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28年說起–開啟新聞廣播及設立唱片庫

2014-01-13
  廣播節目委員會初成立時,在籌劃節目方面,除了音樂、教育,轉播教堂主日崇拜外,新聞廣播是委員會早期關注的項目之一。委員會在1929年9月12日召開首次會議,隨後在9月24日的第二次會議上,已討論關於新聞廣播的問題。

研究播放新聞訊息
  試想,當時電台人員還在培訓及招聘階段,首任節目總監才剛剛委任,幾乎是個無兵司令,節目尚要靠外援支撐,更談不上有個新聞部,但委員會們卻認為,應研究安排播出新聞訊息,而且,應中英並重。有關安排交予委員會內的華籍代表陳香柏跟進。

  10月,負責節目宣傳的委員,來自《南華早報》的Mr Wylie向委員會報告,已安排由南早提供新聞資訊予電台,委員會遂議決由10月7日起,廣播由南早提供的新聞訊息;同年11月,電台的新聞報道分別由《德臣西報》及《南華早報》兩間報社輪流提供,而電台也在中午時段,以中文廣播股份匯水行情。

  由於中文新聞欠奉,1929年底,委員陳香柏提出增設中文新聞的要求,委員會也有感使用英文報章提供的新聞,缺乏本地消息。當年,電台還未設有新聞採訪記者或者成立新聞部的想法,委員會的做法是跟報社商討,由報社提供訊息。在1933年,電台開始使用來自中文報章的新聞,在每天晚上節目結束後,播出由報社送來的新聞,當時,提供新聞予電台的報章包括:《工商日報》、《工商晚報》、《東方報》、《循環報》、《華字報》、《華僑報》、《南華報》、《南中報》、《南強報》、《超然報》,《大光報》、《新中報》、《中興報》、《平民報》等報章。

官校校長翻譯外電
  電台新聞廣播另一個重要發展是轉播路透社的新聞。1934年初,路透社向廣播電台提出,可以每天提供新聞服務,委員會當然甘之如飴,然而,礙於其高昂收費,委員會需尋求政府的支持,豈料,政府的回覆卻是要向英倫匯報,事件輾轉拉鋸,到了7月,才得到英倫指示,認為無礙,可以轉播,於是,電台安排每天三次(下午1:30;晚上9:30及10:30分)播出來自路透社的新聞報道。

  在安排播出路透社新聞的時候,委員會一眾成員又那會料到,這個安排卻為中文新聞廣播鋪路!當電台逐步加強其新聞服務的時候,華籍聽眾也當然會要求得到同樣的服務,委員會經一番討論後,嘗試把路透社的新聞翻譯過來以中文播出。1937年11月9日,電台安排兩位官校校長,在下午4:30分至6時這段時間內翻譯新聞,然後由華籍播音員讀出,由於效果理想,委員會於是決定以此方式,廣播中文新聞,相信此舉也是電台翻譯外電的鼻祖了!

議決成立唱片庫

  音樂是廣播電台開啟初期的主要節目,當時播放的唱片大多由唱片公司或唱片經銷商送往電台播出,當年,為電台提供唱片的公司包括:世界音樂、勝力唱片、新月、天壽堂、鶴鳴公司、百新公司、永安公司、新樂風唱片、永樂公司等,而提供西樂的公司主要是:Victor & Columbia、Anderson Music、Moutrie等。電台選播的音樂,基本上受制於唱片公司送往電台的唱片。早在1931年,廣播節目委員會已考慮到,音樂是電台節目不可或缺的部份,而電台每月要向三間為電台提供西樂唱片的公司支付50元費用,長遠而言,倒不如成立電台的唱片庫。此議迅即得到委員的支持。同年議決成立唱片庫後,還每月撥出一百元上限經費,購買唱片。委員會在其後的會議上,報告已選購的唱片名單,成為會議一項固定議程,由此可見委員會對唱片庫的重視程度,其間,如有委員返回英國渡假,還會特別為電台在英國選購唱片。

