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28年說起—啟動香港聲音廣播的幕後英雄

2013-09-11

  無線電引入香港時,除軍方使用外,商業上主要用於船隻通訊,政府設立的無線電台會發送氣象消息、颱風動向、報時等等。香港早期的官方無線電台由1927年兩個呼號(VPS;GOW),發展至1930年的八個呼號,除了ZBW外,其他電台呼號分別提供不同的商業通訊服務。1

  GOW本是殖民地政府設於天文台作發送天氣消息的無線電台呼號,當時,每小時的18分及48分發佈兩次,以不同波長發送天氣消息。在宣佈使用GOW作政府廣播後,殖民地政府於1929年2月更改GOW呼號為ZBW,以區別其他提供無線電服務的電台呼號。2

隸屬郵政署的節目委員會
  1929年中,政府委任一個12人的委員會(Broadcasting Programme Committee,下稱「節目委員會」),以郵務司(Postmaster General)為當然主席,協助籌劃政府無線電廣播電台的節目,及統管給予廣播服務的撥款。3從委員會的組成及其委任方式看,這個隸屬郵政署的委員會地位不高,其委任名單不需通過當時的立法局,也沒有在政府憲報作公告,成員以義務性質服務,沒有委任年期,初期運作鬆散,委員出缺或離任,可以由委員會討論後邀請接任人。節目委員會的職權範圍也是在成立四年後,因為一名委員的質疑而由主席草擬備忘錄,呈交予政府研究。4

  首任委員會成員來自不同界別,政府似乎是要成立具廣泛代表性的組織,但事實上,多位成員都是在政府廣播啟動前,已經在不同的層面或方式,參與推動香港的廣播測試。唯一令人不解的是,曾致力推動無線電廣播的香港無線電學會要員,沒有獲邀加入委員會,這群來自不同階層,曾不遺餘力且想方設法推動聲音廣播的香港第一代無線電發燒友,於1928年後鮮有他們的動向了。

  那麼,組成首任節目委員會又是怎樣的人物?成立委員會後,他們首要關注的是甚麼?這個委員會又帶給市民大眾甚麼樣的廣播節目?

委員會成員名單
  且先看委員會的組成,除了當時的郵務司N.L. Smith(史蔑夫)5是當然主席外,各成員可謂各有所長,也各有其關注的環節,11位成員為:1. L.H. King(經警司)、2. Hon W.E.L. Shenton(仙頓)、3. Hon J.P. Braga(布勒架)、4. R. Sutherland(修達倫)、5. Professor R.K.M. Simpson(禪臣)、6. Ben Wylie(威利)、7. T.E. Pearce(皮亞士)、8. F. Austin(柯士夫)、9. Joseph Gubbay(急庇)、10. H. Lowcock(盧覺)、11. Chan Heung Pak(陳香伯)。

  這個委員會雖然地位不高,在政府體系內可能微不足道,但卻網羅各方人士。L.H. King是政府機電工程師(後擢升為總機電工程師),也是委員會的技術顧問;他在1924年初到港後,隨即投入香港廣播的籌劃工作,可說是香港早年廣播的靈魂人物,不少重要的技術發展,均是L.H. King一手促成。他本身是技術人員,但早年涉及政府廣播的事宜,均由他向外對傳媒發佈,他自節目委員會成立後,一直擔任委員,直至1938年退休返回英國。

  J.P. Braga是香港土生土長的葡籍商人,曾擔任《士蔑西報》(Hong Kong Telegraph)的經理。二十世紀初,《士蔑西報》對推動香港的無線電廣播,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J.P. Braga是首位晉身議會的香港葡籍代表。受惠於英倫早年在香港實施的政治改革—增加定例局內非英籍的非官守議員席位,他於1929年初與曹善允醫生一同獲委任為定例局議員。J.P. Braga居於九龍,政府在委任他擔任議員時表示,他作為九龍半島的代表,可於定例局內反映居民的需要。J.P. Braga於1926年已是潔淨局(市政局的前身)的委員,或許因為這個緣故,節目委員會早期的會議,均在潔淨局的會議室舉行。

  W.E.L. Shenton本身是一位律師,1927年成為定例局議員,同年晉身行政局,三十年代初封爵。他能成為節目委員會的一員,與其公職不無關係,畢竟,身兼行政立法兩會的議員身份,於委員會內極具份量,然而,他的另一個身份也不能忽視—香港大酒店法律顧問。當無線電廣播在香港仍是小試牛刀的年代,香港大酒店是最早為廣播試驗提供場地的機構。在政府廣播服務啟動初期,W.E.L. Shenton是議會內較關注廣播發展的議員,他認為香港廣播的覆蓋範圍不應局限於香港本土,應擴大至廣東地區,不過,基於投資浩大,政府沒有接受他的建議。他在委員會服務約七年,於1936年3月離任。

