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數碼傳媒生態研討會」:準確與道德兼備

2016-01-06

  我們今天若然討論數碼媒介之發展如何如何,又或者甚麼倒數紙媒之末日,其實可能只有一襲老生常談的故事。到了今天,我們面對媒介光速般之變化,已不用討論甚麼數碼時代來臨之類的話題;學者和專家提醒我們,現在需要回頭細看,到底傳統的媒介元素或價值中,有著何種東西我們仍可資重視並使用,其可能包括敘事、準確、可靠和道德底線。

  香港樹仁大學(仁大)新聞與傳播學系一直注意媒介的發展,分別2011年和2013年先後舉行過兩屆「數碼傳媒生態研討會」;承接過去兩屆,2015年舉行「第三屆數碼傳媒生態研討會」,題目為「現在與未來」。是次研討會再次匯聚兩岸三地和新加坡等地學者、資深傳媒人、業界管理層等專才,共同探討媒介的現況和未來。

  仁大學術副校長孫天倫教授為會議致開幕詞。孫教授說:「當互聯網未普及的時候,專業的作家、記者能夠控制信息,透過書本、報紙以及電視等等的媒介,但我們現在活在一個數碼年代的環境,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撰寫新聞。」因此,她認為我們應該反思專業的記者跟門外漢到底有何區別,記者又如何面對傳媒生態之改變。她表示,作為大學教育老師,更想及如何裝備好學生,以成為一個既有道德又具備競爭力的人。

  孫教授致詞後,會議隨即展開。研討會分成兩大部分,分別以學者討論部分及業界討論部分。學者主題演講部分包括三名主題講者,包括台灣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李明哲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傳播及新媒體學系教授Mohan J Dutta、澳門大學社會科學院助理院長林玉鳳博士。主題演講後,並設有學界討論。


新聞敘事與互動寫作

  第一部分之主題演講,台灣世新大學李明哲教授,他演講題目是〈新聞敘事與互動寫作的發展趨勢:兼論數位互動技術的教學經驗〉。李教授表示,傳統的新聞是線性寫作,所以展現對話的可能性消失了。但他指出:「數位文本似乎提供一種可能性,這一種可能性可以讓我們在理解的過程當中,停止、反思,再回問。」他又舉例指出,當閱讀者覺得文字與圖片的排位奇怪,就好像兩個人在你一言我一語的對話,當一方覺得另外一方說話奇怪,就會反問。他表示:「互動文本就是要創作不斷被運作,你要迴歸主體的能力。」他強調敘事,敘事要有時間上的變化,意義才會被帶出。他又舉例,他昨天坐飛機,今天來演講,自有敘事。對於很多人誤以為圖片沒有敘事的意義;李教授則認為,圖片必有敘事,當你把文字放在圖片上方,閱讀者先看文字,有前後之分,敘事就產生。他說:「以前你只有把文字寫好,交給美編(美術編輯)處理,我們以前排版只是為了排得漂亮而已……我們不會覺得排版的移動是表達意義、要表現意義。」

  新加坡國立大學Mohan J Dutta教授則以〈數碼媒體與傳播〉 (Digit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為講題。他表示,敘事是一個宣傳工具,主流的敘事會鞏固勢力、使不平等再現,剝奪人和社會權利等等;新媒體的出現,則形成一個民主化的空間,改變溝通的模式。


紙媒末日言之尚早

  澳門大學林玉鳳教授以〈數碼年代之傳媒生態發展〉為題,發表演講。她表示,即使就讀新聞系,不少學生沒有讀報的習慣,報紙亦被形容為快將沒落。不過林教授表示,但情況不如大家想像中悲觀,又引用世界報業協會(World Association of Newspapers)的數據,以分析2011-2015年全球整體的報紙發行量情況,發現跌勢已經穩定,而且整體錄得16.5%之升幅,其受惠於亞洲地區錄得32.7%增長。同時廣告媒體仍是媒體重要的收入來源,數據顯示全球報紙廣告(印刷版)的收入,由2010年970億美元(約7520億港元),至2014年下跌至770億美元(約5970億港元),減少200億美元(約1550億港元),減幅超過20%。但林玉鳳則表示:「傳媒生態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差,因為比較2013年2014年的數據,發行所到之收入(print circulation)首次超越廣告收益(print advertising),而且依靠發行得到的收入比2013年上升0.4%,惟廣告則下跌5.2%。」林玉鳳又引用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數據指出,愈來愈多人依賴面書(facebook)作為新聞來源,澳門情況相若。


傳統學習不可忽略

  學者主題講說後,大會舉行一場學界討論會。討論會由仁大學新傳系系主任梁天偉教授和新傳系副教授兼副系主任馬偉傑博士主持,參與學者包括台灣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系主任劉新白教授、李明哲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傳播與資訊學院 Kym Campbell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李少南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馮應謙教授、香港浸會大學新聞學系系主任李月蓮博士、珠海學院新聞及傳播學系系主任皇甫河旺教授,以及恒生管理傳播學院助理教授陳智傑博士。

