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爭中發展的香港廣播事業

1998-04-15

  香港的廣播事業,起步很早,一九二八年,一個以 GOW 為呼號的電台,開始在香港廣播,這也是香港電台的前身。而世界上公認為最早的一個廣播電台——美國匹茲堡的 KDKA,比香港電台提早開播了八年。英國 BBC 電台一九二二年啟播,比香港電台早了六年。一九二九年,GOW 台號改稱為 ZBW,每天廣播七小時,是一個英語頻道。一九三四年增加多一個中文頻道,台號為 ZEK。

  二次大戰之後,四八年取消 ZBW 及 ZEK 台號,統一稱為香港廣播電台 (Radio Hong Kong)。


香港電台副廣播處長朱培慶,詳細介紹香港廣播業的發展情怳。

  雖然戰後已有麗的呼聲廣播服務,但屬有線轉播性質。至五九年,政府發出第一個商業經營的無線電台牌照,打破了政府電台長期壟斷的局面。六十年代初期,半導體收音機的發明和便宜的價格,增加了收聽廣播的人數,也改變了收聽模式,聽收音機不再是局限在家裡,而是隨處可以收聽的一種行為。廣播提供了最快的訊息及最方便的娛樂,是香港廣播發展的另一個黃金階段。

  六七年,免費的彩色無線電視節目的出現,對電台的業務,造成了很大的衝擊。香港電台也順應時勢,發展電視製作業務,七零年成立了公共事務電視部,七六年在 Radio Hong Kong 一詞內,加入 Television,成為 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以反映香港電台的業務範疇。七六年,香港電台提供超短波調頻立體聲廣播,創亞洲區先河。七八年香港電台首創「十大中文金曲龍虎榜」,推動香港中文歌曲的發展。彈指一揮間,本年一月,我們剛剛舉辦了第二十屆「十大中文金曲龍虎榜」頒獎典禮。

廣播聲音中的公共事務

  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回歸中國,香港電台在六月三十日至七月二日製作了一個「回歸迴響」節目,該節目並在國際網絡上播出,直播了四十八小時,反映香港各界人士對回歸之種種感想,顯示在「一國兩制」之下,香港社會仍然可以展示各種不同的聲音。

  香港市民熱衷於在電台的時事叩應 (call-in) 節目中表達意見,參與社會政策的官員、各級議員,都懂得善用電台節目來闡釋他們的理念;報紙和電視記者,經常到電台直播室發掘新聞,以至有評論者認為,早上的電台時事節目,已經為香港設下當天的議程。從收聽人數上來看,香港電台與商業電台早上的時事節目,佔了兩台的最高聽眾群。九一年獲得第二個商業廣播牌照的新城電台,也急起直追,積極籌劃又一個早上的時事叩應節目,爭奪早上的收聽率。香港的早晨,更見精彩。

  電台廣播在公共事務上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並不是偶然的,而是經過了二十多年的悉心培育。

  七十年代開始,香港政府知道,需要推進政府的開放程度,和鼓勵市民參與社會事務,第一個叩應節目「電話說心聲」每週一次出現在香港電台,其後更發展為每天播出的「太平山下漫步」。進入八十年代,香港電台每天二十四小時廣播,而開啟民意的「八十年代」叩應節目,領先開拓早上八時至十時的黃金時段。八四年,政府推行代議政制,香港電台製作了各類論壇,提高市民的公民意識。發展到今天,叩應節目和各類論壇節目成為香港最直接、最暢通和最有影響力的民意管道。

  我剛剛提過一些廣播行業的競爭,實際上,我們也有可喜的合作,去年,三個廣播電台,舉行第一次聯合收聽調查,了解香港人的收聽習慣,提供發展路向。

「政府部門」與媒體定位

  香港電台作為政府的一個部門,運作程序與其他部門有類似的地方;香港電台又是一個媒體,以公營廣播機構身份,製作高質素的電台及電視節目,屢次獲得國際大獎。香港電台可以撇除商業收益的顧慮,為小眾提供服務,如香港電台第四台是一個古典音樂頻道,第五台提供文化教育節目,第七台是以普通話廣播的電台。這些電台頻道,都是商業機構不會考慮經營的。

  香港電台既是政府部門,又具有一般傳媒特性,擁有獨立的編輯自主權,與其他傳媒競爭。對於這種格局,存在不同理念的爭議,香港社會對此也常有討論。

  舉例說,在電台叩應時間內,常有批評政府政策的聲音。又比如說,兩間商營電視台根據牌照規定,撥出黃金時段播放香港電台電視部製作的節目,而這些製作,遵行獨立的編輯方針,在討論社會時事的時候,容納社會各方面的意見,而非只是宣傳政府的觀點。根據歷年來多次意見調查,絕大多數市民支持港台現時的定位。當然,社會上也有一種意見,認為香港電台的節目裡,包括太多批評政府的聲音,他們認為,香港電台用的是公費,應該為政府服務。

公營廣播前瞻

  公營廣播的概念,簡單地說,就是要製作有特色、高質素的節目,以提供教育、資訊和娛樂。一個公營廣播機構面對社會,服務大眾;一方面提供空間,讓政府闡釋施政方針,也同時開放給所有市民,發表無論是正、或反的言論。隨著經濟成長,社會開放,民智成熟,公營廣播這概念,在香港慢慢開花結果。七三年,電台成立了自己運作的新聞部。八四年政府的廣播政策檢討,建議香港電台轉化為一個獨立的公營電台。雖然政府於九四年擱置港台「公司化」計劃,但十多年來,斷斷續續的對公營廣播的討論,已經確立了香港社會對公營廣播概念的認同。

  香港的資訊和廣播政策,總的趨向是多元化和更開放。在這樣的社會和經濟大氣候下,一個公營廣播機構要在市場生存,必須維持高度公信力,也須維持機動靈活的運作,以應付日益激烈的競爭。我們相信,一個編輯獨立的公營廣播機構,才能維持公信力和競爭力,以貫徹它的服務宗旨。

  從宏觀角度看,一個編輯獨立的公營廣播機構的蓬勃運作,對香港有百利而無一害。(一)它能提供另類節目,以補充、平衡商營節目;(二)它以公正、持平的的立場,提供討論社會問題的空間,有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三)它的言論自由的表現,可以提高香港的國際形象。

  希望社會人士就有關香港電台的功能與服務,有更多的討論,我們願意聆聽更多的聲音。在「一國兩制」的歷史時刻,香港電台將一如既往,繼續為香港市民服務。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公共廣播的宿命

文乃揚
2020-04-30

兩會採訪手記

香港電台中文新聞部
2016-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