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美好的電視一仗

2013-11-13

  「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這段節錄自聖經的金句,經常在喪禮上被引用,卻正好用以形容持續了三年的增發免費電視牌照抗爭。

  這場戰役令電視界激起千呎浪,一夜之間,某大電視台的創作組被掏空了一半,見習編劇被逼充當正規;剛踏出校門的電影系畢業生忽然不愁沒有工作;凍薪多年的電視從業員罕有地獲得加薪;有電視台未獲發牌,節目已率先獲百萬觀眾在網上追捧;免費電視市場由一潭死水霎時變得風高浪急;隨著十二萬人上街撑觀眾看電視應有更多選擇,近萬人參與了在政府總部持續了六天的集會,兩星期後再有五萬人在同一地點聚集,要求立法會引用權力及特權法索取免費電視發牌文件。連月來支持這場抗爭的,有不獲發牌的電視台員工、影視界從業員、普遍不滿政府施政的市民,還有更多的是衝着兩間免費電視台而來的觀眾。究竟香港的電視出了甚麼問題?

看電視像光顧茶餐廳
  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說過,審批免費電視牌照不是發茶餐廳牌照,意味要小心要謹慎。實在看電視倒像光顧茶餐廳,消費低,幾十年來吃的是常餐,餵飽了不知幾多人,當中也不乏港人光顧了多年的經典餐飲,飲港式奶茶如同開機看電視劇,是習慣,是生活的一部分。電視劇有復仇是始自無綫第一套長篇電視劇《狂潮》,後來有《大報復》、《誓不低頭》,當年沒有人投訴那來這麽多仇要報;練功破繭後易了容,主角由徐少強變顧冠忠的有《天蠶變》,不見得有觀眾抗議「咁都得」;警匪題材是七十年代中冒起的,為求拍攝逼真不惜挺而走險的要數麥當雄,資料搜集之認真一度被家人誤以為他入了黑社會(是他弟弟麥當傑年前接受某媒體訪問時透露的);故事未完便告落幕的有《輪流轉》,有說這劇的問題出於劇情只見樹葉不見森林,但為看樹葉而來的觀眾也不少,不見得當年的觀眾有選擇,很多是後來買到該劇的DVD再回味;也難忘《上海灘》中的周潤發,老是拿着白手帕拭着鼻,卻從來沒有人說過他跟《教父》中的馬龍白蘭度有點相似。今天再看兩間免費台當年的經典劇集,不是每一套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只是當年觀眾沒有吃膩了兩台炮製的常餐。


競爭帶來進步
  但競爭確實帶來進步。七十年代中三台頂立,無綫、麗的、佳視各自精彩,為了把戲拍好,三台不惜挖空心思。佳視買下武俠小說版權拍成電視劇,創武俠電視的先河,掀起三台拍攝武俠劇之風。面對再沒有武俠小說版權可買的情況下(都被其他兩台買光了),麗的乾脆拍攝自創武俠劇,同樣精彩。至今仍廣為人津津樂道的,有《天蠶變》、《天龍訣》等。

  當日佳視擁有的是教育電視牌照,製作的理應是教育電視節目,未幾發現教育電視難以吸納廣告,也加開戲劇節目,好像《名流情史》、《金刀情俠》等,其中武俠劇在三台中一度獨領風騷。可是佳視受制於作為教育電視台的有限條件,要跟其餘兩台比拼有難度,幾度注入資金,卻因資金來源出了問題,抵觸了香港的電視廣播條例,才要結業,跟廣告市埸養活不了三間電視台無關(可參考「電視諮詢委員會調查佳藝電視有限公司報告書」),卻成了日後政府拒絕增發免費電視牌照的借口。

  平心而論,兩台節目如以市場份額定勝負,無綫無疑佔了上風,但如以節目創新分高下,亞視在八、九十年代到千禧年都屢創下佳績,從《今日睇真D》、《我和殭屍有個約會》、《百萬富翁》,到《香港亂嗡》和《香港有飯開》,都令人耳目一新兼且刮目相看,一度打亂了對手的陣腳。所以說香港的電視節目過去幾十年毫無新意,是籠統的說法。八十年代在邱德根主政下,炮製了一系列大型歷史宮幃劇,其中《秦始皇》一劇在西安及珠海等地實地取景,當地軍隊協助拍攝,是較早踏足內地拍攝電視劇的電視台。