  珠海學院新聞及傳播學系系主任皇甫河旺教授認為,大學教育乃培訓學生之終生學習能力,四年之學,未必於畢業後馬上有所作為,但學懂終生學習之能力,則可以適應社會任何的改變。

  浸大新聞學系系主任李月蓮博士則表示,儘管身處數碼年代(digital age),都不應該忽略教授學生傳統的新聞知識,例如如何問有深度的問題,如何寫出一篇好的新聞稿等等。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李少南教授表示,在新聞學當中有兩個基本、重要的概念-「準確性」(accuracy)和時效性(timelessness),不過社交媒體、互聯網媒體的時效性是好,不過準確性卻成疑問,因此在新媒體(new age)之下,媒體的可靠性顯得更重要。他又認為,新聞學的核心不但需要維持,而且更要加強。

  台灣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系主任劉新白教授表示:「新聞一定要從專業的學校,畢業的學生來做的,這是我堅持的一個東西,我不太贊成剛剛講到的市民新聞(公民記者)、或者鄉民新聞,他們沒有受過基本的訓練,他們不知道底線(bottom line)所在,這是蠻危險的」。


業界研討

  第二部分是業界研討會,研討會分為「網絡媒體及公關廣告」及「新聞媒體」兩部分,由仁大新傳系系主任梁天偉教授與助理教授李家文博士主持;其出席嘉賓包括香港記者協會主席岑倚蘭、HKGPao行政總裁Robert Chow、General Manager, HKGPao總經理Vanessa Chow、雲通科技有限公司代表傅俊傑、天開數碼媒體有限公司(TFI)創辦人兼行政總裁袁耀輝、Novo MTel Telecommunication主席兼行政總裁Dr. Michael Choi、Hill+Knowlton董事總經理K W Lam、Wasabi Creation創辦人及總監Ruby Wan、Strategic PArtners高級總監Ingrid Cheng、雅虎香港市場總監劉淑芬、雅虎香港網絡媒體內容總監張慧儀、香港電台副廣播處長戴健文、香港電台中文新聞及時事總監馬文敬、亞洲電視前執行董事葉家寶、亞洲電視高級副總裁(新聞及公共事務)劉瀾昌、《經濟一週》執行總編輯鄭玉珮、Maxwise媒體科技創業公司營運總監李志堅、升騰100執行總編輯李敏華、dbc數碼電台前新聞總監及前第二台台長羅樹基、星島電子日報主編陳偉文。

  首部分是「網絡媒體及公關廣告」組,天開數碼媒體有限公司(TFI)創辦人兼行政總裁袁耀輝表示,網絡行業面對來自世界的衝擊與挑戰。很多外資網絡企業例如Linkedin,Facebook等也在港投資,將香港的錢帶回外國。香港企業未來應該以開拓外資市場為目標,研究如何以同樣方式賺錢。他表示:「我們不要將競爭放在自己公司與隔壁公司。我們應該想想如何在贏其他國家,與其他香港公司合作接洽項目。」他認為業界要好好合作,一起爭取商業機會,從世界各地的同行中脫穎而出。

  聯合出版集團近年跳出印刷業的框框,並於2014年發展以科技行頭的公司;集團旗下的雲通科技有限公司代表傅俊傑表示,面對以網絡為中心的新年代,公司希望改變一向在印刷業的路線,嘗試以科技做傳播知識的工作,但一切還在探索之中,希望將來可以以電子書以外的方式,如透過互聯網或社交平台呈現出版內容。


公關善用多元媒介

  近年新媒體相繼冒起影響了公關的工作模式。Hill+Knowlton Strategies董事總經理K W Lam表示,以往公關較專注傳統公關工作,幾乎只要處理公司與媒體的關係便足夠,但近年便要開始學習使用社交媒體,客戶也會要求提供綜合的處理方法(Intergrated Solution),利用其他媒體配合傳統的公關工作。

  Wasabi Creation創辦人及總監Ruby Wong表示,傳媒的生態有很大的改變,公關生態也因此面對很大的衝擊。媒體種類繁多,公關現在要考慮利用什麼媒體發放信息。她說:「自從新媒體的產生,我們的應變要很快。」她稱,現在有很多危機也在社交媒體上發生,公關需要24小時守候,隨時回應客戶需求以及上網「拆彈」,工作模式與以往有很大的分別。

  新媒介變化,不同法例亦相應重新檢視和修訂,以應變新時代。版權修訂(條例)草案最近恢復二讀,社會對此有不同的意見。雅虎香港網絡媒體內容總監張慧儀表示,在網路上發放資訊時,提供資料來源是一種禮貌,內部也要遵守公司定下的發佈守則。她認為網絡23條(版權修訂草案)對創作的影響最大。她又說:「其實到現在,我也不清楚戲仿和創作具體的分別。」她又稱,若草案獲得通過,情況可能會像2013年商品條例生效時,業界也不懂如何表述銷售推廣的內容,媒體需要時間了解條例的限制。她補充:「現在草案的內容不清晰,未來創作者可能需要一至兩年的時間,試試創作的底線。」


