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營廣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 香港電台的經驗

2005-03-14
廣播處長朱培慶 (左二)與出席大中華地區廣播電視業發展前瞻研討會的講者嘉賓合照, 包括: (左起)尼爾森媒介研究大中華區董事長王德林, 廣東電視台副台長陳永光 及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韜文.
今天討論的題目是「公營廣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香港電台已經踏入第七十七個年頭,作為香港唯一公營廣播機構,我們面對甚麼樣的挑戰和當中有何機遇?這是我們要不時檢討的課題。我最近翻閱讀了英國廣播公司(BBC)前總裁Mr. Greg Dyke的自傳,談到他在BBC的工作。他上任之初,即與各地員工會面,了解他們的情況。他每次都提出這個問題:我們應如何改變以改進我們的服務?(What do we need to change in order to improve our service?) 我相信,每位在公營廣播機構工作的人都應不時問自已這個問題,檢視自已的工作。在今天的傳媒環境中,我們不單要改進服務,還要作一些改變,來適應社會環境、技術進步和公眾期望等各方面的轉變。今天,讓我由Greg Dyke這個問題開始,檢視公營廣播的公共價值。

傳統上,公營廣播機構肩負著「提供資訊、教育及娛樂」三大功能,這是一九二七年英國廣播公司成立時,其第一任行政總裁Sir John Reith提出的理想 。他認為,公營廣播服務,應超越商業考慮,同時獨立於政府的控制。這三大功能的具體任務是服務市民,拓展文化和民主,這說明我們的服務是服膺於公眾利益,代表市民大眾,反映他們的想法。這些理想在上一個世紀,一直被視為公營廣播機構重要的使命,得到廣泛認同。

然而,社會不斷發展,民主與教育程度提升,受眾對廣播服務已不單單滿足於傳統上「提供資訊、教育及娛樂」三大功能;舊日受眾是單向和被動的接收訊息,今天,他們已懂得選擇性的接收,而且主動地要參與其中,廣播製作因而要考慮加入互動的內容。在這種變化之下,公營廣播的功能與角色,起了怎樣的轉變?我們如何因應這些轉變,繼續發揮功用?我們是否要為公營廣播重新定位?我們將面對甚麼的挑戰?作為公營廣播機構,我們有那些機遇?我嘗試從海內外同業的例子,與大家分享香港電台近年發展的經驗。


香港電台今天面對的挑戰及對應策略

過去,無論是電台還是電視,公營廣播服務的出現,都是因應技術規限 ---- 大氣電波的有限頻譜資源,加上其推動社會及文化發展的角色,和公眾對商營廣播服務的不信任和不滿足,讓公營廣播服務在世界各地,雖以不同形式營運,但卻一直佔有舉足輕重的席位。然而,數碼年代來臨,受眾有多種渠道取得其所需的資訊,廣播服務不再站在資訊傳播的高地,製作節目「傳播」予受眾,相對於過去受眾只能選擇觀看(收聽)或不觀看(不收聽)節目,又或者只能在有限的電台或電視台之間作選擇,今天,他們的自主性就大得多。由於頻道眾多,傳遞方式五花八門,受眾已由被動的接收者轉而成為具有主動權的「用家」。傳播者與受眾的關係從而起了根本性的轉變,由單向的傳遞,變為雙向互動。

User,即「用家」是新媒體常用的術語,我們現在要如何照顧這群用家的需求?

美國佛羅里達州WHYY. Inc 的經驗讓我們明白傳播媒體不能固步自封。WHYY成立於五十年代,在佛州分別營運一個電視和一個電台頻道,多年來發展停滯不前。一九九七年新主席上場,提出新的發展路向並大規模改革工作文化 ;WHYY首先開展建立「公共空間」策略,節目製作務求更貼近社區需要;又重組製作隊伍,定出長者、兒童、教育、文化藝術和新聞及公共事務五大節目發展方向,以跨平台方式籌劃節目。另外,又加強與地方組織建立關係,甚至借出地方予當地團體,舉辦文化活動。由此,WHYY由單純的廣播媒體,成功變身成為一間具影響力,與佛州社區關係密切,同呼吸同生活的廣播機構。

內地對公營廣播的概念與西方發展雖然略有不同,但在提供服務方面,卻有共通之處,他們都沒有脫離群眾;廣東、湖南、浙江及雲南等省級電視台的公共頻道,很有特色,形象鮮明,例如,廣東台把公共頻道定位在生活服務,北京台的公共頻道定位是旅遊交通,海南是生活、服務和娛樂,浙江台的公共頻道更提出「以人為本,服務公眾」的理念 。河南電視台的公共頻道對自己的社會形象就更在意,啟播後即展開各類型關懷社區的活動,成功在短時間內建立頻道的影響力,現時,這頻道已成為河南省內覆蓋率最高,極具影響力的電視頻道。

