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六日是一個晴天,二百多位廣播業業內人士、學者、資訊科技專家、傳媒人及其他有興趣的人士,雲集香港浸會大學林護國際會議中心,出席香港電台舉辦的「新媒體年代的廣播業」研討會(Seminar on "Broadcasting in the New Media Era" )。
新媒體帶動的新經濟,前景有點模糊;不過科技的前景絕不含糊,大家鬧哄哄,仍有說不完的憧憬。
研討會共分三場舉行,分別以「媒體匯聚與節目製作」(By Whom, For Whom and To Whom: Media Convergence and Programming)、「廣播科技新趨勢為新媒體時代帶來的衝擊」(Is Sky the Limit: Broadcast Technology Trends and Impact in the New Media Era)及「廣播機構在新媒體時代中的角色定位與策略」(Excel or Survive: Role and Strategies of Broadcasters Facing the New Media Challenges)為主題。
媒體匯聚威力無限
媒體匯聚(Media Convergence)是第一場的焦點。媒體匯流,是透過數碼技術,將所有資訊轉化為一連串的0和1,結果不論是文字、照片、音樂、談話還是視像,都可以通過同一種終端機、同一個網絡來傳送和顯示。
以往大家認為,互聯網是媒體匯流的最佳載體,不過事實證明,由於頻寬不足、管理欠妥、內容乏善足陳、網民被動接收以及不肯付費等因素,網站經營困難重重,未能發揮媒體匯流的優勢。互聯網公司仍在掙扎當中,新興的載體早已密鑼緊鼓,覬覦媒體匯流帶來的新市場,收費電視或者以廣告維生的電視台,是其中的表表者。
研討會上,來自各地的廣播業精英,紛紛認為未來是互動電視的年代,他們結合電視和互聯網的技術,在電視畫面上加上其他互動資料,讓觀眾參與遊戲、投票以及購物等。
迪士尼╱美國廣播公司Enhanced TV高級副總裁及總經理莊尼遜‧利斯(Jonathan Leess)認為,比較起互聯網、3G及個人電子記事簿(PDAs),電視是最能吸引觀眾收看的媒體,也最值得廣告商賣廣告。
美國廣播公司(ABC)是美國三大電視網絡之一,現正致力發展Enhanced TV,家庭觀眾可一邊收看《誰想成為百萬富翁》的遊戲節目,一邊利用電視機畫面上互動資料,玩遊戲換獎品,即使在廣告時間,家庭觀眾仍可繼續玩遊戲。ABC的調查發現,九成四的觀眾表示,他們在廣告時間離開座位的次數減少了。
利斯說,這對廣告商來說是重要的指標,顯示在互動電視上賣廣告效力更大,而電視台亦保證有更多的廣告收入。
在本港,衛星電視和于品海經營的香港網絡電視先後退出收費電視服務之後,香港的收費電視營辦商,現時只剩下四間,除有線外,另外三間是去年獲發收費電視牌照的電視廣播旗下的銀河衛星、台資太平洋數碼衛視及英資的YES TV。
四間電視台的代表,都在研討會上表示,未來將會在電視節目上,加入互動元素,讓觀眾有更多選擇,並發展電視上的電子商貿。
香港有線電視有限公司科技及網絡部副總裁兼有線寬頻網絡有限公司營運總監林天恩認為,電視仍比互聯網優勝,大部份人仍在電視機?尋找娛樂。他指出,香港電視在黃金時間,有超過三百萬觀眾,而且一般人每日會看三小時電視;但黃金時間的網上瀏覽者,最多亦只有一百萬人,平均每人每日只上網半小時。
Yes Television Asia總裁葛學仕(Randall Cox),則提出Total Television的概念,除了一般的廣播、VOD (Video on Demand)的服務之外,到時觀眾可以一邊看電視、一邊收發電子郵件、一邊上網。一機多用的日子看來指日可待。
太平洋數碼衛視(香港)有限公司總經理楊紀政則說,電視觀眾最重視的是方便,將來的電視遙控器,將是進入電視互動世界的鑰匙,無論查天氣、看股票、上銀行、買彩票、還是選擇球賽的觀看角度,都是一指通行。
當葛學仕強調Yes Television主要提供一個播放平台,自己並不製作節目內容時,陽光文化網絡電視控股有限公司執行主席吳征則反其道而行,強調「陽光文化」是一個內容供應商,該公司日後會提供多達四十個頻道的節目,包括歷史、文化、旅遊和科技等電視節目,可以透過電視、衛星及互聯網等多種平台播放。
香港未來電視的發展令人目不暇給之際,日本放送協會衛星及高解像廣播部門製作監製池尾優(Masaru Ikeo),介紹了日本最新的數碼廣播電視,除了提供高質素的電視影像之外,也可作資訊廣播(Data Broadcasting)。資訊廣播頻道可提供即時的新聞、天氣和交通等消息,為其他電視節目提供相關資料,觀眾更可透過頻道發表意見,例如他們想看甚麼節目等。
