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香港傳播業的發展

2003-11-15
本地電視台面向區域化發展。
數碼廣播是全球不可逆轉的科技潮流。
香港電台扮演公營廣播角色。
多頻道網絡年代的來臨是全球發展趨勢。
過去七十五年香港的廣播業主要以服務本地市民為主,節目的內容亦充滿香港特色及本地情懷,在經濟高速增長的七、八十年代,更創造出獨特的香港影視文化,在節目輸出方面一枝獨秀。隨著香港經濟滑坡,單靠內部經濟再難支撐傳播業蓬勃的發展,開拓區內市場成為生存的首要任務,而過往以香港為本位的發展方向亦難以繼續。伴隨中國市場日漸開放和更緊密關係的安排出現的改變,令本地的廣播業很大可能走向兩極化發展:部份媒體會緊隨其他經濟活動的步伐,增加在國內市場的參與,晉身成為區域性媒體;當然亦有廣播機構紮根香港,以地方事務為主。


地面免費電視全面區域化發展

希望晉身為區域性媒體,以廣東省市場為基地的,以本地兩家免費電視台----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簡稱:無線)及亞洲電視(簡稱:亞視)表現得最積極。從經營數據可以看到國內市場對無線的盈利貢獻愈來愈重要,二零零三年上半年無線從香港業務錄得上市以來首次虧損,可見本地市場對集團盈利貢獻的重要性顯著下降;相對而言,國內的收入卻有五倍增長,因此即使廣東地區的落地權未有進展,無線亦會積極開拓內地市場;難怪無線高層高調提出希望夥同亞視向政府尋求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希望突破內地廣播市場的規例,如不限港人及藝員的數目、放寬非內地製作的電視劇在黃金時段播放的限制等。 

至於亞視方面,其地區化步伐比無線更急速,亞視能成功打開廣東省落地權的缺口及落實廣告分成協議,可算是本地電視業進軍國內市場的一項重大突破,對本地同業日後進場有示範作用。今個月內亞視與廣東省有線網正式公佈廣告分成協議,意味亞視可以正式分享國內媒介產業的市場收益。據估計,目前廣東省有線電視觀眾約一百萬戶(約四百萬人),亞視若能成功佔有一半收視,便可彌補香港市場的不足。據香港傳媒估計,亞視在國內的廣告收益應有二至三億元之間,面對這可觀收入,亞視勢難避免在節目內容及製作上,要顧及廣東省內觀眾及廣告客戶的口味及需要,而國內觀眾的興趣,很有可能與本地市場構成衝突。亞視如何化解兩個市場的差距及滿足二者不同的需要,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考驗。

除了無線、亞視以外,尋求在國內作有限度落地及在珠三角落地還有有線寬頻的頻道,而有線電視正加速在粵的發展步伐,如爭取以節目供應方式透過廣東省台數字電視網絡轉播其自製內容,即是華語新知台和粵語娛樂台節目。

CEPA若能擴展至電視產業固然令本地廣播業得益,而香港的電視台亦有實力佔據廣東省內市場,但這同時意味著本地的主流電視台,極有可能全面淡化地方色彩而提早邁向大中華化。


數碼廣播的發展步伐蹣跚

數碼廣播是全球不可逆轉的科技潮流,三年前港府已發出諮詢文件及訂出廣播業過渡至數碼化的進程,後來遭業界以等待中國傳播制式出爐為理由而暫時擱置。而國內由於要開發自己的數碼廣播制式,其中要處理不少技術及中間件的制式問題有待解決,令相關的標準未能出台,而香港的數碼廣播步伐,亦因為要配合國內市場的標準而遲遲未能啟動。最近港府已意識到即使國內標準未能落實,本地電視台數碼步伐亦不能再拖延,很有可能會要求各傳播機構在設施及製作上盡快數碼化,再等待傳送制式的落實。

與此同時,電台廣播的數碼計劃亦出現轉機。三年前的諮詢文件政府以數碼收音機成本太昂貴為理由,建議擱置電台數碼化的構思。幾年下來,科技的進展令數碼收音機售價回落至合理水平,而數碼科技匯流亦令電台與其他傳播科技有聯網的需要。傳聞有親中團體有意經營電台需要額外頻道,亦凸顯電台數碼化有利頻道多元化,會否因此令政府重新考慮將電台廣播全面數碼化的計劃,值得業界關注。但無論如何,本地電台廣播必須要借助互聯網及數碼化動力,才能衝出香港,擴大至整個華人市場。

配合廣播業的數碼化發展,特區政府更要處理數碼匯流引起的種種問題。在可見的將來,首要檢討不同傳播科技的匯流問題及有關政策出現的矛盾。短期要處理的是互聯網「傳送」電視服務問題出現的爭議如何解決,要考慮互聯網電視是否需要發牌監管,一方面盡力做到規管架構一視同仁,另一方面又希望不窒礙新科技的發展,令規管架構能切合科技變遷;而長線的考慮是政府對數碼匯流的遠景有何看法?它希望理想的傳播市場發展至甚麼模式,當市場全面數碼化後釋放出大量頻道,政府會否完全以經濟原則規管取代社會性原則?而政府在調控市場方面的角色又如何作調整?


