。

  旅途中兩地師生無不暢所欲言、滔滔不絕,各人定必獲益良多。機會難逢,筆者當然也藉此機會向內地知識份子請教,務求多了解內地互聯網發展狀況,經多番討論及與內地宗教發展的比較後,筆者有以下的體會。

共同信念凝聚網民與教友
  互聯網的存在價值其實與其他民間團體(如教會、學會等)類同。撇開教派的差異,教友都是信奉神;而學會(例如電腦學會)會員都對自己的學科或專業抱有共同的興趣。兩者的共通點在於大家的存在建基於一個共同信念,分別只是為宗教或學術信念而已。互聯網的存在則建基於言論自由、創作自由的信念。同樣地,這同一信念在中國凝聚了三億多的網民,成為了一股新文化。

  中國與外國網民一樣喜歡透過互聯網發表自己的意見,經常針對網上及現實上所發生的事情發表意見,不平則嗚。因此,與其他人數眾多的民間團體相似,網上社會很自然地便會凝聚出不同的小社區,網民會利用討論區、博客等平台溝通,進行討論。但跟現實社會不一樣,大多網上小社區的凝聚焦點是落在於一些近期發生的熱門新聞或網民個人的見聞或遭遇,例如去年的香港「巴士阿叔」及近期的「北京奧運開幕式假唱」事件。所以往往它們的組成是隨機的,而存在週期是短暫性的。正因如此,互聯網為中國帶來了一連串的新挑戰。內地互聯網人口日益膨脹是一個鐵一般的事實,中央政府不容怠慢,必須積極去面對。

結社政策保守有礙網絡發展
  外界普遍認為,國內民間團體包括宗教及學會的發展空間經常受到政府政策的約束,現時任何群眾欲成立合法團體必須獲得政府的批准,不然的話便會被視為非法地下組織;這情況在國內基督教也曾發生。表面上這做法與其他自由經濟體系沒有分別,實際上在其審批過程上,卻是南轅北轍。在中國結社的批核一向是政府主導,過往政府以政治理由拒絕這類申請的案例屢見不鮮,尤其是那些擁有外國背景的團體所提出的申請,據了解,這做法是防止外國勢力的入侵。反過來以香港為例,港府會接受任何合資格群眾的結社申請,若那團體在成立後犯了法便會立刻被起訴,一經定罪後該團體更可能被勒令解散。港府的做法表現了它對市民的信任。相反地,國內政府對市民似乎仍有點猜忌,恐防他們會借機對政府不利,做些反政府的行為。

  在互聯網社會中,內地網民 亦受到同樣的對待,政府似乎對網民不夠信任,不時限制他們上網的空間,例如作者多次在內地酒店上網時被拒瀏覽維基百科。中央政府這樣做是考慮到平均國民教育水平,擔心他們很容易受到外國勢力煽動。有內地學者曾以「三.一四」西藏事件為例,直指有外國滋事份子冒充僧人參與暴動;更有指外國勢力懸紅慫恿藏僧侵襲漢民。若我們站著中央政府的角度來看,便能理解它對互聯網採取審慎態度的箇中因由。

  然而,國家也不能一直長此下去。互聯網是個自由的平台,不容封閉,不然的話,中國就會與世界脫節,在國際上永遠處於下風。當然,如何找到平衡點及適當的步伐,則有賴國家領導階層的努力。

互聯網活動應普及化
  中國網民人數與日俱增,現時為人口比例的36%,佔亞洲互聯網滲透率的第三位。網吧之數目有如雨後春筍,滿佈各省市。一直以來,國內網吧都被人標籤為三教九流之地,是罪惡的溫床,情況就如二十年前香港的桌球室般。

  這是錯誤的看法,其實網吧可被視為教堂,讓網民堂堂正正地聚首一堂,一同尋求共同的信念。以外國的中國教會為例,它已不只是一個宗教活動的中心,也是華人聚集之所,在社會學上,這對當地華人社會發展起了很重要的凝聚作用。

  從另一角度去看,若那些年青人,特別是從外地而來的網民無處發洩,便可能到處招惹麻煩,搗亂社會安寧,所以國內的網吧甚有存在價值,問題是政府並沒有好好利用它,為年青人提供適當的文娛及輔導服務。

網上新媒體發展不容忽視
  新聞媒體一直被社會公認為最有效監察政府的組織,並被賦予「第四權」以制衡政府行政、立法及施法等獨立權力。隨著互聯網上新媒體(New Media)的發展,電子傳媒管理(Media Management)愈來愈複雜,尤其是在Web 2.0平台上。

  Web 2.0無遠弗屆,透過它任何網民都可參加新聞撰寫的工作,有如全民皆兵(記者),因此,要與記者攪好關係或經常保持溝通,存在一定的困難。另外Web 2.0的內容更新率極高,不但需要投入大量資源以長期關注網上討論動態,更需要一些觸角敏銳、博學多材、能言善辯的人才對突發事件即時作出回應。若懂得更進一步利用Web 2.0的互動功能,更可大規模地推廣產品或個人理念。

  試想想,如政府能使網民與它站在同一陣線,那麼政策宣傳及推廣工作就能事半功倍,無往而不利。經過北京奧運會之後,外界對新聞自由的要求定必與日俱增,因此中央政府應加快新媒體發展的步伐,制定一套既具國際化而同時適合中國國情的傳媒策略。

結語
  無可否認,國家在經濟及社會的發展只有短短約二十年的光景,政府還正在努力追趕,而普羅市民也正不斷地適應那瞬間萬變的新景象。因此,現時國內互聯網的文化及進展很難與其他國家看齊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社會(而網絡世界也不例外)是人民的聚居地,它的文明是奠定於人民的知識及文化水平,但普羅市民的水平仍未到位時,國家也只有採取較循序漸進的發展政策,但這做法絕對不宜長久。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國式公關」

劉書賢
2021-03-31

香港學生反修例運動中網絡關係解體的實證調查

宋昭勛、吳靜、胡欣立
2021-01-11

中國傳媒上的「奉勸」

錢鋼
20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