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市,俗稱舊金山,是十九世紀最早一批華人移民潮的落腳地。從往日的雜貨、廚務、開礦、建鐵路,以至今天的各行各業,如金融、製造、進出口等都有華人的一份兒。然而,華語電視傳媒的發展與突飛躍進,都是過去短短五至十年的光景。
百花齊放互爭杯羹
三藩市灣區共九個縣,總人口六百五十多萬,華人共四十二萬左右。今天,電視上可供選擇的華語節目,免費收視的有三家(KPST、KCNS、KTSF),有線收費電視兩家(TVB、IC),觀眾自設收發器直接從衛星收視的頻道兩家(TVBS及CTN),節目種類包羅萬有。
從十年前只有三家電視台,每天合共不足十小時中文節目廣播,到今天全日任何時間、百花齊放的局面。一方面故然是中港台地區電視公司的拓展移民市場的結果,但美國電視台對移民市場的發現和重視,卻大大扭轉了華語電視公司小本經營,單以華埠小商戶為廣告對象的局面,為整個市場帶入主流成分。在以往廣告時段中「華埠××餐館大件夾抵食」這類廣告中,加入了電訊公司AT & T、Mcdonald 、Colgate、Macy's百貨等全國以至國際性的客戶。
KTSF林肯廣播公司市場部經理表示,華人廣告商市場狹窄,非把主流客戶帶入族群節目不可。華人收入偏高及位職穩定高位都對主流客戶有莫大吸引力。他表示,華裔廣告市場的總額,會高達至210億。到2005年,將上升至420億,可見潛力甚為可觀。
業者見有利可圖,自九十年代初至今,無論三藩市本地或港台地區的電視公司,都紛紛投入資金,務求爭一杯羹。短時間,中港台種種電視節目,都在舊金山可看到。「今日睇真D」、「龍門陣」、「中天新聞」、「有線電視台節目」、「包青天」等,都羅列眼前。
經營方式各出其謀
然而,移民始終是新生活開始,忙於適應新社會、新工作、新環境,那來大量時間閒坐電視前,只收看中文節目呢?
收視調查顯示,優質華語節目最能持續留住觀眾。製作本地新聞節目,成本花費甚高。同樣一小時,外購劇集與直播新聞節目相比,相差可達十至十五倍,因此在眾多播放華語的電視台中,只有兩家製作新聞節目,其中只有一家採用直播。
電視台經營成本高漲,靠單一族裔真不容易。經營方式因此各出奇謀,KPSF & KCNS以成本低、回報率高的購物節目為主,每天華語節目只限於黃金時段中三兩小時。KTSF以有百多萬來自亞洲多個國家的移民為對象。TVB則集中以有線電視收費式廣播。TVBS、 IC及CTN則以衛星傳訊,務求以覆蓋面吸引散居各州的華人。
雖然過去十年間,整體節目水平上升,但廣告水準卻十分參差,華人經營的小商戶,如餐館、醫師、雜貨店等,以單一族群為廣告對象,廣告製作成本甚低,數百美元製作的廣告,未能脫離業餘色彩。主流廣告客戶,每每以多族群為對象,一個數以十萬元計專業製作套以各不同族商的語言旁白,兩者的廣告併排播出,觀眾感到兀突。
家鄉語言收視保障
華語電視節目多屬入口製作,在文化上不免有一種決裂感。熟識的語言,講的是遙遠家鄉的故事,不太懂的英語節目則道出身邊切身有關的人物,若以文化生產工具的角度作評價,三藩市可供的電視節目除了當地製作的新聞以外,餘下多半是來自家鄉,對協助移民了解主流社會並無大幫助。
然而隨同父母移民美國的孩子,卻因為有了電視節目的帶動,華語的聽講能力都得以保留及提高。這群新一代為電視台將來的收視提供了一些保障,加上太平洋地區的距離日近,新移民不斷增加,華語電視台的生存發展空間在可見的日子必有可為。
移民記者的身份
過去十年間,香港新聞從業員,亦隨著移民潮一度或長期移居三藩市,例如梁家榮、張麗月、鄧景輝、蔡文耀、吳逐卿及筆者等。這些新聞從業員,或家庭團聚、或外移新環境、或九七因素、或經濟原因,由香港人變為美國人,或由美國人再度變為香港人,又或兩者兼之。
對上述新聞從業員而言,三藩市與香港的新聞作業方式,相距甚大,其社會意義的發揮亦各有不同。
海外如三藩市的華語電視新聞,除了把世界、國內、當地等一般消息,帶到觀眾家中,另要肩負的責任是將新的社會意識介紹給新移民。因此,在此間的報導中,每每較為詳盡。而華人在當地社會主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則成為報導重點之一,無論是奧運柔軟體操美國代表華裔的金牌得獎者周婉儀,或民主黨籌款醜聞的黃建南,以至到訪灣區的中港台政治人物,都是報導的對象。
這種以移民為本位的報導方式,潛伏著從業員未能自我抽離的危機。特別是當族群利益與整體社會利益產生衡突時,該如何處理。美國的平等權益促進法、移民改革法與影響移民的福利改革法有關項目等等,這些課題在香港作為主流記者時,可能從未面對過,記者在採訪時,不時要提醒自己先是記者,後是移民。
來自社會價值觀相距甚遠的地方,移民記者必須在前後兩地上找得平衡,充份尊重兩者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