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下中國國際新聞傳播對策思考

2003-01-15
新移民學校
新納粹支持者
種族融和,知易行難?
中國共產黨歷來十分重視國際新聞傳播,將對外宣傳視為黨和國家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工作。早在五十年代,毛澤東主席就要求中國的國家通訊社----新華社「把地球管起來」。通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新華社已經由一個長期面向國內的國家通訊社,發展成為了具有雙重職能、重點對外的世界性通訊社,中國國際廣播和國際電視已經覆蓋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許多報紙已上了互聯網,直接對外發佈新聞,中國的國際新聞傳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目前,新華社已在海內外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多渠道、多功能、多層次、多手段的國際新聞傳播體系,在海外擁有一百多個分社,從佈點情況看,已與歷史悠久的西方大通訊社差別不大;該社每天用中、英、法、西、俄、阿、葡七種文字廿四小時不間斷地向世界各地播發新聞,日均發稿約五十萬字。英文廣播是新華社作為世界性通訊社的主要代表,在各文種對外廣播中發稿量接近西方大通訊社的水平。現在,新華社發展海外新聞訂戶的工作正從發展中國家向歐美發達國家推進,僅在美國的直接用戶就有二十餘家。該社的新聞消息早已被聯合國列為主要參考資料之一。

中國國家級對外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使用四十三種語言進行對外宣傳,每天播音總時數一百九十二小時,每年從世界各地收到六十萬封聽眾來信。目前該台已實現節目錄製和播出的數字化,其規模已位於世界前列。

不可諱言,中國對外開放以來,國際新聞傳播在質與量兩方面都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但是,與先進的西方國家相比,在國際新聞傳播觀念、傳播技巧、傳播理論研究、傳播效果等方面都還存在著較明顯的差異,迄今尚未形成與中國改革開放後的國際地位和聲望相稱的強大輿論力量。

中國加入WTO後,與世界各國的交往將急劇增加,國際新聞傳播面臨著大發展的良機,但同時又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因為,國外傳媒打入中國並享受與國內傳媒相同的待遇雖然在入世之後頭幾年還不可能成為事實,但二零零五年以後,新聞業開放的承諾表終歸要制訂出來。

如何增強中國國際新聞傳播的競爭力?如何更快地從邊緣走向國際傳播中心?這是當前擺在中國國際傳媒面前的重要議題。

有鑒於此,筆者希望透過一些影響國際新聞傳播的要素,鋪陳對中國有效參與全球化下國際新聞傳播競爭之管見。



一、建立與經濟實力相稱的強大國際新聞傳播體系

在影響國際新聞傳播的眾多因素中,經濟因素被視為最重要的決定因素。 因為,經濟實力是當今世界衡量一個國家強弱的重要指標,直接影響著一個國家在全球體系中所處的地位。國家經濟實力愈強,愈能成為先進資訊技術和設備的擁有者,生產和輸出的國際新聞就愈多。一般而言,國家的傳播實力是與其經濟實力相對應的,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便不會有強大的國際傳播體系,她便難以鞏固其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心地位。因此,進一步加強中國國際新聞現代化建設,建立與中國日益增強的經濟實力相應的強大傳播體系,是中國有效參與國際新聞傳播競爭的重要前提。



二、調整傳播觀念,講究傳播策略

中國需要改革的,不僅僅是經濟體制,同時還要改革束縛發展的舊思想、舊觀念;中國對外開放的,不僅僅是巨大的商品市場,同時也開放了中國的資訊市場。然而,長期以來,我們對國門打開後衝來的外來信息防範有加,干擾外來收視的做法十分普遍,有的地方對衛星電視中敏感的新聞突擊遮蓋,創造了電視畫面「開天窗」的新做法。但是,在網絡傳播已成不可阻擋之勢的今天,中國受眾在信息的獲取方面已經呈現出了選擇性、自主性和互動性,如果無視這一現實,仍然沿襲過去對許多國際敏感事件不予報導、推遲報導、省略報導等傳統運作手段,那麼,傳媒失去的不僅僅是重大事件的傳播時效,更重要的是失去信譽和民心!這些無異於自縛手腳的做法,必然阻礙中國國際新聞傳播在世界資訊市場上的競爭力,遲早會被孤立於全球信息一體化的傳播體系之外。

淡化國際新聞傳播機構的官方色彩,解放她們的手腳,使她們能就國際事件獨立地表達自己的見解,敢於在報導時效上與西方傳媒競爭,從而在世人面前樹立起獨立的、可信賴的傳播者形象,是中國國際新聞傳播從邊緣走向中心應有的舉措。長期以來,新華社一直被視作中國政府的發言人,國際社會希望透過新華社的報導來了解中國這個世界大國對一些具體事務的態度。然而,正是這一特殊的角色定位在某種程度上束縛了新華社對一些突發性國際事件的報導。原因很簡單,許多突發性事件開始發生時未來走向並不明朗,如果為了時效而在搶先報導過程中或對事件的評價上出現偏差,勢必給世界傳遞出不準確的信息。正是這一擔憂使得新華社在許多國際事件的報導上十分遲緩,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在國際新聞傳播領域的聲譽和形象。