香港電視業的萎縮
  可惜的倒是七十年代尾隨著佳視倒閉、麗的股東易手,一批麗的精英轉投電影市場。1984年無綫成為上市公司,在資金充裕和盡佔市場優勢下,已穩定大半壁江山。亞視往後廿多年,除了邱德根年代短暫轉虧為盈,以及封小平引入大受歡迎的《百萬富翁》有可觀廣告進賬外,基本上是連年虧蝕。在資金緊絀下,亞視的戲劇組解散,資訊節目那怕再受歡迎,也會因製作費問題而無疾而終,《香港有飯開》便是其中一例。餘下來能夠製作的就只有清談和時事資訊等成本不高的節目,大型的綜藝節目一年也只製作一至兩個。當自製節目不多,已經大大失去作為一個免費地方電視台的代表性。近年亞視更不時播出一些國內單位的聯歡晚會活動,這些由亞視製作的綜藝性節目,其實是為某企業或單位宣傳的成份居多,把香港的電視台淪為內地企業的production house。

  香港曾經是內地和亞洲地區電視台仿效的對象,香港的電視精英更曾協助東南亞地區成立電視台。八十年代,珠江口岸的電視觀眾,都不大愛看當地的節目,反而喜歡看香港兩個免費電視台,令廣東省的電視領導人不得不面對現實,來到香港取經。後來廣東省兩台之所以成為國內率先改革的電視台,全因為受到香港的電視節目啟發。今天內地的電視節目由戲劇到綜藝都遍地開花,香港觀眾在網上追捧這些節目的也不少。反觀香港,有能力的台前幕後電視人欠缺可發揮的平台,他們少說也在這個行業累積了十多二十年經驗,假使再增發第三個免費電視牌照無望,餘下的兩個新領牌電視台又只選擇性並限量製作某類型節目的話,一度令香港引以為傲的電視業勢必逐步萎縮。


電視台命運的定斷
  再說內地的電視台除了受到香港電視節目的衝激而改革,亦因為中央在九十年代中決定實行市場經濟改革,所有昔日由中央供養的大大小小電視台要逐步「斷奶」,想生存的話便要由市場供養,跟香港的電視台要靠好節目吸納觀眾和廣告客戶無異。這還不只,政府又增建新的頻道和電視台,讓他們與舊有電視台競爭,讓表現不濟的受到自然淘汰。現時內地電視台也以收視定生死,節目排在榜尾的會被淘汰。內地過去實行計劃經濟,事事要規管,今天由市場去定斷電視台的命運(當然政治上仍由黨把關),是大勢所趨。反觀香港是個自由經濟市場,政府偏作不必要的干預,為市場企劃一番,以防止惡性競爭、避免有電視台倒閉云云。是香港的電視有病了,抑或香港政府有病了?

  弄到今天這個民憤沸騰的田地,除了政府獨斷獨行、有法不依、與民為敵外,兩大免費電視台也難辭其咎。節目被批評質和量都下降,員工工作環境苛刻,歸究背後原因,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有電視台員工形容過去十年是一埸浩劫,沙士是天災,只短暫影響廣告收入,新班子上場是人禍,影響才是最深遠,新政策下製作條件和創作空間進一步收窄,不為甚麼,只是為了向股東和投資者有個好交代。如今電視台即使急謀對策,改善員工福利、開拍另類模式的節目、加強力度宣傳,恐怕還要重建在觀眾心目中的形象。兩台現已成為市民公開揶揄的對象,值得深切反思。還記得1987年時亞視發生火警,邵逸夫作為無綫主席,當夜便前往慰問邱德根,並主動提出亞視可暫用無綫的錄影廠進行節目拍攝,邵更在邱陪同下一起巡視火警後的現埸。1989年6月3日晚至4日凌晨,亞視一隊新聞攝製隊在天安門廣場留守到最後一刻才離開。凌晨當他們平安返抵香港時,在機場迎接他們的除了市民,還有無綫新聞部主管黃應士,黃逐一與抵埗的亞視員工握手,看見亞視新聞部主管包雲龍時,黃上前擁抱他。當年兩台何嘗不是鬥個你死我活?企業的良心和形象不是硬推宣傳便可以,此情此景此風度,今天恐怕難在兩台找得到。

  發牌事件至今已一個月,雖然還沒有定案,卻喚醒了港人關注社會與自身權益之心。對香港而言,這場電視風暴何嘗不是一場浩劫?這美好的一仗冒必要打下去。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是市場太小還是競爭太少

李敬華
2019-06-06

從數據看香港電視變化

李敬華
2018-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