公營廣播的服務還需要多元化。多元化除了節目種類,反映社會價值外,也包括了發送渠道。

香港電台近年嘗試製作多種類型發揮跨媒體效應的節目。港台周末一個很受歡迎的節目《與CEO對話》,從一個電台為本的製作發展為電視節目;去年初,我們的網上電台TeenPower啟動,這個發展一方面是回應現今青年人較多使用互聯網,另方面也嘗試在另一平台提供服務。TeenPower除了加入視像和互動的網上元素外,部份節目也與電台節目互相掛A擴大節目的影響力。電視部每年的外判及內判計劃,都是鼓勵年青製作人員創意的計劃;今年初推出的一個關於拯救瀕危華南虎的製作---- 《放虎歸山》系列,是年青製作人員的新嘗試,節目把電台廣播、電視製作和互聯網三者結合一起,把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透過不同的平台發揮,當中的意義又豈是收視率或收聽率可以涵蓋!在不久將來,港台網站會進行一些改革,令用戶在節目編排上享有更大自主權。

在探討新技術方面,香港電台很樂意擔負先行者的角色。過去,港台多次走在廣播技術發展的前線,例如一九七六年我們率先採用短波調頻立體聲廣播,開創亞洲先河;一九九四年香港電台是本港首個推出互聯網服務的媒體,香港電台網上廣播站今天已是一個內容豐富,資料多樣的網站,每天平均點擊率達1,800萬次,反映我們的努力得到公眾的肯定。近年,我們先後測試不同制式數碼聲音廣播技術,探索最適合香港環境的數碼聲音廣播技術。對於數碼電視即將在香港推出,我們今年已經著手籌劃以數碼制式製作的節目,以及嘗試以高解像技術攝製部份節目。我們期望,無論是節目類型、攝製方式和製作人員培訓等方面,都能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我們也很樂意把經驗與業界分享。

世界各地的公營廣播機構都面對財政壓力的難題,不斷被削減資源成為各公營廣播機構的共通問題。最大的矛盾在於資源收縮,令機構不願意作新嘗試,於是在一個惡性循環下不斷萎縮。外界一般認為,公營廣播機構每年坐享政府大筆撥款或者牌照費,沒有盈利壓力,通常不思進取。

恰恰相反的是,公營廣播機構不能靠市場受落的節目賺取利潤,卻要不停思考:我們能為公眾提供甚麼優質的服務,以取得撥款或者牌照費?這正是推動公營廣播機構為社會建構價值的根本動力。

海外同業的經驗說明,只有與市民大眾更貼近,彼此同步同呼吸,才得到廣泛支持。英國廣播公司在二零零零年面對牌照費檢討時,曾經大刀闊斧改革,投放更多資源在節目製作上,結果得到大眾認同,牌照費得以增加1.5個百份點。

節目質素對公私營廣播機構同樣重要,在資源投放方面,公營廣播機構因為沒有盈利壓力,會更願意投放資源製作優質節目。英國廣播公司製作《藍地球》系列,籌備前後五年時間,投放了七百萬英鎊,單是首集在英國就取得1,200萬觀眾的收視 。商業機構受制於成本與回報的計算,縱使是優良節目品種、上佳的創作概念,也未必付諸實行。由此可見,公營廣播機構投放的不單是金錢和時間,還包括培育製作人員與為觀眾提供高欣賞價值節目,這都不是商業回報可以衡量的。

就以我們投入比較大量資源製作的《傑出華人系列》為例,當我們定出採訪人物後,製作人員由資料搜集、接觸被訪者、深入了解被訪者,以至訂定採訪計劃等,籌備時間與精神心力, 在本地電視製作中,堪稱空前。


重塑新時代的價值:更可信、更開放

歐洲廣播聯盟主席Mr. Arne Wessberg 曾經提出,在數碼年代,公營廣播機構應著力推展民主及多元化;確保我們的服務讓每位受眾可以通過不同的渠道取得 。Mr. Wessberg道出了我們的挑戰是如何在新技術的衝擊下,建立適應時代需要的定位及運作模式。而在今年一月底,歐廣聯更召開聯席會議確認:「公共電視台應成為支持社會凝聚的基本力量,在地面數位電視發展中扮演一個關鍵的角色,消除造成數碼用戶和非數碼用戶之間的差別,並向公眾提供免費享用的不同內容和新服務。」

二零零零年,BBC開展了由節目、服務到機構文化的大規模改革。當時新上任的總裁Mr. Greg Dyke認為,BBC需要自強以應付激烈競爭,除了節目上大刀闊斧的改革外,他也在機構文化上著手,推展一項名為 「Making It Happen」的計劃,由員工提意見,總的目標是要探討如何改革以改進服務,重塑機構價值。結果,員方反應熱烈,綜合收集的意見,員方提出機構六項核心價值:

