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紀華語廣播研討會

1998-04-15

  香港電台為了慶祝香港今年進入廣播七十年暨普通話台成立一周年,舉行一個名為「香港電台普通話台新里程」的盛大慶祝典禮,宣佈普通話台延長廣播時間,同時更在三月三十日及三十一日舉辦了「跨世紀華語廣播研討會」,邀請了中國大陸、台灣、新馬、美加、日本、澳洲、英國以及港澳的二十一家廣播電台一共二十八位負責人,加上香港的學者專家,一起探討華語廣播如何迎接二十一世紀的挑戰。


廣播處長張敏儀、副文康廣播局局長劉吳惠蘭,聯同美國副總領事 Mr. S. Schlaikjer、日本總領事 Mr. Makita、歌星郭富城及陳慧嫻一起主持普通話台延長廣播儀式。

跨世紀華語大聯播

  研討會開下來,成果是豐碩的。與會代表都有很強烈的願望,希望加強合作;代表也探討了怎樣運用數碼廣播以及互聯網,增強跟電視競爭的能力。

  中國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副台長王健儒在研討會結束時還具體提出建議,在跨進公元二千年的一刻,全球華語廣播的電台,來一次大聯播,現場直播同一套節目。這個建議,受到與會代表的支持,王健儒副台長還具體建議,由香港電台牽頭,結合廣東人民廣播電台、上海的東方廣播電台,一齊來籌辦這一次跨世紀的華語大聯播。這個建議,受到與會代表的熱烈鼓掌通過。香港又承擔了一個跨世紀的任務,這不只是香港電台的光榮,這也說明了「一國兩制」的優越性。

  合作可以是多方面的。台灣飛碟電台董事長趙少康就提議,雖然各地華人社區的政治環境及氣氛不一樣,但是在歌曲上是可以互相溝通的,所以華人電台之間可以設立「全球華人歌曲排行榜」,用來反映華人文化的一個方面。這個建議,也得不少與會代表的支持。

分享廣播發展經驗

  除了電台業內之間的合作問題之外,最為各代表所關注的一個問題,是電台如何與電視爭奪受眾?在高新科技湧現的年代,電台又能怎樣回應?

  上海東方廣播電台台長陳聖來為上海受眾的現況,作了一個很精闢的概括說明—上午聽廣播,晚上看電視,其他時間看報紙。這個說明,對其他大城市的受眾,相信也同樣適用。陳聖來台長對廣播有很深刻的認識,曾經發表多篇論文,探討廣播的出路。東方廣播電台,也是九十年代起,繼廣東珠江經濟電台後,成為第二波推動中國大陸電台改革的先鋒。電台把晚上七時至十時的黃金時間拱手讓給了電視,電台並沒有因此而消失,反而開闢了一個又一個的黃金時間。以上海的情況來說,從凌晨至清晨六時的「相伴到黎明」,成為十大最受歡迎的節目之一。同樣的,香港廣播中的凌晨節目,也是最受歡迎節目之一。

  廣播開闢了新時段,又爭奪了在流動空間中的受眾。趙少康宣稱,只要有汽車存在,就有電台的存在。廣播為受眾提供的互動節目,也是其他傳媒所羨慕以及所不能企及的。以電台的公共事務為例,每天早上,香港有數十萬的受眾,在家裡、在公司、在上班途中聆聽及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香港電台副廣播處長朱培慶在研討會上發表論文:「在競爭中發展的香港廣播事業」一文中,對香港這個現況,也有所說明。他說:「電台廣播在公共事務上扮演了這樣一個重要的角色,並不是偶然的,而是經過了二十多年的悉心培育。」這個培育的過程,早在七十年代已經開始,從第一個聽眾來電節目「電話說心聲」到「太平山下漫步」,進而至「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現在聽眾來電的節目,成了香港最直接、最暢通和最有影響力的民意管道。」

科技應用的箇中含義

  新科技的展展,會怎樣改變廣播的面貌,也是與會代表所關心的。放在眼前的,是數碼科技的引進。

  香港電訊管理局首席電訊工程師蘇達寬在研討會上表示,特區政府已經成了一個專責小組,安排在今年八月進行數碼廣播試驗。用數碼科技來傳送廣播,可以解決頻道不足以及電波覆蓋不良的問題。一條數碼頻道可以傳送六個近乎 CD 音質的頻道節目。數碼廣播還可以提供畫面、文字。日後的數碼廣播收音機,是帶有一個小小的螢幕,聽眾既在聽廣播,還可以「看」廣播—看電台節目表,看交通消息,還可以看電台節目主持人的廬山真貌—這一點主持人大概不會答應!數碼收音機估計可以在今年年底在香港生產,屆時就可以把目前每台四千港幣的價格,降低到大概是每台港幣三、四百元。到時候就會有更多的消費者會選用數碼收音機。蘇達寬估計,在今後的五到十年之內,數碼廣播會逐步取代了中波以及立體聲調頻的頻道。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訊息網絡研究所所長張國偉教授在「互聯網與互動廣播的發展」一文中,更進一步預見廣播收聽的現行模式,在未來一、兩年內,會有很大的改變。隨著電腦軟件的開發,聽眾可以擁有一個為個人而設的台道,把個人喜歡收聽的節目預錄下來,隨時可以收聽。這種情況的出現,就會打破了「上午聽廣播,晚上看電視」的模式,屆時陳聖來台長要費煞思量,再為受眾收聽的行為,作另一番解說了。

  傳媒引用最新科技,所為何事?台北之音電台台長徐璐說,她把台北之音的節目上了國際網絡,又費時間,又拿不到廣告,真的不知道所為何事?她去美加的時候,也詢問了上了網的多個電台台長,得到的答案,令徐璐台長大感寬慰,因為他們也不知為什麼要把節目上網,只是很多電台把節目上網,他們也趕時髦,也要上網。這真是一個很生動的說明。

  科技往往走在使用者之前,而且在使用者在「使用」的時刻,大概還未能充份了解箇中的含義。同樣的,我們對歷史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天我們對「跨世紀華語廣播研討會」作了如上的表述,大概還沒有充份理解得到,這一次的研討會的全部意義,但是我們或許可以這樣說,研討會已經在華語廣播的世界中,為迎接二十一世紀的挑戰,揭開了序幕。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公共廣播的宿命

文乃揚
2020-04-30

數碼媒體Vs人類福祉

李月蓮
201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