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電視隨想錄

1998-07-15

  一九六六年一月二十六日, 倫敦方面宣佈香港首個無線電視專利權,是由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獲得時,社會人士反應是十分驚訝,認為本應由港府宣佈的「香港事」,竟由英倫揭曉,是否意味著新興的廣播電視只淪為英方喉舌?甚至聯合國協會香港分會執行秘書馬文輝強烈表示:「永遠不能使政府承認這是一個華人社會,這個電視台將不能夠反映地方色彩與意見,我恐怕中文台將總是獲得第三流的資料,例如舊影片。」(一九六六年一月廿七日《新生晚報》)。

  同樣的言論此起彼落,指責殖民地主義陰影下的廣播電視根本無可作為。那麼,大家可跌眼鏡了。

螢光幕建立本土文化

  當廣播電視迅速在香港普及(六七年無線開台,七三年麗的從有線轉無線,七五年佳視成立,還有港台電視部),香港(一向被認為是「借來的時空地」)的本土文化竟然開始建立,香港人的文化身份在螢光幕上脫穎而出,這要多得當時戰後新生代的大學生和知識青年肯勇闖電視新領域,在機構的較自由主義管理下,製作出不少「反映地方色彩與意見」的節目。如今回望,特別感到意義深遽:

  • 堅決以廣東話為主的語言系統(承接其時已衰亡的粵語片傳統),力拒入侵的台灣國語片和國語時代曲,後來更刺激起 CANTO - POP,令粵語歌曲成為主流。
     
  • 帶領香港人邁向中產階級的生活和文化,最重要者,將五、六十年代自閉精神的香港人開啟眼光,認識世界。
     
  • 對殖民地政權、對城市的愛與恨、對社會新舊轉型的震撼感受,都呈現在任何形式的劇集裡頭。現在偶然重看,仍感覺到那悸動的歷史脈搏。

佳視的出現與倒閉

  只有一條廣播頻道的佳藝電視在七五年開台,七八年倒閉,政府發牌的條件:這頻道要有教育功能。初時佳視是個「電視學堂」,老師在黃金時段教授會計、語文、商科等。這只是政府一廂情願的構想,很多問題都忽略:

  • 香港居住空間狹窄,一家大細屈在丁方斗室看電視就只為娛樂和逃避現實,學習環境惡劣,使好學者被迫放棄。
  • 單向廣播不宜教學用途,甚至政府在小學課堂上施行的電視教育亦不見成效。

  後來佳視改變策略,全線推出劇集,導致三台黃金時段大混戰,結果壯烈犧性。首次,我們知道辦電視台可虧蝕入骨,是一場惡夢(可惜,後來這惡夢不停重演)。員工更歷久未能擺脫夢魘,薪金被拖欠,遣散費無著落,曾因此而組織「工運」爭取權益。其實,業界人士一直都醞釀組織專業協會(或工會):

  • 可向資方爭取合理的「專業」待遇;
  • 可作專業交流及培訓人材;
  • 可對抗每次高層大執位而遭受 到無理迫害;

  但整個八十年代電視台競爭激烈,電視人各為其主,拼個你死我活,甘為老闆做「賣命英雄」,想聯結一起,發白日夢好了。

  佳視留下的頻道並非即時遭到冷落,在佳視倒閉兩個月,「左派財團目前正對第三間電視台虎視眈眈... ...但至於港府方面會否讓左派財團經營一間電視台,則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六日《天天日報》)。在當時的政治氣氛,不容許中資機構控制一個電視台。又有一個講法,政府想保留頻道開辦官方台......。總之不了了之,將成為「千古之謎」。

新管理觀念好與壞

  八十年代,在廣播電視全盛期,新的管理觀念出現,考慮將製∕創作部獨立出來,與電視台分家,其優點:精英簡政,毋須負擔太多職工的薪酬與福利;判給其他製作公司包拍,令節目有新意,如能賺錢獲利,更可招股或賣盤。但台灣和東南亞電視台實施的包拍制度成為反面教材:製作人拿錢後找二判承包,從中「食水」,而三判又判給四判,「行貨電視」應運而生,品質一蟹不如一蟹,觸目驚心。

  結果,香港的電視機構都養成了恐龍的身軀。

電視成敗短視不得

  成王敗寇,收視率決定前程。電視只有一個現實:就是收視率。

  在發黃的紙堆中,竟發現匪夷所思的一個收視「現實」,這是一九七四年「香港市場研究社」所做的一項獨立收視調查:

  • 麗的兩大最高收視節目-
  1. 麗的電視劇(四十二萬二千人)
  2. 麗聲之夜(三十九萬一千人)
  3. 秀蘭歌聲處處聞(三十八萬四千人)
  • 無線三大最高收視節目-
  1. 新聞及天氣報告(一百八十九萬人)
  2. 翡翠劇場(一百七十八萬人)
  3. 唔出奇呀(一百六十六萬人)

  匪夷所思,七四年麗的,九八年亞視,兩者收視大比拼,有得 FIGHT 也。相去不遠吧,難道廿多年來都在「放假」,向無線「讓賽」嗎?真的匪夷所思。

  有想過高層永遠在執位才是致命傷嗎?因為每次新老闆上場,都不信任中層管理階級,進行大改組,破壞多於建設。

  其實,人材是一個電視台最重要的「資本」,也決定該台的「財富」(賺錢與否)。堅固的中層管理陣容能使電視台決勝千里,進可攻退可守。他們是忠心的實幹派,少談理論、多做事:

  • 能應付危機,如挖角潮;
  • 發掘有才華的新人材入行;
  • 負責培訓工作;
  • 令日常節目製∕創作順利進行。

  電視之成敗,往往取決於中層管理是否堅固,要知道經營電視乃極長線發展,「財不入急門」,就算今日賺錢,但明日卻可能蝕得更多,實在短視不得。

把握機會有可為

  電視是甚有可為的,特別在經濟低迷,人們需要幻夢,需要逃避現實,家中的電視機陪伴你共渡難關。

  可以預言,在邁向二○○○年,香港電視業會一技獨秀。老闆們,在「悠長假期」完結之前,且把握機會賺錢吧。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是市場太小還是競爭太少

李敬華
2019-06-06

從數據看香港電視變化

李敬華
2018-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