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台獨立製作的生存空間」研討會後記

2006-04-15
  每個製作人,都希望將自己的作品公諸於世。可是,作為現今的獨立影片製作人,要找到門路發行、播映,甚至籌集資金都並非易事,獨立製作生存空間的變異,令眾多出色的製作可能被埋沒。縱然製作環境越見艱難,但近年亦有不少中港台獨立製作人找到支持者,提供播放平台。香港電台電視部於二零零六年三月十七日舉辦的「中港台獨立製作的生存空間」研討會,正藉此將獨特的題材帶給觀眾,交流討論箇中業界之變化及概況。當日中港台三地獨立製作人聚首一堂,將自己作為過來人的故事與同業分享,希望達到互相交流的效果。

台灣電影缺乏市場支持

  首先發言的是來自台灣的易智言導演,他曾於台灣最大電影企業中國電影公司工作,經歷過電影公司培育出知名導演的黃金年代,到如今中國電影公司已告結業,代表著大企業大資金拍片的時代也告一段落,易智言深深感覺到,現今的台灣已經沒有甚麼獨立不獨立製作之分了,因為差不多全部製作都需要製作人主動四出找尋資金,成為台灣電影工作的唯一生存空間。

  易智言的電影《藍色大門》曾在香港錄得不錯的票房成績,但原來該片集資籌拍的情況甚為艱辛。在台灣本土完全缺乏投資者的情況下,導演和製片走遍世界各地找尋與片商接觸的機會,好不容易花了四年的時間才有足夠資金開拍。電影完成之後又出現另一個困局,就是縱然電影在國際電影節被認同,但在台灣本土卻居然找不到有意放映的電影院。最後要經由另一公司間接地游說各影院經理觀看試片,好不容易才得到院線播放。《戀愛地圖》作為易智言的另一作品,雖然他執導的部份只是整個電影的三份一,但也令他嚐盡了台灣獨立製片人的苦頭。是次主動邀請易智言的日本電影公司,本以為這類國際性三地合拍電影將得到台灣投資者的青睞,誰不知經過多番游說,最後台灣片商亦只諷刺性地願意付出一萬美金投資,結果是台灣部份的資金最後也由日本方面兼付了,才完成了易智言的《戀愛地圖》。

  如此種種顯示台灣電影缺乏市場支持的嚴重性,而作為獨立製作人最首要也是最困難的任務,就是在資源緊拙的情況下努力開源,以具創意的方法找出投資者,同時也要求自己的製作有一定程度的風格,努力將自己塑造成為一個獨特的品牌,將眼光放於國際市場,以達至現時為止台灣獨立製片的唯一出路:棄守本土市場,將自己國際化。

策略性定位有利資金籌集

  現任教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助理教授湯美如,自言早已發覺自己對獨立製作較於大電視台工作更有興趣,當年亦毅然隻身旅美,尋找自主的製作空間。從湯對其獨立製作歷程的描述,我們可以更加立體地了解到,作為一個獨立紀錄片製作人應有的幾種特質與及要注意的事項。

  湯美如認為要成為獨立紀錄片製作人之先決條件,就是對自己要表達的事情抱有堅持不屈的態度,亦要充滿追求事實真相的精神。另一不可或缺的要素,就是找尋一個擁有一定程度受眾群而具影響力的題目。當年她就以美國底特律一位華人被白人所殺的事件為題材,製作紀錄片《誰殺陳果仁》。以當時帶有種族歧視的社會風氣,並無其他個體主動談論是次事件,而該片之獨特性,突顯了美國華人缺乏消息傳播以至溝通、討論渠道,亦最終導致該紀錄片的成功。

  將製作的方針以至受眾群作策略性定位,將有利於製作的資金籌集以及後來的發行業務。湯美如跟她當時的伙伴都看到美國亞裔人士在傳播媒界上缺乏空間,故集中精力於這個社群內作宣傳、推廣,以至集結當地華人及亞裔人士的力量,加強社群給予製作上的助力,亦同時放大製作對社群所產生的影響力。紀錄片《奉天皇之命》內容關於南京大屠殺,湯美如當年游走於美國各地之華人社群,向華人知識份子著力介紹她們的理念及目的,得到不少熱心人士贊助,集腋成裘之下得到製作資金。而後來該片製作完成,湯美如等人亦看準美國學術界缺乏二次大戰亞洲方面歷史資料這個虛位,成功打入美國大專學術界這個重要的發行網,收回成本之餘更為將來的獨立製作帶來了資金。

中國獨立電影的困境

  二零零一年才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導演專業的中國獨立製作導演、編劇陳蓓妮,自言經驗短淺,投身製作人行列之時,行內已經差不多都是獨立製片的天下。陳主要分析自從中國電影業從國家計劃經濟走入市場經濟模式後,身為獨立電影製作人所面對的困境。現時中國內地電影市場每年大概有近二百部電影出產,但能夠於正規電影院放映的不出十多部,而且大部份放映的內地電影都是出自幾位著名大導演手筆,其他沒有名氣的以至新晉導演的作品,幾乎都沒有甚麼機會得到影院放映。因此,獨立製片導演大都希望爭取機會參與國外的電影展,將目光投放在國際市場。

  陳蓓妮指出大部份民營公司基本上都不夠資金拍片,大公司亦需要擁有知名導演以提供投資保障。縱使擁有足夠資金開拍電影,但如要成功打入本地市場都不容易,例如要令拍成的電影成為某一種「文化現象」。她以好些知名導演所拍之高票房作品做譬喻,指出行內可能對這些作品褒貶不一,但只要能造成「文化現象」,即是看這些作品成為「入流」的表現,便有更大的機會獲高票房。另外,中央電視台第六頻道(電影頻道)成為國內獨立電影製作一個重要的出路,提供了機會讓中小型公司投標拍攝電視電影,但成功申請機會率涉及多項因素,並非容易。

香港電台外判計劃

  主力統籌香港電台外判製作項目的電視部監製蔡貞停,提到香港電台外判計劃參與者所需要知道的重點。六年來香港電台曾投入三千四百萬港元予各個外判計劃,除了戲劇及紀錄片品種外,最近還接受短片及動畫作品的投標。很多外判計劃的投標者都希望能夠保留作品之部份版權,蔡貞停提到其中的可能性,例如以合資形式投標,當中發行權方面可向香港電台申請共同擁有。港台希望能夠收到有創意、深度、有獨特性的題材,亦避免製作任何已有之題材。她提議參予者不要只著眼於爭取一個公開播放獨立作品的機會,而要放眼於長遠能與行內有共同理想者合作。香港電台推出外判計劃除了旨在引入更多新的製作元素外,作為一個有使命感的公營廣播機構,最終希望能夠成功推動本地之獨立製作。

  中港台三地講者對自身經歷的陳述及分析,讓我們對獨立製作的前景及可能性有更清晰的視野,藉此我們可以反覆思量兩岸三地的情況,而對自己未來的計劃及製作基地的選擇作出更立體的盤算。路可以說是不易走,甚至是難行的。從研討會當日現場觀眾不斷向蔡貞停發問有關外判計劃之種種技術性問題,以至外判計劃參與者所提出對計劃未來的各種期許,反映出此類計劃的需求性,及獨立製作市場之缺乏。作為業界,除了緊守崗位繼續向高水平製作進發外,更要力求發掘更新及更具前瞻性的題材,最終吸引各地投資者開放更大的市場空間,讓不同類型的獨立製作能夠獲得生存空間外,更可以得到比較長遠的發展機會。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公共廣播的宿命

文乃揚
2020-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