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廣告,細水長流,每日每月每年,陪伴香港人成長,摧生慾望,指引潮流,誘導我們何謂美、何謂大方得體、何謂香港文化。
廣告與其他電視節目不同,它們直接闖入生活,無論是硬推銷抑或是軟宣傳,最終的關懷,是說服你坐言起行,打開你的錢包,購買產品,也同時購買廣告投射出來的生活方式。賣廣告,也賣生活。哪種產品廣告在熱賣中,就是一種生活的熱賣熱買,也是文化價值的建構和實踐。翻查過去二十年的電視廣告,就是閱讀多年的人心所向。以下是電視廣告所折射出來有關香港文化的其中兩條線索。
國際關係微妙變遷
香港的獨特,在於香港的文化、人脈、經貿、制度,都有開放兼容的國際網絡。但回顧多年廣告,其實這種國際關係,經歷不少微妙變遷。
七十年代的一個廣告是這樣的:鄭君綿扭開電視機,金髮美女在電視內跳舞,身穿銀片胸圍,艷光四射,鄭君綿更進入電視之內,亦到了美女身旁,一邊興奮地說:「嘩!現場一樣呀!」,「西德佳麗電視機,現場一樣。」鄭君綿身穿西裝、在西式家居中,看西洋電視中的西洋美女,感到興奮莫明,港人對西洋文化傾慕之情表露無遺。追求西式生活,是攀升文化層級的踏腳石。
然而,這種視西洋為外物及崇拜對象的文化視線,很快被吸納在香港文化之內。八十年代初,香港大東電報局的一個廣告,由一個西裝畢廷的成功男人,以權威姿態向著觀眾解說:香港充滿朝氣、欣欣向榮,以國際金融中心的身份,把東西方的息訊匯聚集散。最後的鏡頭,男人站在大東電報局的一個巨型衛星天線之下,訴說香港得天獨厚的國際空間。另一個例子:八十年代的匯豐廣告,一個香港商人,踏遍世界名都──倫敦、巴黎、洛杉磯,所到之處,都有匯豐分行!這兩個廣告,不經意地展現了香港 ∕ 國際互相穿透的文化格局。
更有趣的是,一個訴之於男權貴族的軒尼詩烈酒廣告,把「西方美女」,撫弄於權掌之中。大豪客坐在輝煌的舞台上,西方艷舞女郎獻媚、洋酒是成功的標誌。旁白這樣說:「呢個係大豪客嘅世界,特純軒尼斯,為你添豪情,顯氣派!」豪客充滿自信,對比鄭君綿崇拜「鬼妹」,已不可同日而語。經濟的實力,給予港人自信去把玩西洋產品,面對外國文化,港人無所畏懼。
過去生硬地採用西洋符號支持產品的光陰不復用。自八十年代開始,「來佬貨」已可供香港人自由運用,甚至被本地化,「香港 ∕ 西方」混雜並存。
九七前後,廣告的國際聯繫,仍然繼續深化,如嘉士伯廣告中,黃皮白心的華人青年以英語大談外星人便是一例。香港回歸,在「再中國化」的同時,亦以其國際脈絡保持獨特的文化性格。
中港文化的分與合
香港本土文化的出現,其實是中港文化分劃的結果。七十年代末,一個「阿燦買電視」的廣告,正好捕捉了中港文化分離的一個歷史時刻。電視劇「網中人」的阿燦,笑著對大家說:「我係阿燦呀!我準備返鄉下探阿爸阿媽......所以我一於帶架樂聲牌電視機返去,全中國各地一樣可以睇......好嘢!」
阿燦在香港的地位雖然比不上「香港人」,受到當時的港人所歧視,但已身在香港的阿燦,卻又帶著「香港人」的身份回鄉光宗耀祖,帶一部電視回去,其實攜帶的不止產品本身,還有產品所附帶的身份地位和文明先進。這種中港差異,是物質文化本土的差異,再由廣告具體化為香港的一種價值判斷。
談廣告中的香港本土文化,維他奶不可不提。汽水是西方商品,維他奶以「點止汽水咁簡單」作為定位,不中不西。不是中國豆奶,也非西方汽水,「純粹」本土製造,變成一個香港獨有的標記。繼「點止咁簡單」之後,維他奶推出「唯味唯美、唯一境界」的廣告系列,其中有的士高、大都會、寫字樓、健美操等摩登元素,反映八十年代港人的文化自信與活力。到九十年代初,維他奶很快成為「經典」。廣告中,青年男孩遠赴他鄉,畫面伴著溫柔的歌聲:「無論我去到哪方,始終真心不變,在天邊,在海角,我盼有你同步往。」最後旁白說:「始終係維他奶。」
維他奶體現了香港文化歷史的重量,能透過商品及廣告媒介,成為可以傳遞的遺產。廣告將七、八十年代的感覺放進了產品之內,同時亦將七、八十年代屬於維他奶的情緒帶到九十年代,讓消費者不單消費飲品,還有九十年代消費者屬於香港過去的感覺和情緒。
九十年代中國因素湧現
過渡期內,中港分離的文化局面已成過去。面對回歸,廣告世界有很多不同的呼應和曲折的文化聯繫。廉署的廣告中,一句「香港勝在有 ICAC」,引起中國差異的複雜聯想。旅遊協會的 We Are The Best 廣告,展視香港的成就,也是九十年代港人自強不息的論述的其中一個例子。此外,廣告影像中,如匯豐的漁人廣告,出現濃厚的歷史懷舊意識,這與八十年代「現在就是最好」的氣氛截然不同。回歸的歷史轉折,投射在影像之中,以懷舊的面目,把香港重新安置在歷史長河之內。在七十、八十年代隱退的中國因素,再次大量湧現於九十年代的廣告世界。
或許,維他奶的《背景》廣告,可以作為一個很有意思的結束。廣告裡,香港男孩返回中國,看見久聞其事未見其人的爺爺,其間男孩跌傷了,爺爺用傳統藥酒治理,送行時更為男孩送上一盒感人至深的維他奶。廣告裡爺爺蹣跚地跨過鐵路軌去買維他奶,借用中國作家朱自清《背影》一文裡,父親在火車站艱難地買橘子給兒子吃的一段,以《背影》其中一幕作為廣告的內容,對香港人來說存在著多重意義。父與子的關係、爺和孫的關係,是體現了中國對家族關係、對血源的重視,香港既然本是中國的土地,香港人也本是中國人,回歸祖國尋找生命的根源便是自然不過。由於《背影》是殖民地教育底下,香港人必讀的文章,所以家傳戶曉,在廣告建立的中國想像裡,就更能讓觀眾將廣告描寫的傳統接連到中國的脈絡。
賣廣告,也賣生活;過去數十年的廣告,不單單反映社會變遷,也是香港、中國和西方文化的建構與串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