新科技拓闊新媒體
在媒體匯聚的前提下,現時網上音像和視像的內容非常普及,但一般的搜尋引擎只能搜尋文字。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副教授呂榮聰在第二場有關「廣播科技新趨勢為新媒體時代帶來的衝擊」研討會上,介紹了中大在視像檔案方面搜尋的研究進展,日後我們將可以利用某人的面孔,找出有這個人的影像片段,但呂教授說,目下的成功率只有六成,未來仍需努力。
雖然廣播業的代表認為未來是互動電視的世界,不過RealNetworks亞太區總經理馬嘉佑則認為,隨著一般人上網所用頻寬增加,網上視像廣播的質素會越來越好,網民可以隨意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甚至錄影機的角度,網上視像廣播會成為電視的最大對手。不過無論科技如何進步,他和競爭對手,微軟有限公司數碼媒體部門亞洲區經理彼得.大衛遜(Peter Davidson)都同意,內容最重要,內容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無論網上還是電視上的內容,新聞都是重要部份,媒體匯聚令新聞採訪亦要作出改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研究學院新媒體中心教授及行政總監約翰.包庫力(John Pavlik)說,記者必須改變他們說故事的方式,不一定只用線性描述(linear narrative)的方式,要考慮與觀眾互動的可能性,報導亦要結合多種不同的媒介︰文字、聲音和影像,令新聞更立體地呈現出來。
做新媒體的記者可不容易,哥大已為記者度身訂做了一套設備,稱為Mobile Journalist Workstation (MJW),包括可以揹在身上的電腦、戴在頭上的顯示屏、全球定位衛星接收器以及高速的無線上網裝置。一個人操作嗎?全對。如何運作,可聽包庫力的介紹。
傳統媒介力求新變
面對新媒體的衝擊,傳統媒介亦力求改變。大會以「廣播機構在新媒體時代中的角色定位與策略」定為第三場研討會的主題。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助理總經理(電視廣播業務)鄭善強說,無?的策略是利用VOD(Video On Demand)技術,透過寬頻網絡或其他傳播網絡,開發節目內容的國際和辦公室市場;而亞洲電視助理節目總監(本港台)李潔貞則說,會致力與國內的廣播機構合作製作節目,她相信,亞視在國內廣播市場有一定競爭力。
澳洲廣播公司前行政董事、現任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新聞及傳媒學院兼任教授莊柏仁(Brian Johns)則分享了他在澳洲的經驗。他說,澳洲廣播公司僅僅用了五百萬澳元,就設立了一個質素優良的網上廣播站,達到其全球化廣播的目的。所用成本是其他商業對手的六份一至十份一,主要原因是管理層扭轉了整個機構的文化。
莊柏仁教授說,他們一早已意識到網站要脫穎而出,必須有出色的內容,因此一開始就把前線的電台電視記者集合起來,讓他們明白必須掌握多種技能,以便為整個機構提供多媒體的內容。他說,如果沒有員工的配合,網站不會成功。
公營廣播的挑戰
作為公營廣播機構,香港電台亦面對同樣的挑戰,廣播處長朱培慶在研討會上表示,港台必須重新定位,以便在數碼年代有進一步的發展。他說,香港電台是全港第一個開設網站的電子傳媒。早於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已成功將新聞及資訊節目進行網上廣播,得到海內外極大迴響。過去兩年港台已增加用於新媒體發展方面的資源,目前港台所有電台節目和黃金時間的電視節目,均已透過「香港電台網上廣播站」直播,並可於網上重溫,網站內容每日瀏覽次數高達二百萬次,其中超過六成訪客來自海外,說明新媒體科技已令港台的服務走向國際化。
為了保持港台的競爭力、以及善用公帑,也由於傳播科技一日千里,朱培慶說,公營廣播機構與私營公司合作或結成伙伴關係以加強服務,已是大勢所趨。港台亦已作好準備,願意與公、私營的機構合作,將港台四萬小時的音像及九千小時的視像節目數碼化,讓有興趣的觀眾查閱。
朱培慶同時亦重申「內容至上」的理念。他表示,港台會致力提高節目內容的質素、並嘗試以新的表達形式,將製作帶給本港以至海外更多的受眾。而這一切,並非與私營廣播機構爭利,而是希望透過競爭,在新媒體的年代,推動整體行業的發展。
香港電台「新媒體年代的廣播業」研討會全部內容,可於香港電台網上廣播站http://www.rthk.org.hk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