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公司化構思.邁向產業化之路 — 談香港電台的挑戰與出路

2005-11-15
香港電台的地位與去向再起爭議。
香港電台舉行公眾諮詢會,港府被傳委任委員會研究公共服務廣播的方向,使香港電台的地位與去向再起爭議。

新聞傳媒是社會公器,負有提升社會面貌,提升人民質素的使命。作為公營電台的香港電台所製作的節目,更負有維護言論自由、申張公義、提供優質娛樂節目、服務社會的職責。香港電台節目雖然多年來備受各種爭論的困擾,但在發揮傳媒傳統職能所取得的價值成效,是不爭的事實。 但是,港台也必須面對高科技革命與全球化的挑戰,重新定位,超越「公司化」的構思。「公司化」誕生於九十年代初,有特定的時代背景,背負過重的政治包袱。到今天,「公司化」這概念已不足以涵蓋港台改革未來的路向,港台應朝向產業化、數碼化及公共化的方向發展,徹底與公務員體制脫鈎,建立全新的資金營運與管理體制。

香港電台必要加強成本控制運算、人力資源鋪排、資產管理等,以面向市場競爭,再透過技術設施提升,將資產數碼化,提高經濟收益,減低對公帑的倚賴,為公共化提供條件。

發揮節目的潛在價值

在新科技的衝擊下,傳媒正面對傳播技術、經營與管理模式的典範轉換。資訊與娛樂內容的傳統傳播方式已急速被淘汰,譬如音樂,聽眾可到網上免費或付費下載心愛的歌曲,不需再買光碟。時代華納不久前在網上推出最新熱門劇集,可隨時任人下載到電腦或iPod,半小時劇集只售兩元美金。譬如美國最有地位的深度時事節目《前線》(《Frontline》),已將節目放在網上,在香港可輕易線上觀看。漸漸我們不是坐在電視前看節目,而可在電腦、iPod、手機在巴士、地下鐵、火車觀看新聞與劇集。

因技術門檻下降,任何機構甚至個人都可製造視聽節目使用網路傳播。內地權威主流媒體已推出網路廣播與網路電視頻道,發展勢頭兇猛。

香港電台長時間以來,無論是電台,還是電視部,都製作了大量具有文化性、教育性、歷史性和資訊性內容的節目,這些節目大多在香港電台本身的電台頻道,和借助其他電視頻道播放後,便未有作出進一步的處理,這明顯地是因為電台本身資源與體制所限,而未有將節目的潛在價值加以發揮,過往製作的大量節目就更完全束之高閣,應有的價值完全被忽略。

香港電台節目被忽略的價值,主要在文化累積、歷史紀錄和教育作用三方面。大量富有歷史性的有聲資料(由早年的開捲式磁帶錄音,到現今的數碼錄音)和影像資料,由於欠缺資源加以整理,將之系統化、數碼化、文字化,用以出版或建立網站,這些珍貴資源不少正淪於消亡,部份早期錄音更相信因為磁帶老化,已無法挽救。這些錄音,既有香港民間藝人杜煥、何臣的地水南音,盧家熾、呂培原、張世彬、陳蕾士等中樂名家的演奏,各種中國傳統地方戲曲,特別是大量紅伶老倌的粵曲演唱;亦有不少當年自歐美東來登台的西方古典音樂大師的演奏錄音,可以說是香港長期的文化累積珍貴成果。

至於在香港電台節目中留影留聲的眾多歷史事件和人物,更是香港可靠的一手歷史紀錄;這些節目在教育上更能發揮重大作用,甚至其中不少更具有市場價值。香港電台這些年來因為政府財赤,經費不斷被壓縮而叫窮,但卻擁有這些數量和質量同樣驚人的寶藏而未能善加運用,那就仿如是托著金缽頭行乞的叫化子!

香港電台的數碼化與產業化,將為脫離政府架構及官僚框架創建條件,將節目潛在價值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現時經過多番爭取下,香港電台終能將部份電視節目售予其他電視台播映,及交予商業製作公司製成光碟作商業性公開發售,並能在撥歸政府庫房的收益中回扣製作行政費用,用作為香港電台資源,這可說是爭取特區政府改變規條初見成效,但亦是一個開始。將節目判給商業公司以所引起的版權問題爭議,顯示管理的法規同時需要審核與修改。

創意產業之路打通,香港電台節目潛在的巨大價值便可從三方面去進行蜚得以釋放出來。
 
*文化累積價值-與文字出版公司、影音製作公司、網頁製作公司,及各種文化組織機構合作。
 
*歷史紀錄價值-與圖書館、博物館、歷史檔案館、文物館等組織,甚至商業機構合作。
 
*教育作用價值-與教材出版社、教育城、大學、學校、教育機構等合作。

通過這些合作方式,這些收益能直接用以支援節目製作,香港電台製作的自主性亦得以加強。發掘電台節目的潛在價值,將之變為能帶來製作資源的創意產業,這既符合政府多年來鼓吹創意產業的政策,又能減輕公帑的支出,這一切都現實和可行的。

重大文化資源

奧地利的薩爾斯堡研究中心(Salzburg Research Forschungsgesellschaft m.b.H),於二零零一年時發表名為《一份對未來文化經濟領域當中技術前景的學術報告》,分析了在當前急速變化的情況下,文化、社會和經濟的大趨勢,文化資源和文化組織及歷史組織(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等)的相互關係。薩爾斯堡Forschungsgesellschaft研究中心坐落在奧地利薩爾斯堡市,是個非贏利性的研究組織 http://www.salzburgresearch.at。

報告指出:「在如今的資訊社會中,歷史組織 (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的功能將會加強,歷史組織將不得不系統地捕捉、組織、保存和關注那些數位資訊,並增強其可訪問性,那些包括網頁、數位影像、數位藝術的資訊被視為現在,乃至下一代最有價值的東西。

對於那些數位形式存在或應運而生的文化藝術品,我們有必要建立一個新的組織去捕捉這些抽象的文化表像。在資訊社會當中,主要的內容來自於文化產業,而文化產業必須去接受和容納商業活動中,如策略性聯盟所帶來的商機。

在這樣的商業活動當中,文化組織可以從中獲利,而他們所需要做的就是向媒體機構提供相應的文化資訊(B2B)或者他們自己直接向客戶提供增值服務(B2C).為了文化電子商務的興盛,文化組織和歷史組織必須重新尋找定位。」

香港電台的節目是香港社會的一項重大文化資源,此一重大文化資源能變成創意產業,為香港電台帶來實際的經濟效益固然重要,更重要的發揮文化組織、歷史組織的上述三項巨大而無形的價值。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公共廣播的宿命

文乃揚
2020-04-30

The BBC: A British Success Story In Danger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2015-04-05

Renewing the BBC Royal Charter: A cause for concern?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
2015-03-19

對公共廣播服務的承擔

張楚勇
2013-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