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參與廣播服務試驗計劃」評審會主席專訪

2013-08-12
  「社區參與廣播服務試驗計劃」是一項以電台為首個試點的公眾參與廣播的三年計劃,第一季節目由本年七月十五日起,每日晚上八時至十時,在香港電台數碼31台播出。對於這個嶄新的計劃,香港電台數碼台台長葉世雄(葉)特別訪問了評審委員會主席、香港大學新聞及傳播研究中心總監陳婉瑩教授(陳)。

評審程序與考量重點
葉:你曾出任不同活動的評委,今次參與「社區參與廣播服務試驗計劃」的評審工作,有什麼特別的感受?評委是如何評審申請書?

陳:這次是我首次參與篩選電台節目,預審程序非常嚴謹,工作量亦相當大。這是評委都始料不及的。我的做法是先把申請書在網上逐份細閱、打分,再存檔。最後,將所有申請書重頭細看一遍,在比較之下微調或修正分數,以達到評比的效果。由於申請書文字內容聲音檔案兼備,所以必須在電腦前處理,整個打分的程序必須高度專注。

葉:可否提供一些「貼士」給申請人參考?

陳︰在內容方面,評委首先看的是題材是否新鮮、其中的公共意義及能否為社會增值;節目是否多元化、所觸及的是否社會所關心及與民眾有切身關係,又或是比較新鮮的話題,都是考慮的重點。然而,「天下無新事」,有很多話題都是大家已經知道的,倘若你能夠提出以一個新的方法,以及善用電台這媒介,來表達老生常談的話題,也可得分。第一季的節目《與另一半約會》,就是用新的方法和形式去表達一個老話題,令人驚喜。

我們考量的另一個重點是節目製作的可行性,即是申請人能否利用電台這個媒體去呈現想要表述的意念。例如上一期其中一個申請是以功夫為主題,在面試時我便問他將怎樣製作節目及如何表達主題。我們不是說絕不可行,但申請人必須有充分理據說服評委。如果無法合理解說,那當然不能過關!所以,申請人應善用十分鐘的面試時間。所謂“elevator pitch”的說法,意指即使你有一個很好的項目,你要能用搭一程升降機的時間跟人介紹,給人深刻印象。所以你必須把握時間,清楚表述當中的精華。長篇大論而缺乏重點,是不可能吸引別人。我認為十分鐘的見面,對評委和申請者而言也是合適的。

葉:評委也很關心團隊究竟能否執行有關的計劃。

陳︰對!這正正就是第三個重點。當我們了解內容和製作手法後,也要知道申請人的團隊有沒有能力去執行。這並不表示團隊必須有豐富的經驗,當然經驗有助得分。但更重要的是,申請人要有膽色、有想法以及有願意嘗試創新的精神。在上回面試,其中一個音樂節目的製作團隊帶了樂器在見面時表演,展示出充份的信心。雖然他們並沒有很多節目製作經驗,但評委也會認為這樣的團隊精神可嘉,應予機會。

葉:有部份申請在第一輪評審得分很高,但經 第二輪面試後,卻名落孫山,或只能列入後補名單,為何會有這樣的反差出現呢?

陳︰有些是申請書的內容理念不錯,但面試時卻顯得缺乏執行力;也有些申請人無法清楚地表達節目的內容、文不對題;也有些是面試時問東答西,或只強調已經找到甚麼名人做嘉賓,缺乏比較完整的構思。要注意的是,不要以為網羅名人可以得分。這個計劃是一個寶貴的資源,而名人已經有許多機會發表意見,我們需要發掘更多一些新的聲音。

發掘創新題材節目

葉:面試時,評委經常問申請人為何用電台現時已有的節目內容作申請題材,你們是否希望透過此計劃帶來一些創新的節目呢?

陳︰沒錯!評委的共識是希望能發掘一些新的題材、和創意地表達題材的方法。複製電台現有的節目,不會有太多吸引力。我們也明白申請人是以業餘性質參與,我們要求的只是對製作電台節目的基本意識,比如一些申請者對節目結構的設計完全沒有概念。一個六十分鐘的節目,總不能只是一個人由頭說到尾,業餘操作也要有專業取向。

葉:第一期的申請有什麼特色呢?水準如何呢?

陳:讓人驚喜的是申請人的界別頗多元化, 包括個人組成的團隊、不知名的社區團體,政黨、和大型的社會服務機構。申請者也很用心填寫申請書,提供很多資料。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香港電台對項目的設計很周到,申請書上不只是要求申請人填寫財政預算,當中還加了若干規範指引,鼓勵申請人宏觀地思考整個計劃的內容、人手和製作的關係。

葉:我們基本概念是希望從策劃節目、製作節目到財政管理,都是由申請人自己一手包辦。

陳:這個想法很好,現在是「自媒體」(“Me Media”)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做生產者,而不再只是媒體的消費者。,所謂“prosumer”,即是producer加consumer同為一體的概念。在現今世代,倘有意做獨立的傳媒人,必須懂得計數、調動資源、組織團隊等等,而不是只懂節目製作 。因此,你們要求申請人懂得計數是很重要的,因為他們就是生產者,必須學習擔當管理人的角色。

葉:你如何評價「社區參與廣播服務試驗計劃」呢?

陳:當你們找我擔任評委時,我也不太清楚這計劃。到展開評委工作時,才覺得這個計劃很有意義。從第一期的申請反應可見,社會對此是有所需求的。It touches a nerve in society。同時,申請者的多元化反映了社會是充滿著潛在的創意力,但需要搭建一個平台讓這些創意的生命力茁壯成長。所以,這個計劃是很值得推廣和提倡的。

葉:有人批評這個計劃是「社區參與廣播」,跟外國的「公共廣播」還有一段距離。你對於這樣的說法有什麼意見呢?

陳:「公共廣播」有許多模式的,英國的BBC有一套,美國的NPR又是另一套模式。港台有它的歷史包袱,是個政府部門,僱員是公務員。因此,就這個計劃是否真正的「公共廣播」這定義上辯論,只會沒完沒了。故此,我寧願從計劃的功能去分析它有沒有公共意義。我們要衡量一個項目的「公共性」要看有沒有公共的元素,比如有沒有面向大眾、是否有民眾參與,以及是否針對社會大眾關心的問題。從功能取向來看,我們不能否定這個計劃的確包含了公共廣播的元素。

葉:你認為「社區參與廣播服務試驗計劃」有什麼地方要改善呢?

陳:面試時間可以減至八分鐘,因為評委已經做了大量的功課,大概知道申請項目的內容,期待的主要是跟申請人見面溝通一下。再者,計劃的參與層面可以更廣泛、更加深入社會。不妨考慮吸納多些青少年參加,如探討是否可以將計劃納入校本評核等等。而在做推廣時也可以加多一點創意,從而吸納更多不同界別參與和更多不同類型的主題申請。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公共廣播的宿命

文乃揚
2020-04-30

兩會採訪手記

香港電台中文新聞部
2016-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