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電視節目欣賞指數調查

1999-03-15

  「電視節目欣賞指數 」其實由來已久,英國廣播有限公司自一九八三年起便每週進行類似的調查,每次調查約三千名電視觀眾,以測試他們對電視節目的欣賞程度,作為收視率以外的另一個專業指標。英國調查採用的問卷,是以0至100分為準則,要求被訪者評價他們對各個電視節目的喜好程度。雖然英國學者仍不時討論「電視節目欣賞指數」的意義和局限,但其指標作用已普遍受到重視。

發展「欣賞指數」成業界指標

  香港電台在一九九一年把「電視節目欣賞指數」引進香港,自然是希望借助該項調查推動本地電視節目製作的質素,同時亦為製作高質素的小眾節目提供論據。可惜,九一至九七年期間進行的九次調查,都是集中在黃金時段播出的節目,無形中限制了調查的代表性,亦間接把香港電台製作的節目放於較為有利的位置。在資源有限,又缺乏業界參與的情況下,該等局限似乎無可避免。

  至於調查方法方面,九一至九七年期間進行的調查,都是採用五等評選法,然後用定點量化法把結果轉化成為0至100的評分,這種間接評分法有異於英國調查採用的方法,亦與時下流行的直接評分法有所不同。

  在一九九八年,適值慶祝「香港廣播七十年」,香港電台銳意擴展調查的規模,增加調查的公信力,以便更全面反映觀眾對本地製作節目的欣賞程度,希望藉此改進香港電視節目的質素,並將「欣賞指數」發展成為一個專業指標。

  首先,香港電台邀請了學術界、廣告界人士和各電視台的代表組成了「電視節目欣賞指數調查顧問團」,獨立釐定問卷內容、調查方法和節目範圍,並委託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民意研究組進行該項調查。調查方法方面,顧問團同意「還原」採用0至100的慣常評分法,量度觀眾對電視節目的欣賞程度,並決定以簡單平均數決定年終欣賞指數排名。此外,香港電台亦同意把調查數據全面公開,促進學術及專業研究。

香港電台連續成為三台之冠

  本年度的調查分三個階段進行,分別於九八年四月、九月及九九年一月期間,透過電話累積訪問了六千二百三十一名九歲以上操粵語的香港居民,回應比率介乎四成八與五成二之間。為了提高調查的準確性及代表性,各個階段收集的原始數據已按現時香港人口的年齡及性別分佈加權處理,以反映實際情況。有關樣本的資料請參閱調查報告或有關網頁。(*編者按:「一九九八電視節目欣賞指數調查」網頁存放於香港電台網址http://www.rthk.org.hk)

  有別於過往的同類調查,是次調查的範圍除了包括黃金時間播放的節目外,還包括香港電台、無線電視翡翠台及亞洲電視本港台在其他時段播放的本地製作節目,不設時間限制。換言之,兒童節目、婦女節目以及文教節目亦會被列入節目名單之內,但重播、配音、體育及帶宣傳性質的節目則不包括在內。為確保調查公平起見,每個階段的節目名單皆由顧問團於調查進行前商議及確認。在全年調查涉及的一百七十七個電視節目之中,無線電視佔九十二個,亞洲電視佔四十三個,香港電台則佔四十二個。

  綜合全年三個階段的調查結果,一百七十七個本地製作的電視節目所得的總平均欣賞指數為70.6分。當中,全年度欣賞指數排名最高的二十個電視節目,結果見列表(一)。

列表(一):一九九八電視節目欣賞指數調查首廿位排名

*節目類型 : 1=時事及公共事務 2=資訊性 3=娛樂性

  在全年一百七十七個節目當中,「時事及公共事務」節目佔二十六個,「資訊」節目佔五十九個,而「娛樂」節目則佔九十二個,超過半數。不過,「時事少,但整體表現則較佳,全年二十六個節目的平均欣賞指數達72.4分。其次,五十九個「資訊」節目所得的平均欣賞指數亦有71.8分。至於九十二個「娛樂」性質的節目的平均欣賞指數則只有69.3分,相對落後。三個類別中欣賞指數最高的節目分別為無線製作的「星期二檔案/星期三檔案」、亞視的「尋找他鄉的故事」與及無線的「妙手仁心」。

  就個別電視台而言,在一百七十七個節目當中,無線共製作了九十二個,亞視四十三個,而香港電台則有四十二個。香港電台在三台之中取得全年最高的平均欣賞指數,達72.7分。排行第二的是無線電視,全年平均欣賞指數為70.3分。亞洲電視所得的平均欣賞指數則為69.0分。而三台各自比較下得分最高的電視節目分別是港台的「傑出華人系列」、無線的「妙手仁心」及亞視的「尋找他鄉的故事」。


亞視「尋找他鄉的故事」、無線「妙手仁心」及港台「傑出華人系列」分別排列最高欣賞指數三甲位置。

爭取資源繼續發展

  當然,粗略的統計未必能夠顯示不同品種節目的質素,而受眾中不同組群的反應仍有待深究。此外,「欣賞」的定義亦須在日後的研究中加以探討。但無論如何,是次欣賞指數的調查已成功建立一個機制,為日後更具規模的調查鋪路。

  展望將來,「電視節目欣賞指數調查」的調查應該更加頻密進行,一則避免記憶失誤,二則可緊貼節目發展,就每輯每集電視節目提供欣賞數據。此外,九八年的調查只涵蓋本地製作節目,不包括外購、包裝及收費電視節目,亦是調查的局限。在資源容許的情況下,未來的研究適宜增加深度,及設法串連過往的數據,使其更有學術價值,為傳媒的健康發展提供理論及數據。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公共廣播的宿命

文乃揚
2020-04-30

是市場太小還是競爭太少

李敬華
2019-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