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視欣賞指數歷年數據概述香港電視劇集特徵與收視情況

2012-06-13
  香港電視劇集已成為華語電視文化代表之一。近十年來,香港電視劇從題材選取、情節發展、以及社會影響均有嬗變。過往十年來受眾對港劇的認知和欣賞程度如何?其評分可能受何種因素影響?本文援引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以下簡稱HKUPOP)過往十年間(1998-2009)向公眾開放的「香港電視欣賞指數調查報告」結果(http://hkupop.hku.hk/chinese/tvai/index.html),對其中80部由電視廣播公司(TVB,以下簡稱「無綫」)生產的電視劇集(以下簡稱「劇集」)進行考察,就每部劇集的年度平均「欣賞指數」和「認知率」進行簡單分析,旨在(一)歸納十年來劇集欣賞指數和認知率的變化;(二)檢視何種特質的劇集更可能具有較高的欣賞指數和認知率。

  必須事先交代研究方法層面的三個事宜。其一:分析對象:選取HKUPOP每年在網上公佈的年度調查結果,選取無綫電視(TVB)年度欣賞指數排名前25的所有節目,並從中選取「娛樂類」節目,再從中選取其中的電視劇集。也即,本研究中的個案(unit of analysis)是「一部」「劇集」本身,從1998到2009年(因2010年的報告未區分節目類型,故暫不分析),共有80部劇集,所以本研究的樣本數是80。針對每一部劇集,記錄HKUPOP所公佈的平均(總)欣賞指數(從0到100,得分越高,表明該劇集「整體上」的認知指數越高)和(平均)認知率(從0%到100%,百分比越高,表示該劇集在播出期間「平均而言」被更高比率的受眾所知曉);筆者將這兩項得分分別進行標準化,再進行後續分析。

  其二:欣賞指數是香港電台於1991開始引進的一套對電視節目收視情況進行評估的方法,主要以電話訪問的方式進行,全年每隔三個月調查一次,訪問對象是九歲或以上操粵語的香港居民。欣賞指數反映受眾對節目質量的評估和欣賞程度;認知率則是受眾對一檔節目的知曉程度。關於這兩個變量的概念及操作化定義、問卷測量的實施,本港已有多名學者進行論述(見註釋一)。本文直接援引HKUPOP公佈的研究結果,暫不對這一概念本身和方法的優劣進行評述;其三:香港電視劇以TVB生產的電視劇著稱,具有代表性。

劇集欣賞指數的下降趨勢
  首先關注欣賞指數和認知率的走向,如圖1所示:

  圖1:電視劇集欣賞指數(標準化後得分,以黑色實心圓點和實線標示)和認知率(標準化後得分,以X形和虛線標示)隨播出年份(1998-2009)的變化情況(數據來源:香港大學民意研究中心「香港電視節目欣賞指數報告」專頁),樣本量為80(部劇集)圖1中的兩條擬合曲線(lowess line)顯示,電視劇集的整體認知率從1998年到2001年有下降趨勢,再從2003年左右開始緩慢上升至2009年。而欣賞指數在近年來(尤其2005年開始)則呈下降趨勢。2009年的幾部劇集欣賞指數都較低,若非最高點的個案《巾幗梟雄》,原始得分80.83(滿分為100),遠高於第二的《宮心計》(72.4/100)和第三名的《學警狙擊》(72.33/100)),劇集欣賞指數的下降趨勢將更為明顯。

  將欣賞指數和認知率二者的高低多寡交互之後可對節目類型進行劃分。大陸學者劉燕南根據香港學者蘇鑰機的劃分方式(見註釋二),將欣賞指數和認知率各分為低、中、高三個水平,這樣將會出現一個3乘以3的九單元格,這九個單元格的電視節目又可分為六類,分別是「理想節目」(高欣賞指數、高認知率)、「大眾節目」(中或低欣賞指數、高認知率)、「精英節目」(高欣賞指數、中或低認知率)、「中檔節目」(中欣賞指數、中認知率)、「平庸節目」(中欣賞指數、低認知率;或者低欣賞指數、中認知率),和「劣質節目」(欣賞指數和認知率均低)。

