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的Insight

2011-05-13


  去過德國好多次了,每次都是因為工作關係,每次都天寒地凍,唸起都怕怕。今次也不例外,不過好啲,在春暖的三月去了位於Berlin不遠的Postdam,一所名為HFF的電影學院所舉辨的訓練班 Insight Out。

  主要來歐洲的四十多個學生中,只有我一個是亞洲人,他們大多數都是攝影師、電影特技人員、視訊或音響工程師等等,明顯地他們是來學技術的,在創作方面的學員,例如導演,真是寥寥可數,心一驚,死啦,會唔會聽唔明。

  不過幸好一開波,今年課程的重點就吸引我,3D storytelling。原來德國掌握3D非常好,甚至很多荷里活的3D電影製作也在此進行,例如Heather Graham及郎朗主演的‘The Flying Machine’也在位於Berlin一個名為 Camelot 的片廠拍攝。 故事大約是講一個魔幻鋼琴,時空交錯云云。

3D帶來新的創作方向
  說實話,3D並不是新事物,我記得細細個的時候已第一次戴着一藍一紅的眼鏡,睇過人生第一部3D片,覺得儍瓜,且戴着如此眼鏡,睇得辛苦。3D電影也因此沉寂了幾十年,直到最近,觀眾發現如果還要去戲院睇戲,3D可能係原因之一。

  而拍攝3D最大的困難之處乃在於技術的精確度,要使二部攝影機架在一個反光鏡的Rig上,已是一個龐然大物,且要把它們同步synchronize又是一個要求精確的工序,此種絲毫不差的要求,試問除了德國人外,又有誰能及呢?

  在課堂上,Insight out 請來不少在3D發展上可謂手執牛耳的人物前來賜教,其中一個猛人就是François Garnier,Wim Wenders 最近在歐洲大賣的3D 紀錄片‘Pina’,François 正是其3D顧問。

  根據François說,Wim Wenders原本只想拍一套有關現代舞家Pina Bausch的紀錄片,但當開拍在即,Pina Bausch卻於2009年突然與世長辭,與她份屬老友的Wim Wenders一方面很傷心,另一方面更加強他開拍紀錄片的決心,要為Pina做點事情。但Pina已不在人間,點拍呢?在一段長時間,Wim Wenders的思緒處於膠着的狀態,直至他想起3D。對了,舞蹈是肢體動作與空間的表演藝術,對此,平面的2D攝影從根本就有很大的不足之處,難以帶動觀眾進入Pina的舞動世界,3D正好彌補此不足。

  Wim Wenders從來沒有拍過3D,於是找來François,經過一輪的試驗、商討後,Wim Wenders決定旣然Pina已離去,所以不需勉強在片中交代她的人生歴史,他只想世人在電影院體驗Pina的舞蹈,於是他作出如此聲明: “I want to make a documentary film about Pina Bausch in 3D, not more not less.”

  電影技術是冰冷的,3D、特技也如是,但發展有時真的是硬道理,這次,3D技術正好為Wim Wenders帶來新的創作方向,走出現實中限制的死胡同,更為觀眾提供新鮮感。試問就如文化氣息濃厚的歐洲,普羅觀眾又怎會提起興趣購票去看一套有關現代舞的紀錄片呢?加了3D就明顯不同了,你說綽頭也好,賣點也好,我確實在熒幕前後充份體會到舞蹈的空間走動,情緒由前到後的跳動,張力發揮淋漓盡致。Pina打破了歴年電影紀錄片的票房,證明了觀眾需要新鮮感、新刺激。

3D Vs 2D
  只是我還有一個疑問,就是用3D講故事的發揮空間有幾大?我們知道動作或任何的動感的場面,3D都大派用場,但其他方面呢?一個戲劇的發展包含人物之間的互動、衝突的情節,即所謂的情節,文場戲,到這些時刻,用3D會否有啲無謂呢?這其實又回到我兒時看3D之後的感想,噢,看過了,就是立體,啲嘢會飛出嚟,第一次看嘛,很有新鮮感,就係咁,下次會唔會再看?睇吓點,多數唔會,點解?因為已經沒有新鮮感了,就係咁簡單。

  在Postdam的Insight out大家興高彩烈地談論3D之際,什麼技術,點樣解決,我都想提出這個問題,但又好似不是時候,老實講,人哋嗰嗰都咁興,你突然抽身退後一百步,一盆冷水咁潑埋去,問一套戲、一個劇本,點解要拍3D?可想像大家都只會即刻靜哂,一齊望住你,唔出聲,心裡想,咁你嚟做乜?都咪話唔瘀,都係唔問住喇。

  要知道是,很多2D電影的電影語言都不能或者不應該用於3D的。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我們拍一場二人對話的戲時,在中鏡的處理裡,在畫面的一邊前景我們多選用放置其中一個人半邊身體,多不連頭部,由腰手或到肩膊,而主體的另一個對話中人物即會完整地放在後景,原因是可加强二人的關係感,而又不失使拉近觀眾與主體人物的距離,增强注意力,即所謂連膊;但係3D就要小心,因為如果照辦的話,在立體的熒幕下,你會見到半個人身在熒幕前,效果有些唔舒服,甚至不安,除非你想拍恐佈片。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Insight out還列舉了很多要注意的事項,總而言之,那是一套完全不同的電影語言。

  拍了多年2D的電影工作者,在3D的世界裡,會發現少了很多工具,多了很多限制。君不見3D成為賣點之後,有些標榜3D的電影,其實除了個別場面增加了立體壓迫力外,大部份的情節,兩個人傾吓計,根本無謂3D,所以點解唔拍2D呢?

戲劇空間的表達
  直到課程差不多近尾聲時,我們的另一位老師Ludger,在課堂陳述了他的一套對戲劇空間的反思,似乎為3D提供了一個新的可能性。Ludger的想法非常複雜,且仍在理論層面,還沒實踐過,所以沒有例子可引用,所以如果你好怕聽形而上的事物,以下的陳述大可不看。其實我也憂慮我理解的程度,但想法的新意確值一提。

  用最簡單的說法,Ludger將3D應用於傳统戲劇的結構:起、承、轉、合。在2D的世界我們用frame即長方的畫框平面來表達戲劇,類似一張畫一幅相,那麼在3D的世界,我們再不只是frame,而是用一個舞台,一個盒子,所以我們思考戲劇的表達就回歸到莎士比亞甚到更早的年代,在3D影院裡,平面的銀幕是一個假象,觀眾面前其實是一個舞台。

  我嘗試用一個最簡單的結構,一個三個人物、例如父、母、子,的四幕劇做比喻,在起、承、轉的場數中,我們用不同組合的人物關係放在不同的空間去發展情節,例如第一幕父子在銀幕前吵嘴打架,母在後看,跟着第二幕父一拳打兒子打到躺在幕前,父母在不知如何是好,在幕後互相指責,第三幕父母在幕中互打,二人均受重傷躺着,最後假扮受傷的兒子站起,走到幕後坐下,洋洋得意的坐下看着受傷的父母,欣賞他的傑作。

  Ludger的想法仍未見用於3D電影,但無論如何,希望3D也好、其他發展也好,不是停滯不前就好了。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美國傳媒參訪考察隨筆

陳易安
2016-08-10

Turkish Social Media and Its Impact on Democratization

Emrah Aydemir
Junhao Hong
201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