新聞媒體的現況和未來發展

  第二部分是「新聞媒體」組,其由新聞媒體的業界人士討論業界現況和未來發展。亞視葉家寶在會上表示,亞視明白傳統電視觀眾流失量高,也難以吸引年輕人收看傳統電視,所以在下年四月免費電視牌照到期後,將會開展新公司「新亞」,專注在多媒體的發展。他表示,亞視過去的製作儲存大量資料,未來希望吸納年輕人發展新媒體之餘,可以同時將就有資料庫包裝及活化,融合傳統資產與新平台的運用。葉家寶又稱,亞視未來將會在娛樂製作,多媒體網上平台,衛星電視三方面發展。傾向於「多元化,多平台」的發展。

  早前dbc數碼電台宣布重整架構,以往的第二頻道新聞台變成青少年資訊頻道。dbc數碼電台前新聞總監及前第二台台長羅樹基表示,重整架構的原因主要是涉及營運開支的問題。他表示,投資者希望繼續DAB廣播服務細水長流,但同時對前景有所保留,包括對政府政策的考慮,所以對發展有感為難。他指出:「因為新聞內容性質的緣故,很多事情在商業上不能做太多的妥協。」他續說,新聞台收入途徑較少,難以滿足投資上的考慮,所以新聞台最後需要結束營運,轉播青少年資訊節目。

  早前政府宣布,如果亞視下年四月一日以後未能成功續牌,香港電台將會接手亞視的模擬廣播頻譜。現任香港電台中文新聞及時事總監馬文敬表示,香港電台也是戰戰兢兢心態面對接手亞視頻譜的事宜。他指出,港台過往只是供應節目予電視台廣播,與未來營運電視台的工作有很大的分別,現有人手沒有相關的經驗和能力。另外,對於未來的新聞製作方向,馬文敬表示港台兼顧傳統新聞報道方式之餘,同時也在嘗試不同新發展。他表示,現在發佈新聞資訊時會考慮兩個渠道,硬性新聞會放在網站與電台,軟性新聞則放在社交媒體上。今年首次將新聞放在facebook(面書)上,並獲得不錯的成績,未來也會積極利用社交平台發放新聞資訊。

  至於報界開展網上平台時往往遇到收入問題,星島電子日報主編陳偉文表示,星島日報旗下的免費報紙頭條日報,過往幾年也是市場領導。過往兩年免費報紙廣告總額,當中頭條日報廣告收益佔總額的四成。他表示,免費報紙賺錢能力比收費報紙更強,市場上的四份免費報紙一直也在賺錢。陳偉文認為,未來經濟環境不明朗,公司採取節約的方式營運。他說:「以我們過去的營運模式的話,我們一個人要做三個人的工作。」他表示,網上平台沒有固定工作分配,記者可能也要處理版面的工作,甚至可能要負責剪輯和修圖的工作。

  由傳統紙媒轉戰社交媒體,《經濟一週》執行總編輯鄭玉珮表示,傳統刊物的內容一直圍繞炒股,投資等主題,以中年人士為對象。及後發展社交媒體的資料搜集過程中,明白很多年輕一輩不知道《經濟一週》的存在。為了開展社交媒體,他們將公司的工作分開成兩隊,分別負責週刊出版的工作與社交媒體的工作。她表示,公司首次聘請應屆畢業生和實習生,專注發展社交媒體,而且得到不錯的成績。鄭總編認為,年輕人更了解同輩的想法,所以創作的網絡資訊更容易吸引目標受眾。發展社交媒體令更多人認識《經濟一週》之餘,同時加大《經濟一週》的受眾。

  面對新媒體的冒起,不少行內人士認為需要更多適切的培訓,提升能力以配合新聞製作的發展。香港記者協會主席岑倚蘭表示,記協積極提供培訓課程,今年重點開設新傳媒的工作坊。她提到記協曾舉辦一個教授攝影技巧的工作坊,課程在社交平台公開三個小時後,參與人數已經爆滿,當中的參加者有很多已經是非常資深的攝影師,顯示行內人士需要大量培訓增值自己,以應付媒體轉型的變化。岑倚蘭認為媒體的環境轉變很快,新媒體的新聞製作需要很多的技巧,業界不斷訓練新媒體的記者做深入和調查式報道。岑主席說:「資深的工作者排出在市場的外面,整個市場的氣氛好像否定了這些經驗。」她認為擁有多年的資深記者則不受市場的歡迎。她希望業界專注培訓新媒體人才時,也要重視新聞質素。

  後註: 研討會的討論過程錄影片段、相片以及講者詳細資料,已上載至仁大新傳系網站(http://goo.gl/xFJV3F)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數碼媒體Vs人類福祉

李月蓮
2015-05-08

「第二屆數碼傳媒生態研討會」後記

唐芷瑩 (撰文)
林援森 (整理)
2014-02-14

締造「資訊人人共享」

李月蓮
2013-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