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中文電視新時代

1997-10-15

  回歸後談移民,還是有一番滋味。九二年請假到加拿大,經過一年的不依不捨,未棄還離的掙扎,於九三年的秋天告別了香港的同事朋友們,安身於溫哥華。開始的時候,對重新投入當地的中文傳媒的態度是退避三舍。其心理因素是恐懼工作挫抑感。當時的想法是職位與薪金倒退是預定了,但工作環境與專業水準實難妥協。這種思想當然不利於找尋工作,所以那時雖「明報」登陸加拿大,吳明林兄大搞中文電台,我對這些機會都失諸交臂。但自已倒還幸運,在主流傳媒不請、中文傳媒不做的情況下,於一家移民服務組織,開展其社區工作。

  移民是一種奇怪的動物,當它四肢開始活動,頭部不再向後轉時,思想包袱就會放下。一年後,當新時代電視來招手時,下決定就容易了。

華語廣播市埸成熟

  加拿大有華語電視廣播已經超過十年,但有規模地和較具企業化地運作還是新時代電視成立以來近四年之事。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市場成熟了。在這國家三千萬人口當中,華裔佔其中七十萬。而其中約半數是八十年代後才到達的移民,而當中又以香港來的佔最大多數。跟隨 著這批移民抵達的除了是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外,還有一個濃厚香港味道的資訊娛樂文化市場。

  市場有了,職位有了,但工作如何開展?專業水準如何追求?直到今天,我對每一位新來的朋友都說:開始一份新工作,最初的兩個月是最困難的。當對工作有要求時,就會發覺有默契時拍檔不在,能呼應的團友失宗,技術支援不繼。所以最好是盡快為自己在工作上找到一個平衡點 。


新時代電視製作與新聞中心分別設於溫哥華及多倫多。

  七四年我在浸會傳理系唸第三年。那時亦是我開始在無線「歡樂今宵」節目當兼職。每天傍晚,我都跑到校門對面的斜坡,沿著斗峭的引水道向廣播道直爬。回想起廿年前的情況令我恍然大悟。自己在加拿大就是一個學生哥,對這個新環境新機構要理解的還多。我們在加攪中文電視 ,觀眾就會將我們的製作水準與香港比與加拿大當地比。這種比較下,中文電視的水準就等於剛入學的小一學生。有了這樣的想法,我就替自己的工作定了位。

  廣播行業最重要的資產是人材,招攬專業人材是最立竿見影改善質素的方法。單在九五年,新時代電視就得到前港台電視部的唐東萊、香港電訊的官文基、無線的莫若翔、蘇凌峰、何潔貞等先後加盟。我不能代表他們發言,但相信他們都認為在加拿大的中文電視是「今天比昨天好」 ,而這種不斷進步的觀念就是能夠動員這批專才的背後力量。

  有了人材後,技術與制度的配合就容易產生作用。九五年初,多倫多新時代電視搬進新廠房運作,而九六年位於溫哥華市中心的電視台廣播中心也完成。到今年七月,多倫多新聞直播室也為配合香港回歸而趕及啟用。這些投資再加上在運作架構上做到「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局面 ,不但令到專材減少流失,更使我們有機會開展人材訓練。


為配合香港九七回歸,新時代傳媒於多倫多商埸內舉行宣傳活動,以尖沙咀鐘樓作標誌。

土產製作全國播放

  加拿大的廣播業受政府嚴格限制。新時代電視是唯一一家可以在全國全時間播放中文節目的電視台。每天我們的播放時間超過十六小時。節目與新聞主要來自中、港、台三,其中又以香港無線節目為主力,但亞視、港台電視部、台灣三視、TVBS、中國中央台,CTN等製作都可在新時代的節目表上找得到。

  加拿大政府有一套廣播文化政策,具體的表現是規定電視台要播映一定數量的加拿大本土製作。這政策主要是針對著她的強鄰——美國,但對中文廣播也做成一定的影響。在每晚黃金時間內,要有四成是本地製作,而全日平均也最少要有三成是土產電視節目。從壞處看,增加本地製作 就等於增加經營成本,因為購買外來貨永遠都比自己製作便宜。但從好處看,一定比例的本地節目確能提供空間給居於此地的傳媒人。若水準相當,就能建立一個穩定忠誠的觀眾基礎。環顧一下海外各華人聚居地,加拿大的中文電視廣播能脫穎而出與這種保護性的文化政策不無關係。