(一)以可信為英國廣播公司的根本,要獨立、公正、誠實;
(二)以觀眾為服務中心;
(三)以製作高質素具效益節目為傲;
(四)以創意為核心;
(五)以個人最大努力締造多元發展;
(六)以團結為力量。

這些核心價值反映在節目與服務上,就讓一個公營廣播機構成為一所以人為本,可信可靠並具創意的機構。

去年,BBC再提出政策文件,探討如何在數碼世界中重建英國廣播公司。文件陳述建構BBC的三大原則:普遍性(人人皆可獲取)、公平公正(反映社會不同需要及利益)及公眾問責。在新的數碼年代,BBC進一步提出,要為社會創建五項公共價值:

(一) 民主價值:提供可信和不偏不倚的報道與資訊,支持公民生活及國家政策辯論,鼓勵參與。

(二)文化及創意價值:豐富文化生活,培育人材及創意,頌揚文化藝術遺產,拓展全國溝通。

(三)教育價值:提供正規及非正規教育機會,提升公眾的技能與知識。

(四)社會及社區價值:加強溝通了解,促進社會凝聚與諒解。

(五)環球價值:提供可信的國際新聞及資訊,支持英國的全球角色,並向世界展現英國文化。

在數碼年代,廣播節目競爭激烈,公眾選擇眾多,公營廣播機構的角色必須作出調整,與時並進。台灣公共電視認為,公共電視是文化創意產業的一環,製作人員應比商營電視台有更高的自我要求。去年,台灣公視嘗試透過成立讀書會、讀「影」會,鼓勵討論風氣,提升員工對製作質素的要求 。

我們在去年底,也開展新一輪關於香港電台使命與信念的討論,探求在新時代的角色和服務。

作為一家歷史悠久的公營廣播機構,港台計劃在未來創建新時代的公共價值與效益。具體來說,我們有兩個目標:就是成為一個更可信和更開放的媒體。

在可信層面上,我們設定的工作目標有:

*成立一支專業的隊伍,籌劃提升專業素質,定期舉辦研討與外界交流,也要求所有員工需定期接受專業培訓;
*與學界及專業團體研究,訂定公信力調查,並定期跟進;
*在新聞及資訊節目方面,積極研究成立新聞及資訊頻道;
*推動傳媒教育,共同提升傳媒專業水平,並開放工作實習機會,協助提升傳媒新血的專業 能力;
*定期召開公眾講座及研討會,聆聽公眾意見,提升服務。

在開放方面,我們對外的承諾是:

*開放港台節目庫,方便公眾觀賞及收聽;
*開發更多不同渠道,發放更多港台電視及電台節目;
*與商界合作,以不同形式,開發更多港台產品,服務公眾;
*與教育界合作,開發資源,推動通識教育;
*開放邀請公眾參與協助節目製作,提供節目素材。

與內地和海外媒體合作方面,我們的計劃包括:

一:加強人材培訓及技術交流。就以星期一剛在廣東電視台播出的《泛珠三角演義》,便是香港電台與廣東電視台最新的合作計劃,攝製9+2泛珠三角經濟融合專輯。這個節目去年在香港推出,反應良佳,這次合作大大發揮兩個媒體的各自優勢,真正做到人材與技術交流。

二:目前我們又與廣東電視台籌劃,共同製作一齣探討中國近百年留學海外華人成就的紀錄片 ----《百年留學》;另外,又與南方電視台商討合力製作《粵港建築系列》,及《讓夢飛起來》兒童專輯。

三:在地區合作方面,我們今年會特別與亞太廣播聯盟屬下會員機構,跟進南亞海嘯災難後的重建工作;香港電台將為有關專題製作,擔任監製的角色。

無論與內地,抑或與海外媒體的合作,這些計劃都是以「交流、合作、發展」為宗旨,一方面讓製作人員從構思題材、資料搜集到拍攝,互相交流心得和意念,另一方面也為不同地方的觀眾,引進新製作,增強製作的觀賞群,刺激觀賞度。


總結

在開始的時候,我提出一個問題:我們應如何改變以改進我們的服務?香港電台將透過我們的專業的團隊,為公眾提供高品味、回應社會需要和反映香港文化價值的節目,發展成一個更可信、更開放的機構。


(*編按:原文發表於二零零五年三月十日「大中華地區廣播電視業發展前瞻」研討會)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公共廣播的宿命

文乃揚
2020-04-30

The BBC: A British Success Story In Danger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2015-04-05

Renewing the BBC Royal Charter: A cause for concern?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
2015-03-19

對公共廣播服務的承擔

張楚勇
2013-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