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判製作研討會邀請了不同界別的嘉賓出席,分享經驗及聽取意見。
外判製作提供更多創作空間和機會。
潮流興「瘦身」,公營機構亦不例外。為了提高經濟效益,香港電台要實行多項節流措施,包括增加外判工作、重整架構、減少超時工作等。其中節目外判已開始了三年,自二零零零年開始,港台已連續外判了五十五集共27.5小時的節目,例如以環保為題材的《綠像新人類》、像人間浮世繪的《浮生錄影》,以及兒童劇《天地孩子》等;更定時舉辦研討會,討論外判節目的質素。本年六月十四日,港台電視部更主辦了一次「外判製作研討會」,邀請港台、亞視等代表、電視節目顧問團、欣賞指數顧問團、學術界、專欄作家及外判製作公司代表等濟濟一堂,分享彼此在外判製作上的經驗,及了解社會各界對港台外判節目的看法。本文嘗試綜合當日研討會的主要意見,並提出一些個人看法,以茲參考。外判製作提供更多創作空間和機會。
港台外判節目經驗
港台每年只撥出六百萬元作外判節目經費,因資源日益縮減,外判撥款難有增長。過去三年,港台每年外判的節目只有十五至二十集,外判的製作費與港台節目的製作成本相近,是根據市場調查決定的。製作費是否足夠,亦視乎製作規模,是否牽涉到海外拍攝等,有部份獨立製作公司認為此經費幾乎是無利可圖,從以下圖表可見每年招標後的市場反應。很明顯,如果電影市道好景,製作公司對承包港台外判節目的興趣較為冷淡,亦可能限制了港台的選擇。
--------------------------------------------------------------
年度 戲劇節目 紀錄片
(製作費:30至35萬一集) (製作費:20至25萬一集)
--------------------------------------------------------------
2000 54份申請 ---
2001 104份申請 115份申請
2002 154份申請 51份申請
2003 未截止 105份申請
------------------------------------------------------------
在製作監管方面,基本上全部由外判公司處理,而港台設有外判節目監製,要求製作達到港台的指標,令質素有一定的保障。對於外判節目的質素,綜合來說有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質素參差,不及港台本身製作;但亦有認為部份外判節目的創意很好。目前這些外判節目仍多以香港觀眾的口味為主,未能兼顧海外市場,港台的外判節目能否像國際媒體般有機會衝出香港?
亞視實行外委製作
亞視在二零零零年初內部改組,當時綜藝節目開始外委製作,吸引不少前亞視僱員參與。亞視協助他們成立獨立製作公司,亦提供辦工地點、廠房資源和有一定時間的外委節目,去維持這些公司有的營運和收益,亦讓它們發展新節目類型,如《尋找隱世醫術》、《香港人在故鄉》、《愈食愈瘋狂》、《根蹤香港》及《羅布泊之旅》等等;像第一和第二輯的《尋找他鄉的故事》,本由亞視的綜藝製作組製作,第三輯至今則由原創的製作班底承包製作,此政策應該會繼續下去。
外委製作除了可以開拓新節目品種外,亦令公司的機制靈活化。實行外委製作後,亞視在二零零零年至零三年生產及管理員工由二百五十至三百人下降至八十至一百人。部份流失的員工加入了外委行列,認為創作空間更大。外判令人手省減,但製作量沒有減產,廠房運用更靈活,節目更多元化,是一種理想製作模式。缺點是節目的水準要視乎監管情況而定,管理上有力不到的盲點。或作品與原來概念有距離,而部份製作未達水平,或有些節目的製作時間較長,到播出時已失去時效性等。
外判節目的價值與理念
綜合與會者意見,外判製作的作用是肯定的,亦希望所有外判製作都能達到以下目標:
(一)令節目多元化,有助港台開拓新的發展空間;
(二)提高成本效益,配合政府縮減開支的政策;
(三)壯大新進獨立製作人隊伍,令港台導演可以面對挑戰;
(四)提供更多創作空間和機會,建立本土創意工業。
