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的是建構一個夢──台灣公共電視建台的感言

1997-05-15

  三月下旬,初春的氣候十分宜爽,在香港藝術中心主任蔡甘銓兄的力邀下,我匆匆整裝來到了離別好幾年的香港。這次來港的目的是出席藝術中心主辦的一項別開生面的影像活動—「另類空間—台灣藝術聚焦」。我個人是以公共電視籌備委員會新聞部門所提供的「原住民新聞雜誌」的總監身份來參與盛會。事前,我沒想到台灣籌備多年,但迄今尚未正式開播的公共電視會受到香港傳播界的注意。

  確實,在亞洲雖然傳播事業日益昌盛,但嚴格歸類為服務公眾利益(To Serve The Public Interest)的公共廣播事業(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並不多見,日本NHK算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因無論就電台的組織架構、人事制度、經費來源或節目政策,NHK都是享受了高度的獨立、自主與超然的立場。因此,在兩年前當亞洲媒體資訊研究中心(AMIC)在漢城召開年會討論亞洲地區公共媒體何去何從時,與會的各國代表焦點自然都集中在NHK身上。當時我是首次應AMIC的邀請以會員兼台灣公共電視代表的身份與會,沒想到我的一篇以台灣公共電視籌建的論文—「建構一個夢」,竟然受到大會廣泛的重視,並且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代表香港的香港電台邵盧善兄也在場。還記得與會的NHK代表還向我道賀說,如果台灣的公共電視按理想計劃進行,未來將成為亞洲的另一個小型NHK,我想這是他溢美之言。不過,台灣的公共電視的確有這份雄心壯志,也不斷努力在建構這個屬台灣全體人民的美夢。

突破商業掛帥節目 推廣公共電視理念

  談起這個夢,恐怕要從三十幾年前談起,那個時候台灣還在戒嚴時期,電子媒體剛剛開放,第一家商業電視台是省政府及日本富士電視合資辦的台灣電視台,走的是美國商業電視制度的路子,節目靠廣告支持,市場決定節目之內容。這個制度在當時雖然一般民眾可以接受(因為別無選擇),但受到一些傳播學者的質疑,像在政治大學執教的李瞻教授,就提出類似英國BBC的公共電視制度,希望商業與公共能夠並存,但當時沒有引起廣大的回響。結果,台灣的商業電視隨著經濟的起飛,由一台逐漸發展成為三台鼎立的局面。表面上,節目似乎五花八門,多彩多姿,但高度的商業利潤的競爭下,節目形式之同質化與內涵的貧乏卻普遍遭到民眾的詬病。


對於政府「終止建台」的倡儀,民間反應激烈,反對聲音沸騰。

  一九八零年的二月,台灣當時的行政院長孫運璿先生,在一次公開場合裡力倡成立公共電視制度,以平衡商業電視的缺失。主管輔導大眾傳媒的行政院新聞局,在當時局長宋楚瑜先生的奔走下,邀集了專家學者企圖為公共電視的建台工作提出一份藍圖。一九八三年的三月,這份名為「公共電視節目製作中心草案」出爐了,可惜囿於經費籌措困難,公共電視邁出建台的第一步契機就竟然這般胎死腹中了。為了平息民怨及專家學者的反彈,新聞局又改弦更張,成立了一個官民合股的廣電基金會,隨即修訂廣播電視法的相關條文,由廣電基金委託民間製作公司拍攝公共電視節目(內容以文化、教育及資訊為主),然後由三家商業電視台依法提撥時段(每週每台提供五小時時段)來播放完成的節目,目的是推廣公共電視節目理念。


台灣公視從九五年起,展開三個階段的試播計劃,播出的節目近二千小時。


台灣媒介戰國時期 民間爭取頻道開放

  自一九八四年五月開始採行這種寄生播出模式後,事實上績效有限,因為播出時段受限,而且節目長度侷限於半小時,節目之創意也難予發揮。有鑑於種種主客觀的發展,台灣執政者終於在政策上有了突破,那就是重新提出公視建台計劃,並於一九九零年七月一日成立公視建台籌備委員會,這是一個形態上依附在行政院新聞局之下的一個任務編組(Task Force)。目標是在三至四年之內完成建台之規劃與軟硬體之設施。當時負責推動這項重大文化建設的是新聞局邵前局長,他充滿自信地表示,象徵公共領域、服務全民的傳播時代,終將來臨。