  1933年3月,在委員陳香柏及Lowcock的推動下,中文唱片庫成立,陳香柏對中文唱片的庫藏非常關注,曾經親自為唱片庫訂定一張包括244隻唱片的選購的清單。時至今日,香港電台唱片庫的藏量,堪稱是亞洲之冠,擁有超過30萬張唱片。

  電台對音樂的重視不單反映在唱片庫的成立,1936年底,耗資120元添置一套五冊的Grove's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於當年來說,是電台一項重大的開支,這套參考書最早的一套在1878年出版,是當年有關西方音樂最具規模的一套音樂百科全書。

廣播節目委員會解散
  廣播服務不斷擴展,在廣播節目委員會1929年成立時,一年撥款只得2,400元,到1938年開支達到79,000元,增幅達33倍,員工也由當年只有一位節目總監,發展至12名人員編製1。

  政府考慮到廣播電台已略見規模,於是向郵務司提出,讓廣播成為郵政署轄下的獨立部門,而廣播節目委員會則轉變為顧問委員會的角色,繼續領導電台發展,此議得到委員一致贊同。引領香港第一代電台廣播發展接近十年的廣播節目委員會,在1938年12月21日召開最後一次會議,隨後解散。委員們本以為政府電台在翌年正式成為政府部門後,他們會以顧問形式再獲委任,豈料,政府到了1941年才再度委任香港廣播委員會(Hong Kong Broadcasting Committee)。
後記

  這個關於香港早年廣播發展的系列,是筆者自2011年起的一項個人小型研究項目,說「小型」是因為目標簡單,只為找出香港的廣播啟始於何時?殖民地政府是在一個怎樣的社會氛圍下決議啟動電台廣播?在管治上,殖民地政府對廣播又有甚麼想法?資料搜集的目標範圍只限於1920年代至廣播節目委員會於1938年改組的期間。

  基於雜務纏身,搜集過程是斷斷續續的進行,資料是一點一滴的累積。通過廣播節目委員會會議紀錄提供的線索,翻閱報章舊聞,再對照當年立法會會議紀錄、政府行政報告、憲報、殖民地部文件CO129等,在零碎片段的資料中,發掘出一個又一個趣味盎然的故事,並嘗試從這些故事理出當年廣播事業的圖像。然而,由於文獻散失,這幅圖像仍有不少失落的版塊,很多問題無法理出相關的脈絡,更不敢奢談已尋出始末因由。

  早年修讀歷史課時,在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黃一農教授的課上,他說:「做歷史研究不能沒有激動與激情,要激動才會追尋歷史的真相,也要有激情才可繼續尋找。」電台廣播作為香港二十世紀一項嶄新的傳播工具,在管治上可扮演重要角色。多年來,沒有資料說明香港廣播如何開啟,政府有那些考慮因素,而對啟播日期更是眾說紛紜,就因著這些問號,開展了這段長達三年的尋覓之旅。搜尋資料只為個人的好奇,試圖尋根問底,沒想到可以在香港電台85周年的時候,為她寫下當年一些小故事。

  在這個尋尋覓覓的過程中,最令人激動的一刻莫過於2003年在6月20日,找到一條「當年今日」的資料—殖民地政府於1928年6月20日宣佈「政府廣播電台作音樂測試」的公告,確定香港有了正式的廣播服務,然而,本在1925年打算推出的廣播服務,何以推遲了三年?廣播節目委員會的成立,卻又把當年積極參與廣播測試的無線電愛好者排拒,原因何在?二十世紀初無線電廣播是上層社會的玩意,但廣播節目委員會在訂定節目編排時,特別關注華籍聽眾的需要,與總督金文泰的領導有沒有關係?當年接收廣播的牌照的收費又是如何釐定?………在早年廣播發展上仍有不少未解之謎團,有待繼續尋覓。

1 Expenditure Statement of Expenditure for the year 1929-1938, CO129/568/4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公共廣播的宿命

文乃揚
2020-04-30

兩會採訪手記

香港電台中文新聞部
2016-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