  本研究援引蘇鑰機和劉燕南的分類,根據十年來欣賞指數和認知率的得分,以最低分為下限、最高分為上限,進行三等分,三等分之下的謂之「低」、中間得分謂之「中」,上三分之一謂之「高」,將進入分析的80部電視劇集進行分類,共計平庸節目10部(12.5%),大眾節目35部(43.75%,為數最多),中檔節目21部(26.25%),精英節目2部(2.5%),和理想節目12部(15%)。這12部類屬於「理想節目」的劇集分別是:《妙手仁心》(1998)、《烈火雄心》(1998)、《天地豪情》(1998)、《妙手仁心之二》(2000)、《男親女愛》(2000)、《十月初五的月光》(2000)、《妙手仁心之三》(2001)、《憨夫成龍》(2003)、《沖上雲霄》(2003)、《金枝欲孽》(2004)、《溏心風暴》(2007),和《巾幗梟雄》(2009)。值得一提的是,兩檔「精英節目」分別是兩部《廉署行動》(2004年和2007年)。

  最後,作為一個探索性研究,採用三個變量來解釋欣賞指數和認知率:節目播出的日期長度、播出時段,和劇集的類型。對於長度,以該劇集首播起止日期之間的天數衡量;播出時段以節目開始首播的開始時段計,一小時為一個類別(晚間19:30-20:30;20:30-21:30;21:30-22:30;和22:30-23:30);對於類型,結合香港劇集的實際情況和簡約計,就簡單地二分為時裝劇和古裝劇(包括清裝、民國)。考慮到分析的因變量(劇集的收視分類)屬名稱變量(categorical variable),預測變量(時長、時間段、分類)既有名稱變量又有數值變量(numerical variable),採用了「判別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的方法—簡單解釋曰:判別分析旨在將預測變量以若干「方程組」(canonical discriminant function)的形式進行歸類,每個方程組中包含若干變量。僅在到達統計顯著水平(p值小於.05)的方程組上,預測變量(本例中為:時常、時段、類型)的正負性和大小顯示這一組自變量對結果(本例中為:劇集收視類型)的影響。除去缺失值,最終有69部劇集進入了分析,結果中僅有一個方程組顯著(lambda值為.697,p<.05,卡方值為23.061,自由度為12),其中三個預測變量的判別方程係數分別古裝劇集(.728)、節目持續日期(-.652)和播出時段(.347)。簡言之:古裝類的劇集(包括民國劇和清裝劇)、播出時間在稍晚時段的劇集、和集數稍短的劇集,更有可能成為「理想節目」。

結語
  TVB電視劇集曾經一度輝煌,然而近年來所受到的衝擊日益劇增—如媒介技術帶來的受眾媒介內容選擇的多樣性、收視平臺的擴寬(從單一的電視到交互式的網絡平臺)、商業角力(更多的視頻內容生產力量進入到博弈中來)、乃至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如盜版現象)等多重力量;更有甚者,在港劇落地大陸市場時,還可能因其微妙的內容隱喻而導致播出上的干預(見本刊2012年1月號中,筆者對港劇《天與地》在內地部分渠道被禁播一事的討論)。

  最後,本文方法的誤差和局限有二,第一,以一部劇集整體作為分析單位,無法考量每一集劇集播出之後(或播出一段時間之後)欣賞指數和認知率的即時走勢,也無法分析受眾的個體變量(individual level variables)如性別、年齡、職業、收入對收視情況的影響;其次,左右一部劇集評分高低的因素有很多,從是否有當紅影星到是否切中時政熱點。以劇集為分析單位,對劇集特徵的揀選(變數的選取)是有限而武斷的。隨著社交媒體的興盛、收視率監控技術的提高、數據挖掘(data mining)等新技術的引入,針對受眾收視情況的後續研究大有作為。


註一:如蘇鑰機,鍾庭耀:電視節目欣賞指數的意義和作用(《傳媒透視》2004年4月號)、朱培慶:港台引入「欣賞指數」的由來(《傳媒透視》1999年6月號)、史文鴻:電視欣賞指數與香港電台文化使命(《傳媒透視》2002年4月號)等。

註二:劉燕南的文章見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3776,其所援引的文章是蘇鑰機:用欣賞指數量度電視節目品質――香港的經驗,載臺灣國立政治大學《廣播與電視》第十四期,1999年11月。

註三:本文系2008年度中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香港回歸十年間粵港電視劇比較研究」(項目編號08BC19)階段報告之一。本文所有研究材料來源於公開資料: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中的研究專頁:http://hkupop.hku.hk/chinese/tvai/index.html,關於劇集的信息則參考了劇集官方網站和其他搜索引擎和論壇。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是市場太小還是競爭太少

李敬華
2019-06-06

從數據看香港電視變化

李敬華
2018-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