目前外判節目的製作費只有二十多萬,製作人容易眼高手低。製作公司的矛盾,主要是如何在質素和意念中取得平衡?有些意念創新,但質素欠佳;或表達手法太正統,欠吸引力。建議可以用一個比較互動的監察方式,以互補不足。另一方面,在選擇創作題材和表達手法時,外判製作人會否刻意迎合港台文化或口味?如何令這些製作跳出港台節目的樣板,創造新思維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此外,發展外判節目時,亦可以考慮增加新的播放渠道,例如舉行公映會,到中小學播放,與影藝界有關機構聯繫,如影評人協會、電影評論學會等,令這些製作得以深入民間,藉以培養觀眾的欣賞品味,拓展文化空間。
外判製作資源的開拓
港台每年只有十多集外判節目,卻由五十間公司去競投,實在僧多粥少。對規模較少的獨立製作公司而言,競投這些項目的投資亦很大,如在第一及第二輪的遴選過程,製作公司要投入很多金錢和時間構思和撰寫劇本,有與會者要求港台為第三輪落選的製作公司提供一些外判津貼。即使對中標者而言,由尋找被訪者到完成資料搜集,至少要投資四個月時間去拍攝五集節目,對一些沒有財力的製作公司會相當吃力。若缺乏政府和社會的支持,目前外判製作模式很難持續下去。
在外國,例如在澳洲等,是由一個半官方機構成立基金,為市場提供製作資源,而公營廣播機構只負責提供播放時段及監察節目的質素。到發行和賣片賺取到利潤,才按比例撥回有關基金,令製作基金能循環不息的推動整個外判製作市場。以目前的經濟環境,要學澳洲模式較困難,要開拓製作資源,建議有:
(一)研究與獨立製作公司分享版權,讓它們藉出售版權多賺點錢;長遠而言,獨立製作的作品版權應屬於製作人,製作人或祇向港台支取部份製作費,其餘從其他途徑自行籌措;
(二)呼籲觀眾及社會各界作出贊助或捐獻(像美國一樣),用港台投入的製作費為基礎,再去籌組一筆新基金,推動本地獨立製作的發展;
(三)游說政府放寬港台接受商業贊助的限制,例如由航空公司贊助開拍全球華人古典音樂精英特輯,讓節目可在航機上播放等;
(四)令節目跨越香港市場增加收益,例如《大地的神采》節目為Discovery Channel購買版權。
製作人才問題的解決
港台的外判計劃除了可以培養新導演、開拓創作空間之外;對於一些有經驗的製作人,也是事業尋求突破的機會。目前不少承包外判節目製作的製作人都有豐富的電視製作經驗,電視台的工作環境未必有利他們發揮,而港台的外判紀錄片製作剛好吸納部份有經驗的製作人才參與,令電視從業員有更多元化的生存空間。
但是,現時本地的外判電視節目市場,主要由亞視及港台提供,香港的電視市場狹小,難以養起大量獨立製作人員,要吸引新人入行亦不容易,要令電視外判市場成熟,尚有一段很長的路。除紀錄片外,目前不少戲劇節目由電影從業員承包,這些公司除了受電影市道的旺淡季影響外,近年來中國電視市場逐步開放,合拍節目羅致了不少港台影視製作人才,亦令本地製作人才有空洞化的危機。由於集製播於一身的無線一台長期壟斷,製播分離的模式難以在市場上發揮平衡力量,若目前的市場結構不能有大改變,全職做外判節目基本上難以生存。
獨立頻道的開通
由於港台沒有一條獨立頻道,即使有找到更多資源外判多一些節目,也需要向電視台爭取播放時段。要推動創新意念及令獨立製作公司成長,長遠而言,有需要設立一個公眾頻道,才能給予製作人更多創作機會,令更多具創意作品可以播放。至於如何經營公眾頻道,仍有待深入討論。
除此之外,外判製作的發展前景,亦視乎其他界別人士的參與和推動。例如數碼電視何時來臨及收費頻道的增加,可能對外判節目的需求增加,為市場帶來新動力;另外,寬頻網上節目,亦需要大量製作人員;而政府正檢討教育電視的播放渠道和時段,同時考慮設立一條文化頻道。希望種種新發展,能令外判製作市場逐漸成長起來。
*編者按:香港電台節目屢獲殊榮,最近贏取多個國際獎項,包括︰
■第八屆人權新聞獎(冠軍)︰
《鏗鏘集》----「基本法第廿三條」特輯
■第九屆比爾森兒童及青年影視展2003(評判團榮譽獎)︰
《鏗鏘集》----「一千集」
■第八屆人權新聞獎優異獎(電台) ︰
《時事沙龍之異鄉故事》----「波帕爾慘劇遺恨十八年」
■二零零二年偵查記者及編輯獎(特別成就獎) ︰
《傳媒春秋》----「追蹤洋垃圾」
■休士頓國際影展(白金牌獎)︰
《生活逼人來》----「大唔透」
■消費權益新聞報導獎(電台組銅獎)︰
《投資新世代》
所有獲獎節目及有關資料,可於香港電台網上廣播站「香港電台獲獎節目」專頁重溫(http://www.rthk.org.hk/special/awardpro/award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