其實,就國際事務代表中國政府發言的是外交部發言人,而不完全是新華社。淡化新華社等對外傳播機構的官方色彩,不僅是轉變觀念的問題,而且還是提高國際新聞傳播競爭力的策略問題。在這方面我們應該向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學習。美國政府在國際事態不明朗之時,往往通過國際新聞媒體及時發表意見,然後根據國際社會的反應做出相應的調整。這樣,美國傳媒既保證了國際事件報導的及時性,又充當了政府借以做出快速反應的試探氣球,從而使美國的國際新聞傳媒牢牢佔據著全球中心的地位。中國傳媒只有衝鋒在國際新聞傳播的前沿陣地,方能在全球系統的中心佔據一席之地。



三、加速互聯網建設,開創國際新聞傳播「多、快、好、省」新局面

電腦虛擬空間時代(Cyberspace)隨著日新月異的信息傳播科技的發展而由「虛」變實,使國際新聞傳播出現了許多新特點。首先,與傳統媒體相比,所有國際事件的報導都不會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這為國際新聞傳播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其次,網絡傳播使全球信息一體化成為現實,國家與民族的疆域被打破,作為產品形態的新聞不再有以前那種國內與國際之分了,因為任何國內新聞同時都是國際新聞,因此,傳播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在網絡時代獲得了巨大拓展;其次,傳受雙方在信息生產與消費方式上已發生顯著變化。信息社會的受眾越來越傾向於根據自己的口味挑選新聞內容,而網絡傳播使這一要求瞬間成為現實。為了滿足受眾愈趨多樣、愈加挑剔的要求,傳媒機構正在經歷從大眾傳播向小眾傳播、甚至人際傳播的演進過程。

電腦虛擬時代為中國國際新聞傳播提供了絕佳的機遇。中國已制訂了互聯網發展規劃,確定了近年內建立包括新華社、《中國日報》在內的五大網址,使之跨入世界網址的前列。這種將中國的網絡傳播定位於全球新聞傳播大範圍的戰略決策,無疑會對中國的對外傳播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筆者相信:抓住在網絡應用方面與歐美同步的歷史性機遇,大力加強中國的網絡傳播建設,充份利用網絡傳播的特點,中國的國際新聞傳播將出現「多、快、好、省」的嶄新局面。多,指新聞報導數量而言;快,指傳播速度而言;好,指傳播內容質量而言;省,指投資少、收益大的經濟因素而言。建立具有競爭力的傳播網址,將比耗巨資在海外建立記者站更為有效。



四、利用漢語獨特的傳播特點,形成廣泛的「華文傳播圈」

語言是影響國際新聞傳播的重要因素之一,語言相同的國家之間的報刊交流總是多於她們與不同語言國家之間的交流。

漢語擁有世界上四份之一的人口,除兩岸三地外,還包括遍佈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共同的語言與文化使海內外華人的聯繫與互動在全球化的今天更趨活躍。於是,許多學者據此提出了「大中華圈」 的概念。

海外華人是中華民族的民間使者,不勝枚舉的海外華文報刊和華語廣播電視既是維繫所在國華人的紐帶,又是華人了解祖國發展、並通過他們讓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渠道。中國國際傳播機構應關注和重視海外華人報刊和華語廣播電視的發展,加強與它們的信息溝通與交流,從而形成了一個「華文傳播圈」。在意識形態和文化還不可能被世界廣泛認同之時,中國國際新聞傳播由華語地區逐步走向世界應是可行而有效的捷徑之一。



五、加強與國際傳媒機構多層次的交流與合作

由於歷史原因,中國過去參與國際傳媒界的活動很少,這不僅與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地位極不相稱,同時也失去了向外國同行宣傳中國新聞事業成就的良機。試想:連國外同行都不了解中國的新聞傳播實際情況,怎能期待他們對中國的報導客觀、準確呢?隨著全球信息一體化趨勢的加強,各國新聞媒體之間的交流也必然增多。中國的新聞傳媒應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加強與各國媒體不同層次的交流與合作,糾正外界、特別是國外新聞界對中國的模糊認識與偏見,這應是擴大中國國際影響的重要途徑之一。



六、重視國際新聞理論研究,提供正確的傳播決策參考

國際新聞與傳播有獨特的規律。各對外傳播媒體應組織研究力量進行兩方面的工作:總結中國國際新聞傳播的經驗與教訓,加強該領域的理論研究;根據國際新聞傳播規律和不斷變化的國際局勢,為機構制定行之有效的傳播策略,收集和分析反饋信息,及時糾正和調整傳播過程中的偏差,監測和評估傳播效果,用理論指導下的國際新聞與傳播技能增強傳媒的國際競爭力。

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中國在國際新聞傳播領域的專業人才十分匱乏,在新聞與傳播學界專門從事中國國際新聞傳播研究的學者也屈指可數。不重視該領域的專才培養,不加強理論研究,輕視、甚至忽視國際新聞傳播理論對傳播實踐的指導作用,必然延緩中國國際新聞傳播從邊緣走向中心的步伐。

過去,我們常常指責西方傳媒對中國不客觀、不公正的報導使許多西方受眾對中國形成了具負面效應的刻板成見;現在,應該說中國傳媒已經到了能夠利用大眾傳媒樹立自己真實形象的時候了。可以預見,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國際傳播將在倡導和推動國際新聞與傳播新秩序方面發揮主導作用,逐步從邊緣地帶走向國際舞台的中心。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國式公關」

劉書賢
2021-03-31

中國傳媒上的「奉勸」

錢鋼
2020-05-15

警隊與社交媒體

黃子健、馬偉傑
2017-05-08

未有科技局前的日子

莫乃光
2012-11-13

香港網遊產業的數點建議

馮應謙
201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