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聞業發展的啟迪:變與不變

2016-09-06

  美國新聞業及新聞教育一直以來在世界上有領導地位,觀察它的發展大概可以了解新聞業的最新趨勢。

  筆者隨香港新聞教育基金今年的訪美團走訪了四個城市,參觀了多個新聞機構,得到最深刻的印象是美國新聞界已邁向 Web3.0 時代,流動新聞、數據新聞和人工智能演算法等紛紛上馬,新聞業全面進行範式轉移,趕不上數碼列車的新聞機構只靠「吃老本」,暫且在市場上喘息。所有新聞機構都在設法迎接數碼挑戰。

  數碼科技的影響是顛覆性的,所以新聞機構的應對策略不是改良,而是改革,需要很大勇氣進行很大的革新,因為以往行之有效的工作流程、發佈平台和商業模式已經過時。

  儘管面對這個顛覆局面,我們仍然看到新聞業及新聞教育有一些原則仍然受到尊重及堅守,以下是筆者觀察到的「變與不變」。


單一發佈平台時代的結束

  在過去,報紙、電台、電視各個新聞機構各司其職,但現今的新聞機構,全部建立了多元發佈平台,除了網站之外,還有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 Snapchat、 微信、 微博等。我們到訪的大部分新聞機構,已經設有社交媒體編輯(social media editor) 的職位,以 Politico 為例,更加有一個頗具規模的網絡製作團隊 (Web production team) 。美聯社 是差不多同步在Twitter平台發外電,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更不在話下,社交媒體是它們發佈訊息的重要渠道。就連老牌華文報紙洛杉磯星島日報 也表示不能不重視社交網站的功能。

  新聞業一直需要緊隨互聯網科技的發展。 Web2.0 時代的主要特性是社交網站的崛起及普及。在美國及世界其他科技發達的國家,已經踏入 Web2.0 的成熟期,社會裏的民眾大部分都成了網絡個體 (networked individual) ,他們活躍於社交網站。很多調查均顯示,愈來愈多人從社交網站獲取新聞資訊,尤其是年青人,他們已經不大愛上新聞網站。故此,新聞機構怎能不用心經營它們的社交網站發佈渠道?


流動優先

  在兩、三年前,很多新聞機構的口號是「數碼優先」 (digital first) ,意思是以網上平台為新聞發佈的首要渠道。但隨着跨進 Web3.0 世代,這個口號已被「流動優先」 (mobile first) 所取代。

  Web3.0其中一個特點是流動通訊的普及,智能電話、iPad、可佩戴裝置 (例如iWatch) 是大眾用來尋找資訊和溝通的重要工具。當讀者及觀眾都開始普遍應用流動裝置,新聞界怎能不亦步亦趨?尤其是美國,它是iPhone和iPad的主要出產國,更加重視這方面的發展。試看看我們到訪的機構,絕大部分都設計了新聞應用程式 (news app) 供讀者使用。其中令我們最感興趣的是 Quartz 的 news app,屬互動式,非常有創意,就像跟讀者交談一樣,把最熱門的新聞逐一推介。


讀者為王

  較早之前一位荷蘭新聞業的前輩鄭重提出,未來新聞機構最要關注的,是如何認識讀者及連繫讀者,鼓勵他們參與。

  在參觀訪問時,經常聽到一句說話:「認識你的讀者。」 (know your audience) 。

  在舊新聞時代,內容為王,大家認為只要有好的內容或適合的內容,就可以吸引心目中的讀者。但在新世代,市場非常多元化,新聞平台又多,網民的流動性大,要捕捉目標讀者並不容易。當新聞由網下移到網上,而人工智能的運用又日趨成熟,美國各大新聞機構都需要運用演算法,精準地計算它們的受眾分佈 (audience profile) 。而且要設法和讀者們接合。

  留意到我們造訪的新聞機構非常用心去認清它們的讀者,例如走高檔政治新聞的 Politico 就走公司訂户路線;而走商界精英路線的 Quartz ,很了解它的目標受眾是高教育程度又很懂用科技的財經人士,故此著意經營不同的平台去網羅他們。因為現今的讀者,會在不同時段不同的平台去接觸資訊,他們有時在家中的電腦的 Facebook 看新聞,有時在公車上看 news apps,故此要清楚研究他們的閱讀習慣及喜好。 Quartz 的主管一再強調:「尊重讀者的閱讀經驗。」

