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變上帝,談何容易!─漫談數碼廣播的困難

2010-04-22
繪本家文少輝筆下的收音機和香港電台
  在沙塵暴肆虐的第二天,三月二十三日,陰霾籠罩,我登上了機鐵快線,直趨香港國際機場,乘坐航機到北京出席數碼廣播研討會。抵達首都國際機場時,天色反而明亮起來,空氣清爽,頗有心曠神怡的感覺,情況並未如新聞報道般惡劣,可以放下心大石。其實,數碼聲音廣播的發展,也和北京的天色一樣,陰晴不定,並未有清晰的路徑可以跟從。縱觀世界各地,雖說數碼化為大勢所趨,但各懷心事,全在摸索中前行。當中的技術細節並非關鍵所在,其他因素如政治、文化、社會及經濟方面的考慮更為重要,千頭萬緒,強如歐美大國,發展模式各異,難於定下一尊,令情況更為複雜。

扮演上帝角色的傳送平台
  有關數碼聲音廣播的發展,要達至成功,通常涉及三項因素:(一) 節目內容是否吸引;(二) 接收器(亦即是收音機)的價格是否便宜;(三) 無線電發射平台是否準備就緒。三者互相倚賴,不可或缺。在不同的國際會議上,有這樣的流行說法:「如果節目是皇,接收器是后,傳送訊息的平台便是我們的上帝(If content is king, receiver is queen, then transmission is the God.)。」廣播必須有內容,也是觀眾之所好,數碼廣播能否深入民間,取決於節目的質素是否吸引;至於接收器(即收音機) 的價格亦不能太貴,否則用家卻步,數碼廣播的發展亦會受到窒礙;至於數碼化的發射平台,構成廣播的根本條件,至為重要;奢談節目如何精彩絕倫、接收器的功能如何精密,若然無法透過大氣電波傳送至受眾耳中,其他一切努力皆為徒然。

推送式廣播
  我今次出席的會議,名為《推送式廣播:數字廣播新業務國際研討會》。所謂「推送式廣播」,又稱「點播服務」,他們的負責人解釋道:「利用數位音頻廣播(DAB)技術,將海量廣播節目和文字、圖片等多媒體資訊,通過DAB播出通道推送下發,用戶的接收終端自動接收並存儲後,由用戶根據個人時間安排和喜好,自主選擇點播收聽,並可以將喜歡的節目收藏後反復收聽。」其形式類似iPod,但無需以互聯網為中介體,而是直接透過大氣電波下載到「收音機」裡。簡而言之,買一部收音機,可以「點播下載,反覆收聽」。接收器還同時有一項轉發功能,可以在十公尺的範圍內將訊號傳送至室內或汽車的FM收音機上收聽。在同一場合,另一所開發公司亦推出類似的轉發器,接收數碼訊息之後,再轉發至鄰近的電腦、iPhone、FM收音機、電子手賬、手機,以至於其他可以接收無線訊號的任何裝置,形式類似數碼電視的機頂盒,擔當中介角色,但體積可以小過一張信用卡,甚至可以更小,其目的是盡量利用現有設施,協助用家節省開支。

聲音廣播的特點
  我總的印象是各方雲集,希望自己的產品能夠備受垂青,脫穎而出,在數碼浪潮中分一杯羹。不過,他們有一個共通的問題,就是忘記聲音廣播的根本特質,不斷將大量的視訊如文字、照片及影片擠進狹窄的接收器內,將它變成一個低質素的掌上電視機,又或是製造另一個iPhone。殊不知聲音廣播具有「同步」功能,收聽節目之餘,容許受眾同時處理其他工作,巧妙地切入繁忙的生活空間,適時地提供所需資訊。只要稍為留意我們平日如何使用聲音廣播服務,不難發現其中的奧妙。我們在廚房放置「廚房收音機」陪伴我們烹調食物(Kitchen Radio),我們在睡房使用「時鐘收音機」來喚醒我們準時起床(Clock Radio),我們駕車時扭開「汽車收音機」收聽交通消息(Car Radio),我們一面走路一面透過「隨聽收音機」享受美妙的音樂節目(Walkman Radio),我們在案頭劈劈啪啪地敲打鍵盤時可以點擊「網絡電台」收聽網上廣播(Internet Radio),最新的iPod Nano已經加入接收器可以收聽FM廣播(iPod Radio),還有「手機收音機」(Phone Radio);據一位名牌手機的大中華總裁所言,在相近的型號中,內置收音機的往往銷售量較佳。以上種種正好說明聲音廣播的「寄居」性質,靜悄悄地好像一名樸素的僕人,進入你的聲音空間,融入你的日常生活,忠誠為你服務,她具有自知之名,不會喧賓奪主,願擔當一名永遠的「配角」。剛剛相反,不少開發商不斷為這名僕人打扮,將她裝備成三頭六臂的萬能俠,同時兼任閱讀器、投映機及放映機三種角色,未必切合用家所需。

數碼廣播的一大考驗
  電台廣播還有一項鮮為人知的特色─「忠誠」。在一次公營廣播的專家研討會上,BBC英國廣播公司國家及地區廣播總監Pat Loughrey曾向會眾發出兩項問題:其一,我們每天收看多少個電視頻道?只看一條的絕無僅有,收看四條以上的比比皆是,最高是七條;第二,我們每天收聽多少個電台廣播?絕大多數只聽一個,多過兩個的差不多絕無僅有,最多的是四個,只有一人。這一項簡單的「民意調查」,旨在說明了聲音廣播的習慣勢力強大,要想改變現狀,必須花費巨大的氣力,上述現象亦勾起二十年前FM與AM分途廣播的記憶。九十年代初期,為了善用資源,原本由AM及FM同時播出的一套節目,決定改為分途播出兩套不同的節目。由於茲事體大,事前做足準備工夫,推出大量宣傳,以為一切就緒,水到渠成。殊不知分途廣播的第一天,聽眾投訴如潮水般湧至,那時我擔任《九十年代》助理編導,由早上八時開始,電話接過不停。不少聽眾長期調校至AM頻道,無論如何解說,一於拒絕接受轉台;更有不少長者的收音機只能接收AM訊號,根本不知FM為何物,現在熟識的聲音不見了,其失落及不滿可想而知,他們有的破口大罵,有的苦苦哀求,不外是希望維持現狀。基於這個原因,《九十年代》此一旗艦節目,遂決定繼續由第一台及第五台聯播,期間經歷幾近二十年,才在一年多前完成分途廣播目標。 在研究會之上,世界DMB數碼廣播協會副主席Joan Warner還介紹了澳洲DAB+的發展情況,據二零一零年的統計顯示,推出半年之後,知悉數碼廣播者高佔六成三人口,四成會在未來一年購買數碼收音機;不過,知行並不合一,只有3.2%收聽數碼廣播。這正好印證收聽聲音廣播的因循現象,儘管澳洲的數碼電台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湧現,人們始終不為所動,承守舊日情誼,不想另結新歡。我曾在本文開首指出:「節目內容是皇,接收器是后,發射平台便是上帝。」要將現有收聽FM廣播的聽眾轉移至數碼平台之上,改變人們信奉已久的上帝,需要極大耐性,路遙漫漫,談何容易!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公共廣播的宿命

文乃揚
2020-04-30

兩會採訪手記

香港電台中文新聞部
2016-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