收費頻道針對小眾

隨著銀河衛視在今年底加入收費電視市場角逐,本地傳播市場將推進一個新局面:會全方位進入多媒體多頻道的競爭。對觀眾而言,這一場遲來之戰無疑令價格與節目頻道上提供更多選擇;但對廣播業界而言,暑假以後幾個電訊商的高調介入廣播市場,顯示廣播及電訊營辦者之間的角力正趨白熱化。廣播市場的技術門檻降低,意味著未來可以容許有更多不同類型的營辦者加入角逐,當然市場能否接受,就要視乎電視節目口味小眾化發展的程度。

事實上,在網絡年代,年輕一代對電視節目的要求是要有自主性,這與寬頻電視在市場受落的反應吻合。而隨著兩間地面免費電視台轉向地區性發展,重心很有可能不再以香港觀眾為本位,本地觀眾更有需要倚賴個別收費頻道,以滿足對地方色彩及個別興趣節目的要求;加上收費電視營辦商以更彈性方法吸納客戶,例如開始以零售形式經營收費頻道,相信隨著香港經濟環境改善,收費電視應該有更廣闊的市場空間。若參考已發展國家的經驗,其未來的發展應該可以超越本地免費電視。


香港電台的前景

香港電台作為政府部門及公營廣播角色的尷尬處境一直難以化解,而回歸以後面對的矛盾增加,令香港電台更有迫切性去澄清其發展方向,否則難以作長線部署,未來五至七年可以說是落實港台去向的關鍵時期。過往有關香港電台前景的討論,一直被中外媒介用作量度香港新聞自由的指標,七一大遊行之後民意空前高漲,相對政府管治威信處於弱勢,這政治環境對落實港台發展前景實在有利亦有弊。利好之處是在此政治氣候下公眾需要一個能代表民意的廣播機構,港台要扮演公營廣播機構的角色應該不難得到公眾支持;可是,若政府處於弱勢,各部門對推行新政策便會傾向保守及被動,因害怕動輒得咎,加上港台公司化事件一直處於風暴核心,在此環境又怎能期望政策科官員有積極性改變港台現狀?

但在政府日益削減經費的日子,要港台保持現狀亦非理想安排,因為最終亦難逃萎縮命運。在此各方未有定案時刻,港台尤須要以積極態度,為開拓美好前景作出部署,特別要向政府及全港市民展示其具備高質素製作的能力及廣播節目的市場競爭力。畢竟港台要步向公司化不能一蹴即就,亦不能單靠政府主動而缺乏具體表現,若香港電台要決心成為真正獨立的公營廣播機構,在未來的日子更要努力朝這目標前行。


多媒體頻道帶來的衝擊

面向未來本地廣播業,除了是區域與地區、電視與電訊,以及大眾傳媒與小眾網絡媒體之戰外,傳統廣播業還要面對一些並非以互聯網作骨幹,像社區網絡電視潛在的挑戰。例如現在不少大型屋苑已擁有私人建設的廣播網絡,若它們要發展社區電視,又或者有宗教社群或異見團體要發展小規模電視台,是輕而易舉的事;事實上,隨著互聯網技術日趨成熟,與及網絡群體的逐漸形成,傳統電視台要面對的經營困難逐漸增加,因而對要求放寬規管政策的壓力必然擴大,因此政府更需要有明確的應變方法,去處理科技劇變對傳統行業帶來的挑戰。

無論以何種技術傳送,電視頻道眾多已經成為全球必然發展的趨勢,西方國家由於言論自由的傳統及民主體制,無論在政治及經濟上都有足夠空間可以包容日益膨脹的大小頻道;但本地廣播媒體身處在一國兩制的特殊情況,若多媒體頻道以同樣步伐增長,首先必然衝擊現有的政治空間。在大眾廣播年代,政府尚且可以通過牌照監管及平衡廣播機構的偏激做法,但在多頻道網絡年代,即使政府要規管亦恐怕難以執行。特別在後七一的政治敏感及弱勢政府時期,可以預期多頻道年代的來臨,應該伴隨著更多元化的政治言論空間。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公共廣播的宿命

文乃揚
2020-04-30

是市場太小還是競爭太少

李敬華
2019-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