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六開」與「零收視」

2013-01-14

  二零一二年底,隨著免費電視牌照爭議升溫,亞洲電視的一舉一動成為眾人焦點,當中所謂「亞視與無綫兩台收視成四六開」,以及「亞視零收視」的說法亦一度引起關注。作為亞洲電視有關收視研究項目的設計及執行者,我們希望藉此與公眾討論有關「四六開」和「零收視」說法的道理和缺失。

  二零一零年底,本著推動優質製作和建構優質社會的共同信念,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與亞洲電視達成協議,開始建構一個可以覆蓋所有觀賞渠道,包括新興網上媒體及流動電子裝置,同步反映節目質素和受眾人數的「優眾指數」(QMI,Quality-Mass Index),以顯示個別或類別節目的「叫好」和「叫座」能力。由二零一一年一月開始,民研計劃就為亞洲電視每星期進行樣本不少於650個香港市民的電話隨機調查,提供有關電視台整體收視推算,以及個別節目的收視推算及欣賞指數等數據,直至二零一三年底為止。

調查數據爭議與混淆
  關於早前「收視人口四六開」的說法源於二零一一年十月,亞洲電視當時播出一系列電視宣傳片,當中引用有關電視節目調查內的部分數據,表示「亞洲電視(本港台)與無綫電視(翡翠台)的收視人口成四六開」,並提到其最終目標為「五五開」云云。或許當時沒有太多巿民留意這些短片,「四六開」並沒有成為話題。直到二零一二年下半年,亞洲電視在免費電視牌照爭議中,在不同情況下主動提出「收視四六開」,才令大家關注這個說法的合理性,甚至對民研計劃的計算方法有所懷疑。

  先看亞洲電視如何解釋「收視四六開」:-
  
  「2011年全年,兩台的平均收看人數分別為:亞視388萬3500人,無綫574萬667人,對比是40.3對59.7,故稱收視人口比例是四、六之分。」(節錄自22/11/2012的《ATV焦點》)

  要全面了解是次「調查數據爭議」,先要了解有關數據來源之始末。是次調查數據源自上述提及之民研計劃與亞洲電視合作進行的電視節目調查。有關調查設定每八星期為一個週期,包括每週一次的小型調查,和連續一星期的基準調查,會進行比較深入的收視分析。

  基準調查其中問及合資格樣本在過去24小時收看電視的情況,具體提問如下,「請問你由尋日朝早6點鐘到今早5點59分期間有冇收睇過[某某電視台]既節目?」如有,「請問係由幾點鐘開始睇呢個台既節目呢?咁睇到幾點呢?仲有邊段時間呢?同埋係透過乜野媒體收看呢?仲有呢?」。在研究中,民研計劃主要提問的電視台包括亞洲電視本港台以及無綫電視翡翠台。這個研究方法除了知道某一被訪樣本有否收看個別電視頻道之外,也能記錄他們有否收看個別節目,以及收看的途徑。

  所謂「收看比率」,是一個介乎0-100的比率,以顯示有關節目的收看人數佔全港9歲以上總樣本人數的百分比。按照這個研究及計算方法,我們可以計算出亞洲電視本港台以及無綫電視翡翠台各自的收看比率。數據顯示,自二零一一年有關電視節目調查開展以來,無綫電視翡翠台的一週收看比率一直維持在九成左右。換言之,在各次基準調查期間,約九成的本港9歲以上人口都曾於過去一星期收看無綫電視翡翠台的電視節目。同理,亞洲電視本港台的數字為四成多至七成多。

  在處理及表達這些數字時,我們應該留意,這些收看比率數字之中,存在著一群電視觀眾,同時曾經收看亞洲電視本港台以及無綫電視翡翠台。所以,我們應該這樣理解:亞洲電視本港台的收視比率,來自一群只收看本港台的人口以及一些同時收看本港台和翡翠台的人口;翡翠台的收視比率,同樣來自一群只收看翡翠台的人口以及一些同時收看翡翠台和本港台的人口。

  以下是各次基準調查的實際數字:

  亞洲電視宣傳的「四六開」,應該是基於亞視本港台和無綫翡翠台的收視比率,簡化比較,以本港台代表亞視,翡翠台代表無綫。此外,亞視可能刻意淡化部分觀眾同時收看無綫和亞視的問題,混淆「相對收看人數」與「絕對收看時間」的分別。

  不過,話須說回來。早前有人嘲笑亞視「零收視」,其實亦有混淆「收看人數」與「收看時間」之嫌。簡單來說,某某節目在某一分鐘可能差不多完全沒有人收看,但在整個節目播放期間,又或重播期間,可能會有不少觀眾「曾經收看」。在這些情況下,把某某分鐘「接近零」的記錄,說成是某某節目甚或某某電視台錄得「零收視」,即連一個觀眾都沒有,亦是一種浮誇的說法。

推動「優眾指數」
  作為中立的研究機構,我們無意猜測任何人仕提出「四六開」和「零收視」的動機,我們只想說出事實,然後由讀者自行判斷。無論如何,民研計劃有以下兩點澄清:

1. 民研計劃從來沒有建議、接受或同意亞洲電視「收視人口四六開」的說法。由始至終,我們都鼓勵亞視全面發放調查所得的數據,包括節目收視推算、欣賞指數及優眾指數等資料,讓公眾參考。

2. 二零一一年十月,當亞洲電視首次推出「收視人口四六開」電視宣傳片後,亞視已經應我們的要求,在片段中加上備註,內容為「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只提供原始數據,而亞洲電視負責整合及分析,一切爭議與港大民研無關」。此外,我們曾經建議亞視以「收看比率比例」一詞,取代「收視人口比例」,由亞視決定。

  民研計劃在二零一一年三月《傳媒透視》出版的文章中提到:「優眾指數是新興事物,巿民大眾未盡了解是意料中事。民研計劃推動優眾指數,與多年前推動欣賞指數完全一樣,都是希望透過業界和學界的共同努力,推動優質社會的優質事業。優眾指數內含『優』與『眾』的概念,在十多年來的欣賞指數調查中經已存在,只是應用是比重不同。優眾指數把『質』與『量』以同等比重結合,是希望增加電視和廣告業界可以使用的指標,與時並進。」

  「四六開」和「零收視」的說法,可能因為電視牌照爭議而受到廣泛注意。爭議過後,新興媒體在新興數碼廣播年代仍然要面對「叫好」與「叫座」的問題。一台獨大也好、百花齊放也好,「優眾指數」將有更高的參考價值。至於「四六開」與「零收視」的爭議,最好適可而止。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是市場太小還是競爭太少

李敬華
2019-06-06

「收視」何去,「廣告」何從?

劉建南
邵亦修、林靖怡
2012-10-12

思亞視收視率爭議

黃妙送
2011-05-13

電視節目「優眾指數」解說

鍾庭耀
戴捷輝
201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