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普及文化的反智

2001-04-15

  究竟文化在塑造社會的價值觀念、意識型態,還是文化只是在反映、跟隨著社會的喜好價值和意識取向呢?這是另一個究竟是雞還是蛋先存在的問題。

  不能否認的是,一個社會的普及文化多少都反映著當地市民的價值與意識。那麼,究竟香港的普及文化所反映的又是怎樣的一個社會呢?

  這是我最近應邀參與卑斯大學一次有關討論香港課題會議的講題。

黑幫電影對社會的影響

  移居溫哥華已近十年,香港的普及文化卻仍然是我和家人的精神食糧,當然,香港文化只是我多元食譜內的其中一部份。

  處身北美洲看香港文化,缺點容易流於片面和容易偏頗,優點是可以較抽離和客觀。

  香港電影近年揚威荷李活是無可置疑的,繼吳宇森、成龍、周潤發以後,元家班亦憑《Matrix》一片的吊威也技術和武術指導而成為荷李活的搶手特技人。但回首香港電影,整體質素令人失望,而黑幫題材籠蓋近乎所有電影的現象,對青少年的發展和社會意識更值得關注。

  雖然同樣拍攝著正邪大戰的動作片,吳宇森在香港和荷李活所拍攝的作品便形成了有趣的對比。觀眾在觀賞《英雄本色》、《喋血雙雄》、《縱橫四海》、《喋血街頭》電影時都是以黑社會主角人物的視點來看世界。吳的荷李活作品雖然對奸角仍有相當落墨,但電影的訊息卻明顯以伸張社會正義及除暴安良為旨。吳宇森電影取態上的改變,多少反映出兩地觀眾的價值喜好和社會意識。

  一位來自中國內地的會議參與者表示他的家人便曾經反對他到香港發展,理由是香港是個由黑幫所管治的社會。

  這種外間把香港電影等同香港社會的看法雖然有點誇張和失實,但黑幫電影對社會的影響卻不能低估。黑幫大佬和古惑仔雖然未至於成為青少年的第一職業志願,但普羅大眾對黑社會的接納程度卻必然受到影響。若果有社會團體進行民意調查,給市民必須選擇做同性戀者、大陸移民和古惑仔的話,讀者認為香港市民會選那一項呢?

  荷李活電影雖然時常被評論太過著重娛樂性和膚淺,但放在香港電影面前卻顯得極有內涵和深度!

文化價值與意識

  去年三月應邀到台北見證民主總統大選,在飛機上一連看了幾套當時荷李活的主流製作,當時的觀映經驗令我感受良多。由鐵金剛男主角Pierce Brosnan主演的《Grey Owl》並非另一套占士邦式動作片,而是講述北美洲環保先驅的真人故事;由Bruce Willis和Michelle Pfeiffer所合演的《All About Us》是人到中年的婚姻危機故事;而由梅麗史翠譜與Angela Bassett所主演的《Music of the Heart》是紐約黑人社區學校因為政府削減經費而被迫要取消音樂課程,結果由白人老師聯同社區舉辦籌款表演,結果獲一班世界級小提琴家包括Isacc Stein拔刀相助的感人真實故事。

  在溫哥華,隨便行入一間專門租賣香港VCD與及本地影帶出租店都可以看到中、西電影世界的分別。

  在荷李活,憑藉《Independent Day》樹立科幻娛樂片導演地位的Roland Emmerich在拍過《哥斯拉》之後所拍的另一超級巨製是描述美國南北戰爭,講民主、平等和家庭價值的《The Patriot》。

  對比北美洲,香港普及文化的階級觀念是十分強烈的,文化自然不能脫離所身處的政治制度。從文化角度看,香港明顯是個仍未有民主的城市,而且還在走著倒退之路。

文化反智的特質

  電影的普及性當然遠遜於電視劇。亞洲電視較早前一洗褪風的《縱橫四海》是一套成功把黑社會元素引入電視的作品,劇集內容描述地產上市公司負責人借助黑幫力量為所欲為,而大陸年青移民擊敗香港名門之後的故事,便多少反映著香港人敵視內地移民的心態。

  無線電視去年野心之作《創世紀》將《縱橫四海》內富商與黑社會勾結的題材更進一步發揮。華麗的包裝為向來陰暗的黑社會帶來陽光,成功商人和富豪買兇打人、殺人、賄賂官員和軍警是平常事,正邪忠奸角式難分。

  《創世紀》令我感到極度不安,劇集不單把串同黑幫的勾當合理和符合道德化,而角色的好壞已不是從法律角度而是從忠孝和義氣來區分。《創世紀》是後九七文化的代表作,它衝擊著英國人遺留下來的一套法治道德觀念,並且引入內地的價值思維方式。

  不久前在現實世界裡便有富豪以懸紅方式對付「老千商人」的新聞,這位知名上市公司主席漠視法律而以自已的行事方式來「伸張正義」和「執法」的態度,其思維邏輯不是與電視劇集很相似嗎?

  猜忌與及對別人的不信任是香港人的一項特質,而這種特質多少與香港的普及文化有關。

  香港的電影、電視世界是充滿著報復和仇恨的。不論是江湖片、武俠片、笑片、文藝片,即使是強調傳統家庭價值的《真情》都不能缺少仇恨與報復。為了劇力需要,當最好的朋友和家人致親都能成為敵人的時候,這種意識的潛移累積,試問何來對人信心?

  較早前大收旺場的《男親女愛》,很明顯是抄襲美國的流行劇集《Ally McBeal》。香港的抄襲特性已是不爭的事實,但令筆者失望的是,編劇只抄軀殼與攪笑,而捨棄該劇以荒謬法律訴訟引人思索社會問題的內涵。在今日存在著太多不平、荒謬和矛盾的香港實在有用不完的題材,但卻平白浪費了大好機會。

  香港文化反智的特質,試問怎樣孕育發展高科技及原創性工業?

香港普及文化的反映

  香港朋友對我說不用對香港的普及文化如此認真,他說港人很聰明,懂得分辨是非,今日的觀眾已不會認真收看和受影響。他隨便舉例,說近期一齣以電台為背境的電視劇,有一集描述公司上下都在想辦法以不費分文的方法來辭退一名患失憶的員工。朋友笑說,這樣荒謬的故事怎能當真?

  我當然希望朋友的判斷準確,但腦海卻閃現著去年中秋節期間的一則香港新聞,內容是酒樓老闆迫使員工每人購買數十盒月餅!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活在後真相的信息戰年代

傅景華
2019-09-28

從報章報導看近年香港大學生形象的變化

黃浿沂
王碩禧
鄭梓峰
鄭曉怡
莫浩廷
蘇鑰機
2019-03-08

港股資訊類電視節目的大陸市場需求

莊太量
路遙遙
2018-02-09

個性迥異的大學學生報

潘樂遙
蘇鑰機
2017-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