  在節目廣播委員會的首次會議紀錄中,R. Sutherland來自怡和洋行,表面看來是一名商界代表,然而,Sutherland的另一個身份,是青年會轄下娛樂委員會的主席。當無線電學會財政緊絀,難以繼續廣播測試時,青年會於1927年隨即接捧,提出廣播可以為英軍駐港部隊服務,為他們乏味的軍旅生涯及在醫院的傷兵,提供娛樂。青年會的廣播測試得到General Electric Co.贊助器材,又得到利希慎借出利舞臺天台進行測試。Sutherland當年的宏願是希望廣播訊號不限於中半山及山頂、九龍地區,還可覆蓋長洲、大埔、石澳,以至停泊在港內的軍艦。6

  其他成員也在廣播方面,各有其關注的重點,例如H. Lowcock和Chan Heung Pak(陳來自華商總會)就是會內的華人代表,在中文節目方面提出不少意見;1931年電台決定成立唱片庫,兩人其後倡議添置中文唱片,電台後來在1933年設立中文唱片庫,Chan Heung Pak更為早期中文唱片庫草擬一份包含244隻唱片的訂購清單。

  Professor R.K.M. Simpson以其港大教授的身份,專責安排教育節目,如聯絡大學教授,深入淺出的就各類專題,在電台作簡短講座,涵蓋天文地理、生物知識,以至現代文學,題材廣泛。T.E. Pearce來自和記洋行,不過,他本人熱愛板球,在節目委員會首次會議中,他已經提出節目內容應包括體育消息,報道足球或板球賽果。Ben Wylie來自《南華早報》,電台早期的新聞報道內容,主要由《南華早報》及《德臣西報》輪流提供,電台成立初期已可提供新聞服務,Ben Wylie的積極參與功不可沒。

  L.H. King、J.P. Braga、Ben Wylie及Chan Heung Pak可說是首任委員會內中流砥柱的人物,在任時間最長。J.P. Braga及Chan Heung Pak留任至1937年;Ben Wylie於1932至1934年請假兩年,其後留任至1938年年中;L.H. King於1938年退休返國時才離開委員會。

萬事起頭難
  在節目委員會成立前,廣播服務已經初具形式,定時有天氣消息,播放中樂及西曲,也有轉播外間的音樂會。委員會成立後,民間有所期待是很自然的事,委員會的第一次會議便首要考慮到節目編排事宜,特別成立專責小組跟進,由F. Austin和H. Lowcock研究,並向委員會提出建議。當時的初步構想是中西節目兼備,照顧華洋族群的需要,轉播音樂會、戲曲,有新聞與體育消息、各類題材的短講;也有委員提出在醫院設置接收設施,讓病患者收聽廣播。

  然而,委員會甫開展工作,已受到批評,《德臣西報》及《士蔑西報》接連刊載文章,評論電台節目乏善可陳,指委員會雖師承英國廣播公司,節目內容多樣,有教育、綜合、宗教、演說、兒童節目等,但只是徒具形式,內容沉悶,市民每年付出五元牌照費,理應得到物有所值的節目,又苛刻地指斥委員會內除了L.H. King外,其他成員對廣播一竅不通;也有評論指廣播電台的設備不夠專業,隔音設施不理想。面對輿論壓力,委員會旋即在第二次會議上,議決由J.P. Braga、W.E.L. Shenton及Ben Wylie組成專責宣傳推廣的小組,主動出擊,為電台做宣傳工作,J.P. Braga作為召集人隨即去信報章,回應外界的批評的同時,公開呼籲市民大眾,可以直接向新委任的節目總監(Programme Secretary),提出意見。

  萬事起頭難,節目委員會要訂定一個符合各方要求的節目表,殊不容易,但他們在短短兩個月間,已按其初步構思,安排了各類型節目,廣播時間也由下午五時半開台提早至上午十一時開播。


1 Hong Kong Blue Book, 1927, 1928, 1929, 1930
2《政府憲報》1929, No.54。
3 定例局會議紀錄1929年7月18日。
4 節目委員會會議紀錄1933年6月20日及1933年8月21日。
5 廣播節目委員會委員之中文譯名乃參照1929年9月16日《華字日報》之報道「無線電播音委員會叙會」。
6《士蔑西報》1928年1月9日。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公共廣播的宿命

文乃揚
2020-04-30

兩會採訪手記

香港電台中文新聞部
2016-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