  紐約 1010WINS 電台為了連繫讀者,特別舉辦很多現場節目,邀請聽眾參加,他們說,必須拉近聽眾的距離(engage your audience) ,而且要運用社交平台去和聽眾交談,建立互動。而美聯社更設計了一個 Apps,繞過新聞機構客户,直接向讀者輪送新聞,拉攏他們,擴大自己的影响力。美聯社更建立一個數碼團隊,除製作可視化新聞,並開設工作坊,協助一些新聞機構客户學習如何使用數碼媒體,將它們引領到數碼世界,免得它們被淘汰,令日後的通訊社客户買少見少,可見美聯社是非常用心經營目標受眾,並且眼光長遠。

  其實紐約時報 較早前已提出要設立讀者發展編輯 (audience development editor) ,表示要在浩瀚的網絡世界開發讀者群。簡單來說,「讀者為王」應是眾機構的新口號。


發展國際市場

  互聯網的特性是超越國界,環球連結。當大家都用流動智能電話全球聯網的時候,每一個新聞機構的網站及社交平台其實都是面向世界,大家都需要考慮國際讀者。

  我們今次訪問的大多數媒體本身已具國際性,在這個數碼年代,就更加以全球讀者為目標。我們訪問 Google 的時候,負責人說 Google News Lab 支持資訊自由,宗旨是為世界組織資訊 (to organize information for the world) 。而 Politico 更加是發展國際市場的最佳例子,它本來是專門報道首都政治圈的動態,但由於美國是具影響力的國家,世界各國的政要和精英都關心美國政治,故此 Politico 這個新創辦的媒體,就大力發展國際市場,除了增辦Politicao Europe ,亦向亞洲進發。 Quartz 亦一樣,已在香港有辦事處。至於紐約時報,正在拉丁美洲開發市場。而中國的 CCTV 為了發展軟實力,除了設有 CCTV America,在世界其他國家均開設電視台。


工作流程和商業模式大變身

  數碼科技顛覆新聞界的工作流程繼續在美國深化,新聞工作者不僅要一職多能,除了錄音、拍攝、剪片之外,最近還需要學習編製電腦應用程式、分析演算化、從事數據新聞。

  至於商業模式,舊有的的訂閱和廣告方式,再有進一步的變奏。例如紐約時報 開展它的環球策略,以全世界讀者為目標,擴大訂户市場的範圍。而 Quartz 則放棄傳統的網上廣告 (banner advertisement) ,轉走「精品廣告」路線,似乎帶來一片生機。


變動中的不變

  在走訪多個媒體機構的時候,筆者亦留意到有好些舊有的行事方式和原則,仍然不變。

  最令我欣賞的是新聞人那種一如既往的拼搏精神。在拜訪 Politico 新聞室的時候,剛好見到他們忙於處理美國總統大選的新聞,記者和編輯全心全意投入編採工作,務求把最快最新的新聞帶給讀者。無論他們用的是哪一個平台,目標還是一樣:知會讀者。

  當討論到新聞價值,各個機構的意見相若,仍然認為新聞除了有趣,還要有社會重要性,而且要發掘那些會影響讀者切身問題的議題。

  至於處理新聞,他們依然堅守客觀公正、不偏不倚的原則。在數碼世界,他們依然重視遵守新聞法規及專業道德。

  至於選用新聞工作者,他們除了增加數碼技能 (digital skills) 的要求,但仍然重視一些基本功,例如新聞熱誠、工作態度、語文能力、叙述故事的技巧、批判思維能力和新聞觸覺等。

  至於新聞教育,自然要跟新聞業的發展接軌。新聞教授和我們討論迎接數碼挑戰時,免不了大談如何在新聞學院增加數碼技能的課程,例如社交媒體寫作和數據視象化。但同樣地,他們認為故有的新聞理念和編採的基本功,不能忽視。

  其實,現時數碼科技帶來的震盪,只是一個開始,專家預計 2020 年世界將踏入 Web4.0 的階段,屆時又有新一輪的顛覆,所以有遠見的傳媒機構,都要有「邁向未知未來」的準備。正如 Dream Works 的行政總裁所言,傳媒人要有冒險精神,認定「改變」和「創新」是常態。可幸美國同業對新聞的基本信念,沒有輕易動搖。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美國傳媒參訪考察隨筆

陳易安
2016-08-10

ICT Use at Home and Telecommuting Practices in Hong Kong

Louis Leung
Renwen Zhang
2016-07-25

Turkish Social Media and Its Impact on Democratization

Emrah Aydemir
Junhao Hong
201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