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資訊科技教育到媒介教育

1999-10-15

  資訊科技走進校園不單是大勢所趨,它的社會位置更不言而喻。九七年特首在首份施政報告裡把推動本港資訊教育提上議程,到九九年施政報告中強調人才培訓和教育改革,資訊科技教育的成效與本港未來人力質素的培育已連上不可分割的命脈。在過往兩年多光景,資訊科技教育的發展步伐有什麼變化?它既然與整體的教育改革放置一起,它的發展路向應怎樣?

電腦設備未能善用

  香港發展策略研究所在九七至九八年間及今年七月,先後進行了兩次本港資訊科技教育的問卷調查,焦點之一是了解中學推行資訊科技的客觀條件有怎樣的變化。首次調查揭示本港中學電腦設備的水平十分落伍,不單數目不足、型號落伍,而且電腦連上互聯網、教師配有電子郵件的數據十分低,甚至亦未有學校設有內聯網。不過,這種情況迄今呈現根本的變化。

  自九七年以後,教署發表了《五年策略》,具體落實施政報告中的方向。當中主要的『硬指標』是改善中學電腦設備的水平,落實平均每所中學獲82台電腦的目標,以及為所有學校的電腦連上互聯網等等。研究所今年進行的調查,被訪的55間中學(佔全港中學百分之12.3),絕大部分中學已獲派82台電腦(只有一間例外),而額外置有16台或以上電腦的學校高達37%,估計現時不少中學基本上已有100部電腦可供教學用途,大抵學生對電腦的比例約達10:1之數。至於中學電腦連上互聯網及校內教師電子郵件戶口的分配亦有顯著的改善;大部分校內電腦連上互聯網的中學佔51%、所有教師均擁有電子郵件戶口的水平高達63%。

  但從調查所得,設備與網絡環境的改善,顯然與在教學上應用資訊科技未能相應配合。只有30%的被訪中學,除電腦科及私下備課的情況外,高達70%的被訪中學未有在各級別的其他學科利用資訊科技進行教學。這種情況可以一句話總結,就是電腦設備未能善用。

  基於問卷的局限,我們未能從問卷中了解教師為何未能在不同學科廣泛應用資訊科技。不過,從其他媒介的報導或觀察所得,課程的局限、教學空間不足、學科內容長期與考試掛勾、教學軟件的發展不足支援等等問題,令中學推行資訊科技教育的步伐裹足不前。解決這些問題的路向顯然歸結到教育體制及課程改革身上,這亦應驗了不少國家推行資訊科技教育的相類經驗,就是資訊科技教育最終帶來的改變,不是師生電腦技術的水平,而是教育制度本身。


特首施政報告強調人才培訓和教育改革。

龐雜資訊洶湧而至

  另一項結果則關乎教師應用資訊科技教學的意識;有81.8%的被訪中學認為,教師亦面對資訊氾濫的問題,擔心面對龐雜的資訊感到難以篩選,亦感到在教導學生方面出現困難。而92.8%被訪中學亦認同教師因推行資訊教育需付出額外時間和精力來追趕日新愈異的科技,由此增加了老師的工作量壓力。

  教師對資訊氾濫問題表達高度關注,在現時教學上應用資訊科技並未普及和廣泛的現況明顯有矛盾之處,這是否說明教師真的已確切體驗到資訊洶湧而至帶來的困惑,抑或出於對未來前景的過份憂慮?姑未論是那種因由,這份憂慮確實存在。但從學生的角度看,他們面對相同的困惑嗎?

  遺憾的是,今年的研究未有把學生的情況包括在內,這方面的描述只能借助其他媒體的報導和個人的觀察了。中學生的校外生活事實上對不少觀察者來說,是一未能掌握的世代。研究所去年的研究顯示,單以3743名被訪中學學生為例,電腦率有率達73.6%、連網率達32.9%,這種情況相信在個人電腦迅速普及化、互聯網用戶躍升的情況下可能已進一步提高,其滲透率足可把眾多學生的生活完全佔據。不少學生校外應用電腦的目的,無疑與娛樂活動扯上關係:數以百計的電腦遊戲、網上千奇百怪的網頁、大量MP3音樂、顛覆人際關係和距離的ICQ,以至愈來愈多媒體把影像透過互聯網傳送,網上的娛樂世界顯得樂趣無窮,這點亦是可以理解的情況。

重新思考媒介教育

  現時本港尚未有研究探討中學生閱報、看電視、聽收音機,與每次花在互聯網的時間作比較。不過,研究所去年的數據顯示,909人(24.3%)有使用互聯網的被訪中五生?(總人數為3743,當中包括26.4%沒有電腦),而有使用者中共563名學生(61.9%)平均每次使用互聯網的時間高達一小時或以上。若這項數據已未能反映近年的增長,我們是否可以進一步說中學生接觸媒介的經驗,已從傳統的印刷或電子媒介,逐漸過渡到互聯網這新媒體去了?

  我們有理由相信,教師對資訊氾濫的擔憂並非過慮,這方面憂慮的根源恐怕是教學生活和經驗所能包容學生的範疇,遠遠未能趕上互聯網的資訊量。也就是說,學生在校外透過互聯網習染的消費性訊息及消耗性習慣(個多句鐘玩On-line Chat的經驗),可能勢將把校園生活與學生私人生活的距離進一步拉闊。從悲觀的角度看,這種生活差距可能進一步消弭學生對校園的歸屬感;學校淪為一處生活和經驗脫節、強灌知識的地方。在這前題下,在中學推行資訊科技教育有其文化上的重要性。這項教育不是教授技術,更不是教師試用技術的場所,而是提供教師、學生新的訓練,讓師生具新的能力,拉近校內與校外以及適應校外的資訊世界。

  有學者曾指出,本港的資訊科技教育應朝向"Info-media Literacy"的概念發展,重點是讓學生既接受基礎應用技術訓練之餘,還應培育應用技術作溝通和表達意念、透過不同媒介搜集、分析及應用資訊能力等。這概念基本上是跨學科的實踐,但顯然以互網及網絡化生活作背景。這點亦是趣味所在,若果本港中學資訊科技教育的基礎建設逐漸完備,網絡化校園的輪廓變得明確,我們是否應重新思考以科目為知識界限、以講學作媒介的教育方式,還要更明確地思考媒介教育的逼切性了?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財經新聞教育模式

宋昭勛、吳靜、趙應春
2016-11-24

拒絕廢話的自由

傅景華
2015-05-02

學生記者調查:漸趨成熟的新聞採訪與社交媒體應用

馬偉傑, 李麗芳, 戚韻瑤, 黃錦瑜
201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