  孰料,公視建台計劃的時刻卻面臨社會解嚴後,民間極力爭取頻道開放的浪潮。在立法跟不上腳步的情況下,台灣充滿了所謂地下廣電文化的「第四台」,在爭取市場利益與閱聽人權益等訴求的糾葛下,台灣的傳媒環境變得複雜而且加速惡質化。有人形容台灣的電子媒介已經進入了戰國時期,實不為過。政府這時候確實疲於奔命,一方面加速有線電視及相關法令之立法,另一方面又要全力呵護剛剛才籌備起步的公視建台計劃。

建台立法變黨派角力 公視開播難產遭延宕

  根據台灣實際施政的經驗,政府為了成立新機構,推進新事物並福利行政,常先設立籌備單位,承乏其事。公視籌備工作也是例子之一,其間施政計劃與籌備單位之組織架構由行政院制定之,籌備期間每年所需預算則透過新聞局編列,經行政院核定後交立法院依預算法審查後執行之。至於公視法之立法工作則列為籌備工作重要項目之一。公視法草擬工作事實上在籌委會成立不到一年,就由一個民間學者組成的立法小組順利完成,小組的召集人是傳播學者徐佳士教授與已故之大法官楊日然先生。經過一系列的公聽會與行政院的審查後,於一九九二年九月將法案送進立法院審查。祇是沒料到台灣立法院國會問政生態的改變與頻道開放急遽之衝擊,使得公視立法工作在立院逐漸演變成黨派的政治角力場。由於立法之延宕,原訂公視建台的時間表也就難以掌握了,雖然建台的軟體節目規劃、攝製與硬體的建股都已大體完成,但是公視開播的執照還是卡在公視法的通過與否上。

  為了游說立法院能順應民眾,迅速立法,同時也為了向全國民眾展示過去數年來籌備的成績,公視籌委會從一九九五年的七月起展開一共三個階段的節目試播計劃:從一九九五年七月;一九九五年十一月至一九九六年二月;一九九六年十一月至一九九七年二月,總共試播了六個月零十天,播出的各類節目近二千小時。這個試播策略引起了全民的注意與討論,輿論界也有大量的評論與報導。公視建台至今,已不再是寂寞的等候者,而是積極奮發的行動者。籌委會製訂了一連串的造勢計劃,希望匯集民間關心公視的力量,共同為公視催生。一九九七年的三月初,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系與社會相關社團基金會主辦了一項「公共媒體在台灣」的研討會,與會的產官學界外加美國的公共媒體業界代表,都熱烈而激情地發表了公共媒體的關切,其中對公共電視的一直「難產」更是提出了最嚴正的呼籲與請命。

關台倡議引發群憤 民意壓力再露生機

  孰料就在大家努力聲中,四月十六日的一項國民黨中央政策會的黨政協商會議中,竟然做出了政府媒體政策急轉彎,而朝向「終止建台」的倡議。消息曝光後,朝野震驚,民意譁然,一時之間議論公視建台之聲達於沸點。幾乎所有的傳媒評論都在指責政府決策的草率與不負責任,民意的壓力如排山倒海湧向政府與執政黨。《聯合報》的民意調查更顯示全民有超過百分之五十四的民眾支持公視建台,有人還解釋這個比率相當於李登輝競選總統的得票比率。

  果然,民意發揮了正面的效應,在短短不到四十八小時政府主政者就技巧地改口了,不再提「廢台」而轉為有條件支持建台,所謂有條件指的是政府未來在公視營運時經費的支持降到最低,同時也提出一個整型後的「小而美」建台計劃。目前朝野立委正針對上述的條件在做積極而密集的協商,如果協商有了共識,公視法就可望在近期內進入立法院的二、三讀審查。如果立法順利在五或六月內完成,則公視開播的日子最遲應在一九九八年的元月。

  籌建公視一直是公視全民的一場夢,在這個夢中,我們可以共享一塊公共媒體的淨土,讓屬於文化的、教育的、藝術的、科學的節目能在這塊土地上開花結果。為了改善我們的傳播環境,也為了我們下一代的希望,請讓我們實現這個已經尋覓了這麼久的夢吧。


台灣公共電視無論在攝製硬體或節目軟體上,都已大致完成,只欠立法通過。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公共廣播的宿命

文乃揚
2020-04-30

美國傳媒參訪考察隨筆

陳易安
2016-08-10

Turkish Social Media and Its Impact on Democratization

Emrah Aydemir
Junhao Hong
2015-07-16

The BBC: A British Success Story In Danger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2015-04-05

Renewing the BBC Royal Charter: A cause for concern?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
2015-03-19

對公共廣播服務的承擔

張楚勇
2013-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