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發牌風波看香港文化創意產業前景

2013-11-13


  創意產業是香港的核心工業之一,去年創意產業約佔香港整體GDP的4.5%,政府亦愈來愈發現它的重要性。除了電視發牌聯繫到創意產業,最近由行政長官主持的經濟發展委員會亦提出具體建議,有感鄰近地方在這方面發展一日千里,香港要急起直追,必須要規劃未來十年的發展,包括在現有大學及院校加設培訓渠道。

  培訓人才增撥資源,這個做法看似理所當然,但是它漠視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就是人才須經過市場的洗禮,並從市場吸收經驗,才有一個良性循環。但政府一方面大量開設培訓課程,另一方面又限制電視發牌數目,令有心實踐創作的人缺乏出路。香港政府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所謂支持是否口惠而實不至呢?

政府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取態
  創意文化要持續發展,必須要在培訓及實踐兩方面相互結合。當然創意產業不局限於影視行業,但影視業一向是創意產業的火車頭;像一齣電影受歡迎,便會衍生不少相關的產品,如電腦遊戲、文化旅遊等。培訓人才只依賴學術機構有不足。

  以影視產業為例,學院資源有限,只能讓學生製作微電影,但短片規模無法與大型製作相題並論。要體驗如何拍動輒數百萬以上的電影,又怎能單依賴學院?像香港電視拍一套劇集,製作費也要上一百萬元,新人若沒有機會接觸這些規模的創作,其創意又如何得到磨練?面對一個封閉的電視製作環境以及一個夕陽西下的電影界,單靠院校培訓,又如何與其他地方競爭呢?
雖然政府一再強調發牌數目是百分之一百的增長,但香港電視與其他不同是它真是一間大量招聘創作人才及製造就業機會的公司,以戲劇作為主打劇種,亦可以與電影業有良性互動。

持續發展需要制訂長遠文化創意政策
  除了培訓人才,還要全面的部署及推動。香港影視行業的困局有結構性,亦有文化性。香港先天市場狹小,本土市場發展空間有限,而產品類型亦欠多元化。電視業長期一台獨大及缺乏外判機制,令行業缺乏開放性及包容不同形式的創意。本地電影業的問題,則是在中國強勢崛起之下將出色的電影人及演員淘空,令中小型電影公司難有作為,工業環境早已不成氣候。另一方面,國內的龐大市場亦令製作成本上升,影響低成本製作的香港電影的競爭力。以往港產片的出路是合拍片,但現在國內連合拍的機會亦愈來愈少,整體從業員不少面對開工不足的問題。如何在市場結構上找到突破,這是政府在較高層面可以為行業做的事情。

  另一個問題是觀眾層面的。全球化的香港,接收來自四方八面的潮流文化及資訊,新生一代都習慣接收優質的全球文化,例如追捧日韓地區的電視劇、流行音樂等,因它們已超越較香港不少同類製作。香港要急起直追,除了在製作上要增加創意及多元化及本土特色以外,還要有懂得欣賞及支持本地創作的本土觀眾。香港文化界不單要做好作品,亦要培養本地觀眾口味,令香港人支持香港的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才有有利的發展。固然香港已有既定的電影節,但政府可否增撥資源讓香港觀眾認識更多香港本土的創作?增加觀眾對港產作品的支持?

  七、八十年代,香港曾經有光輝燦爛的影視行業,但當時缺乏經濟規模及可以持續發展模式,自九十年代製作量下滑,港產電影已持續不振接近二十年。雖然不少有在香港有知名度的藝人及有能力的製作者仍有機會受國內片商青睞,但香港影視業過去的成功的方程式不能複製,未來需要更多的有創意的經營模式,但不能單靠在行內打拼者自生自滅。在全球化的年代,地域之間的比拼不能只依賴人民,政府的文化政策亦有舉足輕重的角色。目前在亞洲流行文化上獨領風騷的韓國,在九十年代以後政府已經開始扶植本土的電影業,例如成立電影學院、加強韓國片在海外的宣傳等。香港在此的力度仍然不夠,需要與業界互相配合,問題是政府是否願意負起推動的角色。

免費電視業與數碼政策不能分割
  有關免費電視市場的爭議,主要集中討論在發牌與否及其理據的問題上,事實上目前即使多發一個牌給香港電視,免費電視市場的競爭亦非在同一個技術層面,因為新拿到牌照的經營者只能以光纖網絡傳送,有別於目前兩間免費台以大氣電波傳輸的模式。雖然現時投得牌照的兩個經營者都已經擁有覆蓋全港的電話網絡,但對觀眾來說,要多節目選擇卻要面對使用多個遙控器的煩惱,特別對年長一輩來說,可能更難操作。而對經營者來說,若以光纖網絡傳送,尚要解決機頂盒成本誰付的問題,以及網絡入屋的問題,解決兩個問題都需要時間,期間亦影響觀眾收看的熱情及收看率。

  事實上,無論發多少個牌,現時的所謂市場開放只是局部性的,至少在技術而言,距離真正的公平競爭日子尚遠。真的要做到公平,幾個持牌者必須要在同一個技術平台上,要達到此必須要在傳送技術全面數碼化後,才有可能出現。因此電視產業的全面開放及公平競爭,與數碼化的進程關係非常密切。
特區政府在2007年底正式推出數碼地面電視廣播。當時目標是在2012年年終前中止模擬地面電視服務。經過數年努力,數碼地面電視網絡的覆蓋範圍已佔全港超過九成人口,滲透率為大約為72%,至2011年中,仍有四成觀眾收看模擬電視。因此在2011年中的行政會議上,政府將中止日期由2012年年底延遲至2015年底。若政府切實執行模擬制式電視頻道的轉移,則免費電視傳送可望全面數碼化,市場亦可以容許更多不同參與者一起競爭。換言之,香港免費電視業的另一關鍵發展時機是在兩年之後,到時無論在傳送技術及頻道數目,以至市場結構各方面,都可能出現大變。而似乎局長亦反覆強調的「循序漸進」模式,是預示未來在此方面的變化。

香港電台率先推出免費公共廣播電視頻道
  因此,未來幾年可以說是香港電視業的變動期,除了商營廣播業外,政府亦已確立香港電台的公共廣播角色,以及增撥資源助其發展,除了興建大樓,亦撥備協助其發展數碼地面電視。過去幾年,港台已建立了發射網絡,如向兩家免費電視台商討租用合適的山頭發射站、訂購儀器及設備,進行技術測試等。港台並增加製作高清電視節目的時數,由每年約50小時增至不少於200小時。

  當兩間獲新發牌的電視台密鑼緊鼓籌備開台事宜,香港電台的電視頻道將悄悄投入服務,成為本地第三間免費台。明年一月中,香港電台的數碼地面電視會進行頻道試播,屆時本地觀眾可通過大廈的公共天線系統接收觀看本港首家公共廣播電視台的免費節目。港台電視頻道除有自家製的港台王牌節目外,亦有外購製作,類型可以更多元,這對投訴節目缺乏選擇的觀眾來說,不啻是一個好消息。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是市場太小還是競爭太少

李敬華
2019-06-06

從數據看香港電視變化

李敬華
2018-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