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走幾步,完善公共廣播政策檢討

2006-02-15
公共廣播服務不應淪為私營廣播市場的附屬品。
香港電台主動進行數碼聲音廣播系統測試。
政府成立獨立委員會,檢討本地的公共廣播服務。我們支持政府銳意改革,因為,香港一直缺乏長遠和全面的廣播政策,而隨著廣播科技和社會的發展,香港電台的營運效率、問責制度和發展路向也有必要重新檢討。不過,這麼理所當然的事情,卻被外界認定是「借刀整治港台」。外界有如此反彈,原因是今次的公共廣播政策檢討有欠完善。

忽略公共廣播的基本原則

  政府表明只集中檢討公共廣播的理念、架構和資源運用,對於一些核心價值和原則,例如編輯自主及新聞自由,卻是避而不談。

  廣播服務在社會、文化以至政治上有著強大的影響力,與公眾利益息息相關。由是,公共廣播機構必須堅守編輯自主,才可建構出一個獨立資訊平台,讓市民自由地表達意見,為市民提供不偏不倚的資訊。也只有一個沒有受到商業及政治利益影響的言論空間,才可以兼容不同聲音、促進理性辯論和監察政府的表現,真正做到為市民服務。全球的公共廣播機構也以此為目標,不斷去重新檢討和鞏固這些基本原則,並設立機制,避免政府或企業財團干預編輯的自主權,喪失其獨立自主的角色。

  過去,香港電台多次被批評沒有充當愛國宣傳機器,更「陰陽怪氣」地拿著公帑一天到晚對政府指指點點。是的,用公帑卻又罵政府,那確是有點「怪」。但各國的公共廣播機構的財源,大部份也是仰賴公帑支持,其政府卻從來沒有要求這些公共廣播機構要受制於「中央」,成為政府喉舌。英國的制度便正好反映這種公共廣播機構與政府「保持適當距離」的關係(an arm’s-length relationship)。香港電台今後如何卸下官營電台的包袱,貫徹其編輯自主權,是必須正視的問題。檢討中卻偏偏連這核心價值也忽略,不予以認真處理。

避談香港電台公司化

  說要檢討公共廣播,研究曾於二十年前在「廣檢報告書」中提出的香港電台公司化建議,當然並不能缺少。不過,這個良好的提議,顯然不是今次檢討的重點所在。事實上,現在港台所面對的問題正是其政府部門的身份,令至其往往需要依從政府規章辦事,既令港台未能滿足市民的需求,在開源上也「縛手縛腳」,更被外界質疑其成本效益。政府正逐步削減公營機構經費,公司化可令港台的資源靈活調動起來,也可以一改其財政和營運模式缺乏彈性的紕漏。

  香港電台若維持現有的經營模式,只會繼續招來類似的爭拗。唯有把港台公司化,促使港台利用既有優勢,製作更多高質素、多種類而又創新的節目,既擴闊市民在文化和資訊上的知識領域,又可以創造收入以補貼營運,更令其他的私營廣播機構因競爭而進步。一舉多得的建議,在今次的檢討中卻被排到議事程以外。

沒有數碼廣播時間表

  政府避開敏感的自主獨立和公司化不談,但連有助提高節目質素的數碼廣播也是隻字不提。電台廣播數碼化的好處是其音質比現在的類比式廣播清晰,節目可以更多元化。在同一段頻率上,過去在類比系統下只足夠播放聲音,數碼廣播卻連文字,以至影像都可以一起播放。

  我們可以預期,數碼廣播在市場上將會愈來愈重要。香港電台大可以利用科技上的優勢,將節目重新組合及分類,以照顧不同受眾的口味,在滲透率上突圍而出。再進一步,香港電台甚至可以藉此強化其優質節目形象,逐步建立其品牌,步向產業化。再者,香港電台也可以擔當先鋒的角色,推動其他廣播機構製作高質素的節目和採納先進的科技。

其實,以香港的自由和法治的客觀條件,最有利成為國內的傳媒娛樂文化工業中心。但政府又是否這番心思和遠見呢?
  對於數碼廣播發展,政府從不積極推行,亦從來沒有正視廣播政策落後於廣播科技的問題。過去,只不斷以數碼廣播前景不明朗為藉口,強調應以市場主導,把有關政策一再拖延。但事實上,電台數碼化在世界已經非常流行。以英國和德國為例,其數碼電台的覆蓋面已超過百份之八十五。單以去年計算,在英國所銷售的數碼收音機已接近一百五十萬部,也有超過百份之十的家庭用戶使用有關的服務。在丹麥和比利時,數碼電台也將會在今年全面覆蓋。挪威亦已計劃在二零一四年全面停止類比式廣播。在亞洲方面,南韓預計,今年將銷售超過二百萬部的數碼收音機,新加坡政府在今年也會推出一系列活動,向市民推廣數碼廣播。

  很明顯,各先進國家都在積極推動數碼廣播。而最重要的,是他們都是以公共廣播服務牽頭,藉此鼓勵民間電台和私人企業參與廣播服務,鼓吹多元文化,也令其創意和廣播產業更具競爭力。

  相比起其他國家,我們連一個數碼廣播啟播的時間表也沒有,今次的檢討中,也未有計劃討論有關的議題。作為一個有視野、有遠見的政府,香港應該制定相應措施,加以配合和鼓勵這方面的發展,令香港的廣播產業更具競爭力。如今政府閉門造車,甘願與國際潮流背道而馳,又豈能徹底改革公共廣播服務,為香港社會締造真正的言論自由和多元空間?