  新時代電視現有僱員約一百卅人,辦事處設於溫哥華、多倫多與卡加里三地,製作與新聞中心則在溫哥華與多倫多。以往節目訊號的輸送全靠幾個大城市的有線電視公司,但自今年九月開始,加拿大衛星電視DIRECT-TO-HOME SATELLITE TV啟播,新時代電視節目就無遠弗介,傳送至加拿大全國每一個角落。

中文傳媒出路與前途

  兩年前,剛調任至多倫多時,最頭痛的問題是如何組織第一支新聞採訪隊與建立同事對製作現場直播節目的信心。今天我們的記者足跡遍及魁省、緬省、渥太華等地。現場直播節目如:新秀歌唱大賽、華裔小姐選舉、大型慈善籌款綜合表演等,對製作部的同事來說已是家常 便飯。但這些「成就」任何一個曾在香港打滾的廣播人來說又算是那一回事?其實這只只證明了今天比昨天好,那我們又如何令明天會比今天更好?答案就在海外中文傳媒的出路與前途。

■立足新國度 ——
  今天在海外中文傳媒工作的大部份是移民,而其服務對象亦主要是新移民。對業者來說,挑戰很大。若傳媒本身也抱著過客心態,不去掌握新國度的政經文化、社會意識,那就會有盲人騎瞎馬之危險。家鄉語言只是達致容易溝通之媒介,原居地的事物最能滿足移民 一代的思鄉情意,但這些能否成為長久收視的保證呢?

■融入社會,帶領社區——
  以往大家談到北美移民成功的例子,多是說如何融入主流(英語)的社群中。加拿大本身就是一個移民國家,其政府亦提倡多元文化,所以中文傳媒就有更大的活動空間。其作用除了幫助華裔融入社會之外,更可帶領族群在新國度裡全方位發展,誰可預知二、三十年後,亞洲文 化不會成為主流一部份?

■溝通國、粵語——
  國、粵語並不單是方言差異,它代表了不同文化。在加拿大,密集式的香港移民成就了今日中文傳媒的蓬勃。但正是在今年,來自中國大陸與台灣(說國語)的移民已比來自香港(說廣東話)的為多了,既然一同身處海外,中文傳媒是否可扮演一個新角色,促成一個新一代更包融的中華文化。

■「竹升」做橋樑——
  以前我們稱移民的下一代子女為「竹升」,戲言他們兩頭不通,中西都不懂。但我對北美華裔新一代是非常樂觀的,因為他們在成長時不用經歷因膚色頭髮引來的身份矛盾。今天代表這族群已不再是餐館、洗衣、雜貨;而是一個滲入各行各業的經濟、活躍的傳媒與及逐漸受接納 的風俗文化。這是一群帶有亞洲人文思想,配備了西方的自信、平等、求真的新人類。這種「竹升」文化將會是連結太平洋兩岸的橋樑,是大中華經濟圈中重要的一員。海外中文傳媒者能洞悉先機,不拘泥於語言局限,與新一代早交朋友,那還用愁在老一輩能讀能講中文的移民人口委縮後怎麼辦?


筆者與前無線電視的蘇凌峰及莫若翔,主持新聞錄映廠啟用儀式。

■天涯若比鄰——
  電腦網絡、數碼傳訊、衛星、光纖等發展完全令到環宇的中文資訊,聯網指日可待。北美永遠不會是中文傳媒最大的市場,但它有的先進的人材、自由開放的制度、良好的科技基建。當地球壓縮了之後,電台電視台是否還需要設在廣播道?屋頂天台望不見慈雲山,會否令你接收 不到CNN?歡迎閣下打開新時代電視網頁WWW.FTV.COM,又或扭去九倉有線電視收看加拿大製作的電視節目「時代雜誌」。港加兩地的資訊文化交流,不會長久是單程路的。加拿大在一個環宇中文資訊聯網裡,肯定會扮演一個重要的樞紐。

  一九九七,很多一同爬過廣播道去水渠的朋友們還在絡驛於太平洋兩岸,當感覺路難走時,高聲呼喚幾聲,才發覺大家雖處於不同的時空,卻又在並肩而行。

  謹此向所有朋友問好。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是市場太小還是競爭太少

李敬華
2019-06-06

美國傳媒參訪考察隨筆

陳易安
2016-08-10

Turkish Social Media and Its Impact on Democratization

Emrah Aydemir
Junhao Hong
2015-07-16