  要令開展數碼廣播服務,新的廣播大樓便應盡早建成,香港電台總部內的設施也需要更換,但整項計劃多年來卻一直被擱置。回看九四年底,香港電台是本地首個設立網上廣播站的電台,到今天各個商營電台倣效,而民間的網上電台也愈辦愈多,足見證港台在推動新媒體發展的貢獻。接下來發展數碼廣播的工作,我們還需港台「開山劈石」,才有可能帶來重大的進展。

落伍的廣播政策

  要檢討公營廣播的成效,其實政府不能只檢討公共資源的分配、問責和管治問題,更重要的是要一併檢討香港的私營廣播現況,完善已經落後多時的廣播政策。廣播政策不單是指娛樂的元素,還應包括教育、提供資訊和推動公民社會環節。現在香港的廣播政策卻只著重低層次娛樂,製作量雖大,但節目性質卻是單一和不斷重複,忽視廣播可推動知識、理性、創意、多元社會的責任。

  在今次的檢討中,政府沒有全面審視本地廣播政策,當然不幸。但更可悲的,是它反過來提出公共廣播是「市場干預」,說香港電台是「窒礙商業廣播服務發展」的因素。彷彿視本地的私營廣播服務為典範,不但不需要檢討,公共廣播服務更應淪為私營廣播市場的附屬品。

  其實,現今的公共廣播服務,他們從來不是因為市場缺乏廣播服務才存在的。世界廣播政策的大方向,是選擇多元化和市場開放。公營廣播從不是為了增加觀眾、聽眾的數量,而是為了提升市民和社會的素質。香港也是一樣:並不是因為全香港沒有電台播放樂曲、時事新聞、教育資訊,才需要香港電台。香港電台的存在,是為確保市民可以在不被政治和商業利益支配的環境下,可以得到真正公正和開放的高質素的資訊內容。若政府和社會認為公共廣播的存對廣播事業的發展有負面影響,公共廣播從此將會被邊緣化,變得可有可無。

委員會缺乏公共廣播服務的營運經驗

  政府是次邀請資深傳媒人牽頭去討論公共廣播服務的發展。他們雖然是新聞界中相當有份量的代表人物,但是整個委員會的組成,並沒有香港電台高層與員工的代表,而委員會成員也欠缺足夠的公共廣播營運或研究經驗;再者,他們對於廣播科技以及在數碼匯流下公共廣播服務應如何配合,也認識不深。今次政府既然是以宏觀角度去檢討公共廣播,何不邀請國際社會上成功的公營廣播機構如英國BBC或者日本NHK的專業人士來參加,以引入國際經驗和新思維?這不免更令我們懷疑,政府是否有誠意和勇氣,為香港制定創新的廣播政策。

總結

  無可否認,香港的確是時候檢討公共廣播的營運效率、問責制度和未來發展路。不過,今次政府的檢討,明顯地忽略了根本的原則,也偏離了應有的討論範疇。更令人憂慮的,是它已經預設檢討結果。在這個基礎上談公共廣播服務改革,要求香港的公共廣播服務與其他國際公共廣播機構看齊、讓廣播服務真正為市民、文化和民主謀求福祉的期望體現在一個公營機構等種種遠景,恐怕並不容易。

  要全面檢討有關服務,就必須要實事求是地把整個落伍的廣播政策一同檢視,才可制定出一個具前瞻性及以公眾利益為依歸的廣播政策。政府應制定措施,確保及貫徹公共廣播服務的編輯自主權;並訂下一個數碼廣播的時間表,同時訂下政策和措施,去檢視日後在發展該服務時,在技術、規管架構、覆蓋範圍、頻譜分配的安排;另外,也要向香港電台增撥資源,盡快興建新的廣播大樓,讓港台利用新設施和科技,加快電台數碼化,令數碼廣播得以普及。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公共廣播的宿命

文乃揚
2020-04-30

警隊與社交媒體

黃子健、馬偉傑
2017-05-08

The BBC: A British Success Story In Danger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2015-04-05

Renewing the BBC Royal Charter: A cause for concern?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
2015-03-19

對公共廣播服務的承擔

張楚勇
2013-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